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地方时、区时、时区、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
地方时:因经度不同的时刻。地球上有无数个地方时。 时区:1884年国际上采取了全世界按统一标准划分时区,实行分区计时的办法,将全球分成24个时区,其中东西12区各半个时区。区时:国际上规定每一时区都采用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标准时间,这种时间称为区时。 北京时间:我国统一采用的标准时间,等同于东8区的区时,或东经120度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中时区的区时,即格林尼治时间。
2.日照、太阳辐射强度、热量、气温
日照: 指有太阳光照射的时间,取决于白昼时间和云量状况。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1平方厘米的面积上1分钟内所得到 的太阳辐射能量。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角和大气透明度。 热量:指的是由于温差的存在而导致的能量转化过程中所转移的能量。而该转化过程称为热交换或热传递。热量的公制为焦耳。 气温:指大气的冷热状况,是地面气象观测规定高度 (即1.25~2.00米, 气温预报国内为1.5米)上的空气温度。与太阳高度、大气温室效应有关
3.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是表达昼夜状况的指标,大于0为白昼,小于0时为黑夜,等于0时在晨昏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是太阳在上中天的高度或地方时为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的分布特点是从某一点向四周递减,如北京时间6月22日12点时,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北纬23度26分,东经120度向四周递减;而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某一条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如12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4.今天、昨天与白天和黑夜 今天、昨天:是地球表面以日界线(0时刻经线与180经线)为界的日期在空间上的划分。 白天和黑夜:是以晨昏线为界限的地表的空间划分。
5.冬至日与近日点、夏至日与远日点: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道(黄道)为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两焦点之一。每年1月初,地球离太阳最近,这个位置叫近日点;7月初,地球距离太阳最远,这个位置叫远日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大小和地轴的宇宙空间指向,在一定时期内可以看做是不变的,因此,一年当中太阳直射点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每年12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冬至日;每年6月22日前后,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这一天称为夏至日。冬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近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近日点;夏至日时,地球并非在远日点,而是逐渐接近远日点。
6.热力原因与动力原因 :三圈环流中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极地高气压与赤道低气压是由于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称为热力原因;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是由于空气聚集下沉或辐合抬升而形成的称为动力原因。
7.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
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候差异,其在降水总量、降水的季节分配和年际变化、气温的日较差和年较差、最冷最热月出现的月份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8.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
9.海陆风、山谷风、季风与季风气侯
海陆风:是由海陆之间的气压日变化而引起的,仅出现在滨海地区,是一日之内风向转变的现象。
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导致的海陆之间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或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而引起的一种大范围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但有季风的地区不一定就形成季风气候,只有在海陆对比显著、风向变化明显的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大陆东岸的季风区分布的才是季风气候。
山谷风:由山顶与同一高度的自由大气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局部地区的风。白天由山谷吹向山坡,夜晚由山坡吹向山谷。
10.焚风与干热风
焚风:沿着背风山坡向下吹的热干风叫焚风。当气流越过山脉时,在迎风坡上升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降温,当空气达到饱和状态时水汽凝结,气温就按湿绝热直减率(即0.5-0.6℃/100米)下降,大部分水分在山前降落。过山顶后,空气沿山坡下降,并基本上按干绝热直减率(即1℃/100米)上升,导致山地背风坡气温高于迎风坡,因而形成焚风。
干热风:是一种高温干燥并伴有一定风力的农业气象灾害。
11.暴雨与风暴潮
暴雨:24小时降水量在50毫米以上的降雨称为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
