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龙门水文站最早设在船窝古镇

龙门水文站最早设在船窝古镇

阅读量:3628337 2019-10-21


点击上方“河津微同城”免费关注!
运城网信备案F00078号

单位党日活动,地点选在了龙门水文站。
龙门水文站是黄河上第二大水文站,位于晋陕峡谷末端西岸悬崖上,进出只能依靠缆车往来运送,条件十分艰苦,站里有二十多名工作人员,常年坚守在这里。
我是第二次来这里了。我的家在下化山里,每次回乡路过此地,总要朝水文站望上几眼,对这里充满了神秘感。2002年,我第一次来这里采访,因为没有联系方式,冒昧地按了站台上的信号铃,没想到缆车很快放了过来。那台缆车是漏斗式的,站到里面,四面悬空,河水就在脚下奔腾。缆车滑到河中间,风一吹,左右晃动,很是吓人。这台缆车现在还在使用。当时是副站长朱英明接待的我们,采访、拍照后,中午就在老旧的房子里用餐。朱站长特意吩咐厨师烧了条鱼、蒸了大米饭。回来后,我们在《河津日报》上发了一个整版,图文并茂,报纸送到站上后,大家都很高兴。
 时隔16年,再次登上缆车去龙门站,内心还是有点激动。这次除了学习交流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了解该站的历史。在站史陈列馆,我的心愿得到了满足。除了各种测绘、传输水文数据工具外,馆中央还有一条木质测船模型。这个模型由三门峡水文局退休驾船老职工按当时所用测船的形式和比例制作的。通过馆史资料得知,龙门水文站于1934年6月在船窝古镇设立,当时主要靠船测。黄河发水时,多数船都要回到岸边避险,而水文测量船却反其道而行,冒险进入惊涛骇浪中,搏击洪流进行测量。那种危险我深有感受。小时候黄河发水,我多次随父亲去河边捞过鱼。站在岸边的石头上,浑浊的河水卷着巨浪,一泻而下,势如箭竹。浪头突然间如黑云压顶,向岸上扑来,捞鱼的人便拼命地向安全地带跑去。那种惊心动魄至今想起来还后怕。
 1935年,水文站下移到龙门大禹庙,直到1971年,修建龙门大桥时,才迁到马王庙,也就是现在的位置。而且水文测量也由船测改为缆车上测了,安全系数相对较高一些,但危险仍然时时与他们相伴。
传奇职工 杨顺义
 2002年,我曾在站上采访过水文工程师杨顺义。杨顺义大难不死,是该站的传奇。1977年7月6日下午,黄河暴涨,龙门站出现14500立方米每秒洪峰流量。参加工作刚一年的杨顺义负责在岸上观测浮标,突然,强劲的洪流将测流循环钢索拉断,如不及时抢救,不但要造成巨额的财产损失,而且会影响洪水测验。杨顺义眼明手快,疾步上前,想用钢卡卡住被洪水冲走的钢索。可没等卡子上紧,洪水猛然扯动钢索将他打翻在地,一头撞在岩石上,跌入滚滚洪流。他被河水冲了四十多里后,幸运地搁浅在万荣县斐庄乡寺后村的黄河滩地上,次日上午被当地村民救起送到医院。经检查,杨顺义头部受伤、左膊骨折,两根肋骨折断。现在杨顺义早已退休,他的事迹就挂在陈列馆里。建站至今,这里已经有四位职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龙门水文站建站以来,因工作和生活原因,曾六易其址。现在的站是2002年初开始改建的,由于运输和操作条件限制,直到2008年才竣工验收。
 站在龙门水文站广场,两岸青山对峙。草木葱郁,脚下河水奔涌,帆船争流。然而诗意面前是艰辛,惊魂背后是坚守。对于水文人来说,测好每一个数据,上报每一条消息,那才是他们永恒的初心。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