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7日国务院公布了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贵州省正安县尹道真务本堂、河南鄢陵县尹宙碑、湖南洞口县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洞口尹氏宗祠)分别入选,在此表示祝贺。
一、贵州省正安县尹道真务本堂
尹珍务本堂位于贵州省正安县新州镇,是尹珍居家、讲学、墓葬之地。
贵州省正安县新州镇属古毋敛坝,尹珍,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毋敛人。是贵州最早见诸文字,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尹珍是贵州汉文化的传播人,西南汉文化教育的开拓者,数千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川滇黔三省皆留其办校的遗迹,祭祀庙宇香火绵延。尹珍先师不甘落后、奋发自强、热爱家乡、回报故土的精神影响,推动了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明永乐十一年贵州始建行省,逐步实行改土归流,中央王朝逐步加强对贵州的统治,派驻贵州的主政官员需要加强汉文化的传播,树立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奉立尹珍为一个很有启迪示范作用的典范人物,以树立风气,维护道统。“务本堂”之名,来自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孝悌”二字,正是重修务本堂的着眼点。贵州各地相继建孔庙,设尹公专祠,尹珍与孔子相配祠,各地立祠供奉;形成了“北有孔丘,南有尹珍”之现象。
至今一千九百多年来,尹珍文化流风遗韵,沾溉深远,承前启后,人文蔚起,成为一个鲜明的地域性文化现象。
、
尹道真
(公元79-162年?),名珍,字道真,东汉时洋河郡毋敛县人(今贵州正安县人),是贵州从事教育的先驱者之一。尹珍成名后,不望家乡,讲学故里,受教益之人颇多,多促进中原与西南边陲地区的文化交流与普及作出了较大贡献。
东汉桓帝年间,作为古滇国出入湘荆最便捷干道上的平夷县四大豪门(龙、傅、尹、董)中的尹氏后裔尹珍,自以居于荒裔,不知礼义,心怀高远,涉途千里至汝南(今河南),拜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为师,学习五经,又向应奉学习经书图纬、文字,精通“三才”之学。学成后,返乡开学教授,足迹遍及夜郎、毋敛、珍州、南平军、鄨等县,于是南域始有学焉。为南中早期教育事业的创办者之一,有“南域知学自珍始”之称,被本邑及其所到之地称为“先师”。
尹珍因通晓文字和经术,且德学俱优而被察举。仕至尚书郎、尚书丞、荆州刺史。民国32年(公元1943年)当时的贵州省政府“特呈准中央政府,将正安县划出一部份,另设一个新县,称为道真县”,后道真县一直延续到今天。
尹道真祠
尹道真祠位于扶风寺右侧,与扶风寺原址的琴室毗邻,与阳明祠隔寺相望,是为纪念东汉教育家尹道真先生而建。
尹道真祠始建于民国5年(1916年),由享堂、游廊、厢房、戏楼形成为两级一整体的四合院。原享堂中设立尹道真牌位,正中悬挂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贵州学政洪亮吉所题“德兼教养”篆书横匾。入口为月宫式门,上嵌石刻“尹道真先生祠”,系清代名人康有为所书。四合院内原有古柏两株,在“文化大革命”中,该祠曾遭严重破坏,文物全毁,院内两株古柏亦被砍伐。现在已按原样修复。
尹道真祠有月宫式圆形大门,门额有康有为题“尹道真先生祠”。入内,则有享殿五楹,祠周环以长廊相通,移贵山书院德隆碑二,陈法、陶廷杰石刻各一,张广泗“学开南服”、洪亮吉“德兼教养”匾于其中。院内有古柏二,黛色参天,古趣盎然。又有层轩(即戏楼式建筑),可容数十席。尹道真祠后因失修而废圮。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市人民政府依原貌修复,规模宏敞,享堂、游廊、厢房、戏楼布局井然,环境幽静。
尹珍故里
汉和帝永元十一年(公元99年),毋敛县人尹珍(字道真),赴东京洛阳从许慎(字叔重)学五经,归回设馆,始开黔学之风,为黔地文化的奠基人。
为了激励后人发扬先贤热爱家乡、千里求学,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尹珍精神,后人以自称尹珍故里为荣。