风暴潮:由于风暴或台风等引起的海水迅速上升的现象。
12. 气候的要素与气候形成因子
气候的要素:指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其中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气候的形成因子:指影响气候的要素,有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和人类活动等。
13.寒潮与寒流
寒潮:气象灾害的一种。 寒流:洋流的一种,与暖流相对。
14.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
风化和侵蚀都是对岩石的破坏作用。但风化作用相对侵蚀作用来说是在静态下比较缓慢地进行的,短时间内不易被人们觉察,如温度的变化引起岩石的崩解,而侵蚀是在较为明显的动力作用下进行的,易于察觉,如流水的侵蚀作用。
15地质作用、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作用: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可以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有褶皱和断层。
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从宏观上看,所有大地貌单元,如大陆和海洋、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均为地壳变动直接造成。但完全不受外力作用影响的地貌,如现代火山锥和新断层崖是罕见的,绝大多数构造地貌都经受了外力作用的雕琢。
16.水资源、水利资源与水力资源
广义的水资源:是指水圈内的水量总体。狭义的水资源则是指能为人类直接利用的淡水。
水利资源:指能被人类控制或基本控制的应用于灌溉、给水、发电、航运、养殖等方面的用水。近年来常以“水资源”一词替代、包容“水利资源”。
水力资源:属于水利资源的范畴,通常指天然河流或湖泊、波浪、洋流所蕴藏的动能资源。
17.土壤、土地与土地资源
土壤:是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地:比土壤内涵丰富,除土壤外,土地还包括尚未形成土壤的岩石和岩石风化物。因此。土地是一个广泛的概念。土地资源:是对人类利用而言的,指人类在目前和预见到的将来能开发利用的各种类型的土地。它既具有土地的自然属性,又具有土地的社会属性。
17.厄尔尼诺与拉尼娜
厄尔尼诺: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赤道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异常偏低的现象。
18 流水侵蚀作用与水的溶蚀作用
流水侵蚀:是流动的水对坡面、河槽等产生的冲刷作用。溶蚀:指溶解二氧化碳的水对石灰岩等产生的溶解侵蚀作用。
19草原、草地与草场
草原:指生长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生、半旱生的多年生 草本植物占优势的植被。
草地:指被覆草原、草甸等植被的土地。草场:指用以畜牧的草原、草甸等的统称。草地属于土地资源,而草原、草场属于生物资源。
20.滑坡与泥石流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水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的泥砂、石块的特殊洪流。其特征往往突然暴发,浑浊的流体沿着陡峻的山沟前推后拥,奔腾咆哮而下,地面为之震动、山谷犹如雷鸣。在很短时间内将大量泥砂、石块冲出沟外,在宽阔的堆积区横冲直撞、漫流堆积,常常给人类生命财产造成重大危害。
水土流失:是指“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作用下,水土资源和土地生产力的破坏和损失,包括土地表层侵蚀和水土损失,亦称水土损失。”
21.气流、风、风向
气流:空气的运动现象,包括上升、 下沉和水平运动。 风:大气的水平运动。风向:风的来向。
22.阳坡与迎风坡
阳坡:朝向阳光的坡面。迎风坡:朝向来风的坡面。(多指迎暖湿气流的坡面)
23.地形,地势、地貌、地形区(地形单元)
地形:指地表的起伏状况,一般分为高原、平原、盆地、山地,丘陵。
地势:指地表海拔的高低变化趋势,可通过等高线的值或河流流向确定。
地貌:指地形和地形成因的总称,广义分为内营力 地貌与外营力地貌,具体可分流水地貌(冲积扇地貌、喀斯特地貌、黄土地貌丹霞地貌等)风力地貌(雅丹地貌、沙丘地貌等),内力地貌:褶皱地貌,断层地貌,岱崮地貌等。 地形区(地形单元):指某地的具体名称
24.灌溉农业与农业灌溉
灌溉农业: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为降水较少,主要依靠地下水、河流水等水源发展的农业。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河套平原,宁夏平原和河西走廊,主要农作物为春小麦。河套平原和宁夏平原引黄河水,有“塞外江南”之称。河西走廊依靠山地降水和高山冰雪融水。
农业灌溉:泛指以水浇田的农业。主要通过各种农用水利灌溉设施,满足农作物对水分的需要,调节土地温度、湿度和土壤空气、养分,提高土地生产能力。是一故遍布世界各地,特别是在大江大河两岸,如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南美洲的亚马孙河、亚洲的长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都发展了灌溉农业。中国的农业灌溉,自古以来就很发达。早在战国初期,即兴修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得到灌溉,至今仍在发挥效益
25.沙漠化与荒漠化
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是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荒漠化:是由于大风吹蚀,流水侵蚀,土壤盐渍化等造成的土壤生产力下降或丧失,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非洲西部撒哈拉地区连年严重干旱,造成空前灾难,“荒漠化”名词于是开始流传开来。荒漠化最终结果大多是沙漠化,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
理解误区
荒漠化?过去我们常理解为“沙漠不断扩大,把沙漠里的沙子扩散到越来越广的肥沃土地上去”,这是不准确的。目前鉴于我国对南方石漠化研究的重视,为了方便,有时也将湿润和亚湿润区的石漠化归入荒漠化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