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怀镇,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的最北端,距五台县城一百六十二华里,是一个山环水绕,约有汉、满、蒙、藏四个民族近两千人口的秀丽山镇。
台怀镇地处由五台山五大高峰东台、西台、南台、北台和中台形成的怀抱之中,故名“台怀”。
在五台山,人们把台怀地区(即现在的台怀乡)称为“台内”,其它地区则称“台外”。
我国明代的地理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中的《游五台山日记》里,记述台怀镇的地理形势时写道:“北台之下,东台西,中台中,南台北,有坞曰台湾(湾与怀的音义皆同),此诸台环列之概也。”
这样描述台怀镇与五个台项的地理位置是颇贴切的。
由于台怀镇有灵鹫峰和佛舍利,因此,历代以来,朝廷和佛教信徒纷纷于台怀镇及其附近修建寺庙,使这里形成了佛寺鳞次栉比、宝塔如林的五台山佛教中心区。
五台山的佛教寺院,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台怀镇。现在五台县共有寺庙四十多所,台怀镇及其附近就集中了三十所。
五台县位于山西省境东北部,隶属于山西省忻州市,属土石山区,东与河北省以太行山脊为界。面积2865平方公里,辖6镇24乡。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五台县境内的五台山,山峦重叠,地形复杂,东,由东、西、中、南、北、五台组成,号称“华北屋脊”。位居全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佛教传入五台山,普遍的说法始于东汉。
永平十一年(68年),迦叶摩腾、竺法兰来到了五台山(当时叫清凉山)。由于山里很早就有阿育王的舍利塔,再加上五台山又是文殊菩萨演教和居住的地方,二人在此建寺。
大孚灵鹫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大孚灵鹫寺是显通寺的前身。
南北朝时期,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第一个高潮。
北魏孝文帝对灵鹫寺进行规模较大的扩建,并在周围兴建了善经院、真容院等十二个寺院。
北齐时,五台山寺庙猛增到二百余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诏在五个台顶各建一座寺庙。即东台望海寺、南台普济寺、西台法雷寺、北台灵应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潮。
这个期间据《古清凉传》,全山寺院多达三百所,有僧侣三千余人。此时的五台山,不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了,被誉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这是五台山在中国佛教界取得统治地位的发端,也是五台山发展成为名山圣地的开始。
显通寺现存建筑为清代规模,寺宇占地约8万平方米,各种建筑400余间,且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
殿堂、厢房布局严整,中轴线分明,配殿左右对称,中轴线上排列着水陆殿、大文殊殿、大雄宝殿、无量殿、千钵文殊殿、铜殿和后高殿等7座殿宇。
铜殿铸于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共用铜10万斤,是中国国内保存最好的铜殿之一。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位于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因为此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寺内正殿即东大殿,于公元 857年建成。从建筑时间上说,它仅次于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 782年)的五台县南禅寺正殿,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