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安达专题】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组合”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圆满落幕!

【安达专题】内蒙古艺术学院“安达组合”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圆满落幕!

阅读量:3651825 2019-10-21



2019年10月19日晚上19:30,由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国传统多声部音乐研究暨樊祖荫教授学术思想研讨会”主办,内蒙古艺术学院、中国音乐学院图书馆和中国音乐学院艺术实践处共同承办的“安达组合专场音乐会”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震撼上演。这也是“安达组合全国高校巡演音乐会”之一。

音乐会现场由中国音乐学院张天彤教授主持。她讲到,“安达组合”是一支短小精悍、一专多能的队伍,他们所表现的音乐扎根传统、却又富有新意,并以自己独特的道路成功开辟欧美市场。其开拓性的世界眼光,以及与国际接轨的创作发展理念,基于丰富的舞台经验,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精妙诠释,把蒙古族音乐进行创新性发展与传承,成功开辟自己独特的道路。

音乐会开始前,内蒙古艺术学院杨玉成教授在音乐会导赏中介绍了“安达组合”的同时,从传承和创新两个维度表达了他对“安达组合”及其音乐表达的认识。他讲到,“安达组合”的音乐是传承的:他们手持祖辈流传下来的传统乐器,歌唱着长辈传唱的民歌,又用朴实的民族语言表达和诠释着自己的音乐。“安达组合”的音乐更是创新的:过去,“创新”概念因与“西化”的概念表述联系在一起而被众人避而不谈。但他认为,“安达组合”虽然也用吉他、合成器或改制过的大马头琴,但其音乐的创新与其表达是与以往认识中“西化的创新”有所不同。他以牛奶的制作转化与应用理论为例,分享了自己对传统音乐的变迁与现代化的问题思考。同时,也为现场听众对此次音乐会的聆听体验过程带来了某种思考。


琴声对歌,感恩草原。音乐会以一首曲调祥和欢乐、奔放洒脱的鄂尔多斯宴歌《酒歌》开场。紧接着,是有着从小牧马草原经历的毕力格巴特尔,以一首质朴与热情并存的《幸福的牧马人》传递牧人心中幸福,诉说牧人情怀。而由乌日根在原昭乌达民歌《小情人》的曲调上重新填词的一首《故乡》,则用吉他与马头琴的袅袅弦声作为背景,赞美着草原母亲的造化,诉说着蒙古人朴素的生态环保意识,凝练着精神上的真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家乡的眷恋与感恩。有着泉水般清澈声音的其其格玛,则用一首布里亚特民歌《锦鸡儿草》,转述着老人希望小孩能像锦鸡儿草一样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在严酷的环境下依然能够健康的茁壮成长,亦用歌声感恩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致敬大师,重绎经典。学唱自著名胡尔奇扎拉森老师的一首《岱日拉查》,在安达们的你问我答、你呼我应的琴声对话中,与众人共欢。由青年长调歌手额尔敦苏和、乌日图娜斯图再唱蒙古族长调艺术大师哈扎布老师和莫德格老师的经典曲目《走马》与《清凉的杭盖》,呈现了传统音乐的延续传承。而呼和木其尔带来的一首青海蒙古族长调民歌《夏营地的盛宴》,疑似把舞台变成了德都蒙古高原,那高亢细腻的“诺古拉”,不禁让在场听众想象成画。随后,青格勒创作的冒顿·潮尔器乐曲《圣山》,淋漓尽致的表现了蒙古人内在的回归自然与追求朴素的生态伦理观。布里亚特民歌《乌拉吉花》,寓意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互相友爱。在场的所有人打开了手机电筒,不仅照亮了音乐厅,更是点亮了每一人内心深处对于草原的畅想。





之后是毕力格巴特尔演唱的两首长调歌王的经典曲目《花斑马》和《上海产的半导体》。前者颂唱爱情,后者颂唱时代进步下草原牧人的生活变化。由锡林郭勒长调民歌《查干套海故乡》和布里亚特长调《羊背之歌》结合的一首《献给母亲的歌》,吟唱着无数个博爱的母亲。一碧千里,但并不茫茫,《我的草原》歌唱着那片草原儿女永远的心灵归宿,更是引起了在场听众的共鸣,掌声不断,携手共唱。






马尾琴弦袅袅余音,呼麦声音如哨如啸,一首《江格尔》唱出了蒙古族英雄事迹,似是马啼嘶鸣,大漠扬尘,鼓声阵阵,士气如虹……全场掌声与呼声不断,引来了音乐会高潮之后的又一首马头琴音乐的经典曲目《万马奔腾》。



最后,主办方为安达们送上哈达以表感谢与敬意。而安达们则手捧蓝色哈达敬邀樊祖荫教授、陈铭道教授与杨玉成教授上台,与他们一起共唱了一首《蒙古人》:“洁白的毡房炊烟升起,我出生在牧人家里,辽阔的草原是哺育,我成长的摇篮,养育我的这片土地,当我身躯一样爱惜,沐浴我的江河水,母亲的乳汁一样甘甜,这就是蒙古人,热爱故乡的人……”
就此,音乐会在来自草原的祝福声中圆满落幕。

文/呼和黛
照片/中国音乐学院提供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