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痉挛也称原发性书写震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动作性震颤,尤以书写时出现震颤,书写困难最为常见。临床较常见,是指患者在书写或做书写动作时出现5~8Hz的手部震颤,不伴有其他功能障碍。部分患者震颤并不完全限于书写动作,做其他相似工作或使用类似工具时也可有震颤。
2000多年来,我国历代医药学家,根据长期的社会医疗实践获得的认识成果,留下了许多医药学文献。
对于中医药学术的固有历史优势,急待我们去发掘,撷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使之转化为现实优势,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经过创造性的转化研究而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的典型代表就是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距今1700多年前我国晋朝医药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第十三卷治寒热诸方中第二首方“取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500多年前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卷十五明确提出“青蒿生捣汁服,治疟疾寒热”。1972年屠呦呦从中提出其主要成分针状结晶为带有过氧化基的半萜内酯,命名为Artemisinin即青蒿素。1979年经临床证实青蒿素对各种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有快速而强大的杀灭功效,无明显副作用,对于间日疟和恶性疟效果特好,且可通过血脑屏障治疗恶性脑型疟疾,多年来治愈亚非各国数百万疟疾患者。又如80多年前我国药理学者陈克恢对于麻黄的有效成分麻黄碱(又称麻黄素)的研究,当其成果论文发表于J·pharmacol杂志后,才感叹说:“若能于事前得知《伤寒论》太阳病篇的有关记述,则可使研究工作少走许多弯路”。再如《黄帝内经》中“肾开窍于耳”理论,现经研究发现二者在解剖结构、局部酶含量等很多方面都有相同之处。如耳毒性氨基苷类抗生素同样具有肾毒性,某些对肾功能影响较大的利尿剂亦可引起人体或实验动物的听觉障碍。一些神经性耳鸣重听的患者,西医治疗比较棘手,而中医经过补肾治疗同时耳病减轻或消失。又如近来有人报道用疏肝法治疗阳痿患者,并以之为创新。然而《黄帝内经》早已提到该病与“肝”有关,《素问·痿论篇》曾指出“入房太甚,宗筋弛纵,发为筋痿”“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
在中药与方剂文献领域,唐代就拥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宋代有相当国家药品标准的《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其中不少名方制剂沿用至今仍疗效确切,使用安全。明代朱棣、滕硕、刘醇等编著《普济方》共辑录中药方剂61739首,堪称医方之大全。上世纪20年代谢观主编《中国医学大词典》称其“古之专门秘术,实藉此以有传”。再看今日之中药有效制剂,如治疟之蒿甲醚、治急性高热等之清开灵、治冠心病之速效救心丸等,均不同程度地源于古代医藉。现代运用最新技术如化学分离分析、分子药理、血清药理、脑脊液药理、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对中医名方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逐步显示出这些有效方剂的潜在优势。
书写痉挛与发病肝密切相关,肝主藏血,若肝血不足,则筋脉失养,局部经期不利,可出现肢体酸麻等不适,也多于外邪入中,湿邪痹阻,血脉遇阻,肾脏虚弱有关。
古方止痉汤VS书写痉挛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补益肝肾,滋阴熄风,用于治疗肝肾阴虚,水不涵木,阴不潜阳,肝阳化风之证的方法。息风止痉,控制病情,缓解写字手抖,写字无力及写字麻痹等病症。
第二阶段:清热利湿,散寒通络,用温热的药物配合活血化淤的药物,以温经通络散寒化淤,驱散阴寒凝滞之邪,使经脉舒通血活淤化,促进血液循环。
第三阶段:以平为期,平衡阴阳,针对机体阴阳偏盛偏衰的变化,采取损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使阴阳恢复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
古方止痉汤 电话:010-59346833微信:gfzj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