贵州独山县自称为尹珍故里,曾设有“尹公祠”。
贵州都匀市自称为尹珍故里,曾设有“尹公堂”。
贵州应江县自称为尹珍故里,曾设有“尹珍书院”。
贵州道真县自称为尹珍故里,以尹珍的字命县名。
贵州正安县自称为尹珍故里,曾设有“务本堂”、“尹珍故里碑”,县城命名有尹珍大道、尹珍文化广场。
贵州绥阳县自称为尹珍故里,曾设有“尹珍讲堂”,现设有“尹珍中学”。
四川南川市自称为尹珍故里,曾设有“尹珍祠”,“尹珍故里碑”。
云南昭通宜威、曲靖的富源等地都自称为尹珍故里。
其实,尹珍作为历史文化名人,关于尹珍文化的尊崇,不只是属于以上列举的省、县、市,而是属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财富。
诗赞曰:
昔在新莽,礼坏乐崩。世祖光武,嗜经求文。
负坟抱策,聚风屯云。范陈郑杜,卫刘桓孙。
济济洋洋,盛于永平。伟哉洨长,解字说文。
羽翼经传,厥功惟尊。司隶校尉,图析纬分。
威讨惠降,克平詹山。推考厥时,永兴之元。
矫矫先生,东京靡群。毋敛之瑛,珍山之琨。
北学中国,许墙应门。学开天荒,文回日曛。
入为丞郞,出实牧荆。汤汤江汉,犹歌古循。
德教所浃,故乡为肫。土人所祀,虽野实虔。
后世景重,挦撦名贤。或衣冠葬,犹指为真。
汉之毋敛,为唐之珍。今之正安,子姓实繁。
后儒好奇,以为都匀。引班证郦,文采铺棻。
是皆未化,挝鼓雷门。先生之道,靡世不存。
先生之化,靡方不分。讲堂有基,高冢祁连。
是其所生,正安近焉。前有千禩,后有万年。
敬述颠末,以待来贤。珍山嵯峨,乐源清涟。
流连徘徊,用成斯篇。
大清咸丰十年岁在庚申(1860年)闰三月 谷旦
顶戴花翎奉政大夫署贵州遵义府正安州事候补同知直隶州知州于钟岳谨题。
二、尹宙碑为河南省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故豫州从事尹君之铭》,简称《尹宙碑》,隶书,刻于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元皇庆三年(1314年)正月二十四日,汴梁路鄢陵县达鲁花赤阿八赤钦奉诏书,追奉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乘名儒学,立石泮宫,以彰圣德。阿公物色碑材,得此碑石于洧川。
碑刊文曰:“东汉熹平六年故豫州从事尹宙之碑也”。阿公捐己俸银购石,辇来于鄢,置于鄢陵孔庙,年长日久,下落不明。明万历年间,因城北洧水泛滥,堤岸崩溃,碑又重新出土,立于鄢陵城内文庙戟房内(现在县初中院内),保留至今。
碑高2.09米,宽0.96米,厚0.24米。字径约0.04米,额字径约0.08米。碑额原有篆书,今仅存“从”、“铭”二字。额上正中有一圆孔穿透,直径0.13米。此碑下部少有剥蚀,自孔处起直下十六字有一米长裂缝,1990年经稳位技术处理后,至今保存良好。碑文十四行,每行二十七字,末行十七字,共三百六十八字。碑文记述汉豫州从事尹宙的家世及其功绩。文曰: 尹宙字周南,鄢陵人,其先世在周曾作师尹,因以为姓。秦并天下,其家族迁居各地,其中一支迁于颍川郡鄢陵,即尹宙之先也。至东汉,熹平初仕,历任郡主薄、督邮、五官掾、功曹、守昆阳令、辟豫州从事,熹平六年卒。下多为称颂功德之词。碑阴刻有元皇庆三年(1314年)碑从洧川运鄢陵情况。
碑为东汉熹平六年(公元177年)四月所刻,未著书撰人姓名。碑文书体规整有致,结构严谨,字划浑厚有力,用笔熟练。通篇浑然一体,朴实无华,显示出一种朴素之美,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其碑、其书、其文均在我国书法史上有着较高的品位,实为不可多得的汉代书法艺术、石刻之精品。文化内涵厚重,对研究隶书的发展、演变和向楷书过渡的书法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是国内现存著名碑刻之一。1963年6月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前人对此碑书法艺术倍加推崇,称赞为“方整肃穆,为汉碑之尤。”康有为酷爱此碑,其《广艺舟双楫》中云:“《尹宙》风华艳逸,与《韩敕》、《杨孟文》、《曹全碑》同家,皆汉分中妙品。”确实,此碑用笔圆润,波磔分明,结字宽舒,绝无拮据窘迫之态,笔意开-法门,碑字乃汉人正轨,可为初习字者之入门途径。
鄢陵县档案馆馆藏《尹宙碑》拓本为明代原拓本,字口基本完整,一字不缺,十三行末三字“德寿不”笔画完好,七行首裂纹,细不损字,字体肥方,纸墨拓工极精善,堪称海内之珍本,有很高的文物收藏价值,也是书法爱好者临摹、欣赏的极好拓本。
