文:爱上层楼
我在《二十世纪音乐与孙悟空》一文中批判了二十世纪音乐的艺术价值,有网友回复我说,这篇文章属于“自己不理解还要推己及人”,与其批判还不如好好想想如何普及二十世纪音乐。
至于我到底理解不理解我不想争论,问题是古典音乐是可以用来普及的吗?所谓普及就是让人民群众普遍触及,典型的句子比如:咱们村儿今年终于普及电话了。电话作为一种通讯工具,首先是属于工业产品,可以大量复制,批量生产;其次,电话的使用对象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只要有电话号码,就能联系到任何人。
古典音乐可不是电话。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人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我们认为平等能带来幸福。但在十八、十九世纪,人们可不这么想。他们认为人就是有等级区分的,贵族就是贵族,老百姓就是老百姓,幸福的来源反而是渭泾分明的等级,各人安于自己的等级,做自己该做的事。而"平等"的观念在他们看来是乱了伦理纲常,用"唐顿庄园"中老爵爷的话来说就是,这不都乱了套了吗?(对自己女儿与司机的婚恋的评论)
艺术是时代的产物,古典音乐正是来自于这个贵族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古典音乐是为贵族而写,为精英而写。层次分明是古典音乐的重要特征,多个层次与线条交织在一起,但各个声部依然保持独立性,这不正和当时的等级制度对应吗?但古典音乐不是为了普通老百姓而写,首先得能坐得住(古典音乐的篇幅通常会比较长),其次还要懂得古典音乐的规则,受过一些音乐训练,才能饶有趣味地听完一场古典音乐会。
如今教育普及了,更对的人可以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那古典音乐是不是就能普及开来了呢?教育普及了,但正是为了能够普及教育,教育也会被做成能够被普及的样子。普及性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民素质的同时,也降低了教育水平,很简单的道理。天才与蠢材用一样的教材,一样的方式来教是会在提升了蠢材的同时也降格了天才。事实证明,高校扩招了十几年,社会上的人才并没有大规模猛增,反而是"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大学生"这个名字从曾经的"天之骄子"沦为"一文不名"了。所以教育虽然普及了,但是并不是人人都成了精英,古典音乐的大门依然不为所有人敞开。而如今又是一个平民文化为主导的时代,各种媒体纷繁复杂,大众会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音乐去欣赏,这样古典音乐就更加被冷落了,试想,老百姓面对两首音乐:《卡路里》与《C大调交响曲》,光看标题就愿意点击第一个,第二个光是标题就至人于千里之外。
尾声所以不要试图普及古典音乐,也不要把古典音乐从神坛上面拉下去,走进民间,硬要这么干,古典音乐只会面目全非,除了被糟蹋不会有更好的结果,已经有无数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正像是佛陀只渡有缘之人,古典音乐的舞台下面,等待的也是有缘之人。你若懂她,那她就是你的天堂,你若不懂她,她就是你的地狱。最后我要声明一点的是,所谓的古典音乐欣赏讲座其实也不是普及性的,针对的听众肯定是与古典音乐有缘分的人,与同道中人分享音乐,岂不是快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