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为新时期世界和平发展走向共赢带来了中国方案。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实现共赢共享的理念逐渐深入。
2019年10月19日上午,第七届“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The Seventh High-level Forum on Geography and China’s Global Strategies)以中非合作与非洲发展(China-Africa Coope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rica)为会议主题在浙江师范大学正式召开,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IGU原秘书长Mike Meadows、埃及国家研究中心Kenawy Hamed Ibrahim教授、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国俊联合启动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科技组织平台建设项目“中非典型生态脆弱区联合研究计划”。
此次会议是地理学与中国全球战略高层论坛首次聚焦“中非关系”,与非洲国家地理学者共同探讨“中非典型生态脆弱区联合研究计划”,并促进非洲国家政府与学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希望能够真正从地学视角(地理环境、交通运输、地缘战略、土地利用、水环境等)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地理学的理论支持。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在圆桌论坛中,总共有15位来自国内外的知名地理学专家学者讲述了对非洲研究的专题报告。
IGU原秘书长、南非开普敦大学地理系主任Mike Meadows教授强调非洲的多样性(自然环境的多样性、人口以及发展的多样性)。
有关非洲的人口与发展多样性所带来的问题,Mike强调,以非洲直线上升的人口预测来看,人口的迅速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和发展问题不容小觑;以世界银行所提供的基尼系数来看,收入差距越往南部越严峻,气候变化导致的农牧业减产问题也是对非洲国家的一种考验。而中国能带来的是交通设施、科技、农业技术、工矿业、教育等优越的资源。
Mike倡议,为了对每一个正在开发的项目和场地做出正确决策,有必要在非洲对保护和其他价值之间的权衡进行更全面的评估,需要对每一个国家不同的国情做出一定精确的评估,减少“一带一路”倡议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院金凤君研究员就“南部非洲发展现状与中非合作前景”作专题报告,为非洲的经济地理基础做出深刻剖析。
非洲发展需要长期坚持,是我们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南部非洲期望的是基础设施发展和世界援助的社会发展,但是他们却缺少足够的产业发展意愿。
在下午的会场上,南京农业大学吴未教授谦虚道,我们对非洲研究的脚步还很浅,只是初级阶段。
吴未教授的报告指出,中国的社会环境并不能全部生搬硬套到非洲国家当中,他们需要不断探索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还有每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及不同的生态系统。这需要我们用因地制宜的地理学思想思考问题。
报告最后的展望是希望地理学者能为地理事物进行时间演变尺度上的研究,并且希望地方政策能够结合地学理论,将地学理论转化成生产力。
关于“一带一路”的进展都不可避免一个问题,就是分析国别地缘环境,华东师范大学胡志丁教授为我们简单讲述国别地缘环境分析框架及其对非洲研究的启示。非洲一个国家和地区环境变化如何,我们还需要再共同进行讨论的。
通过此次会议,我们更加有理由相信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方针指引下,中非关系可以永久地持续性发展,通过多边合作等各种方式加强双方的交流与学习。最终可以掀开非洲发展的黄金篇章!
会议推荐书目
《非洲学发凡》
刘鸿武 著
非洲研究是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新边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须有人类共享知识,建立非洲学具有特殊的学术史意义,本书为非洲发展、非洲情怀、中国特色、全球视野定下基调,为研究非洲提供思想论、方法论。
另外,本书提出,要在研究非洲的同时,坚持走中非研究原创性发展道路,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非洲学学者提供指导理论,为“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平道路。
《非洲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 主办
本书寻找中非发展战略共同点,坚持中国非洲研究原创性发展道路,努力扩大中非学术合作力量。
此外,本书进一步分析了非洲政治与西方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解决思路。本书还收集了中国和部分非洲国家的地理学者的笔谈,就非洲工农业的发展背景优化,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文化教育融合提出交换性意见。
在本书可见中非地理学术交流已有初步成效。
图片|杨凯文 陈钰佳 贺颖欣 朱小芳
文字|陈钰佳
编辑|朱玲芳
点亮在看,祝贺此次论坛成功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