释文: 君讳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乃迄于周,世作师尹,赫赫之盛,因以为氏。吉甫相周宣,勋力有章,文则作颂,武襄猃狁。二子著诗,列于《风雅》。及其玄孙言多,世事景王,载在史典。秦兼天下,侵暴大族,支判流迁,或居三川,或徙赵地。汉兴,以三川为颍川,分赵地为巨鹿。故子心腾于杨县致位执金吾。子孙以银艾相继。在颍川者,家于鄢陵,克纉祖业,牧守相亚。君东平相之玄,会稽太守之曾,富波侯相之孙,守长社令之元子也。君体温良恭俭之德,笃亲于九族,恂恂于乡党,交朋会友,贞贤是与。治《公羊春秋经》,博通书传。仕郡,历主簿督邮。五官掾功曹,守昆阳令,州辟从事,立朝正色,进思尽忠,举衡以处事,清身以历时,高位不以为荣,卑官不以为耻。含纯履规,秉心惟常,京夏归德,宰司嘉焉,年六十有二,遭离寝疾,熹平六年四月己卯卒。于是论功叙实,宜勒金石,乃作铭曰:于烁明德,于我尹君。龟银之胄,弈世载勋。纲纪本朝,优劣殊分。守摄百里,遗爱在民。佐翼牧伯,诸夏肃震。当渐鸿羽,为汉辅臣。位不福德,寿不随仁。景命不永,早即幽昏。名光万世,万祀不泯。
三、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十四军官总队旧址(尹氏宗祠)
尹氏宗祠位于洞口中县山门镇岩门村中心位置,风景秀丽,历史悠久,这里不但是黄埔军校第二分校第十四军官总队旧址,还是尹氏宗亲的超源聚集地之一。在这里可以留阅黄埔军校将领们的风彩,可以追索尹氏历史。
宗祠始建于清道光元年,扩建于光绪二十八年。由正中牌楼、戏楼、中堂、神主堂及两側厢房组成四合大院,占地面积2618平方。
黄埔军校笫二分校第十四军官总队旧址
山门是讨袁护国将军蔡锷的故乡,蔡锷出生在山门水东的大垻上,幼年随父母居住在山门。驻山门的军官总队曾特邀蔡锷将军的胞弟蔡松墀介绍蔡锷将军的爱国事迹。。蔡松墀先生勉励学员要像蔡锷将军一样,努力学习,练就过硬的杀敌本领,坚决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黄埔军校洞口分校从1938年到1944年,从第14期办到19期,在洞口地区,这些散布在祠堂庙宇里以“总队”为单位的学员班、军官训练班、校官训练班、技术训练班、战术研究班及补训总队等,共计23052人毕业,其中官佐2839名。由于当时洞口分校的教育在全国闻名,各战区军、师长纷纷函请校部派遣学生前往服役。这些学生在校培训时,对所学课程反复磨练、精益求精,到了部队,很受欢迎。
往期链接精彩纷呈
1.热烈庆祝中华尹氏永州市宗亲会筹备会成立大会在永州市胜利召开!
2.中华尹氏家训
3.【尹氏文化】和美岿山 盛世永州
4.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观音镇尹金等宗亲:永州:零陵、宁远寻根……
5.热烈庆祝永州市尹氏文化研究会2018年会成功召开!
6.【寻根溯源】从湖南祁阳铁门扇尹氏探一经堂后裔
7.广东省江门市尹氏第七届扶贫助学公益大会暨宗亲会周年志庆
8.【活动动态】中国香港尹氏宗亲爱国爱港活动剪影
9.【尹氏联谊】热烈祝贺“北京尹氏崇珂公后裔联谊会”成立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
10.中华尹氏湖南省文化研究会关于向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6.17地震受灾尹氏宗亲爱心捐款(4)号公告
11.【感谢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感谢各地尹氏宗亲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尹素平宗亲的爱心援助!
12.中华永州市尹氏文化研究会公告(第01-02号)
13.【寻根问祖】湖广永州府零陵硖石坝尹氏源流
14.江西永新县南珠尹氏彪龙公支系迁零陵双江桥、火湘桥源流考
15.【尹氏家谱】景贤公下高品公世系图
16.【尹氏源流】永州市新田尹氏荣生公支系考
17.2018年季冬湖南省永州市(古零陵郡)尹氏村落支系家谱访查录
18.【尹氏寻根】湖广填川万才、万标、万美公后裔寻宁远中和镇(仁泽乡)大福庙尹氏后裔
19.【尹氏源流】永州市(古零陵郡)主要尹氏支系源流及字辈考略
20.湖南省《永州市尹氏通谱》编辑 出版计划及凡例
长按以上二维码轻松关注
编辑:尹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