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注意事项丨
■请在文章末尾点击“阅读原文”打卡,并留言分享今日学习感悟
■您也可将留言分享到共读群中,与师兄们交流
▲ 看视频,学习更有效
▲没WIFI?听音频,省流量~
《中观探微》 第44课
昌乐法师·讲述
上面的经文,我们跟大家讲了缘起,着重在缘生方面。刚才有人说,师父,缘起这个缘从哪里来?一旦问缘从哪里来,就堕入到了第一因追求的循环不复当中去。
经典的故事说,你被箭毒伤了,然后你不马上疗伤,刮骨疗伤,而是问哪一个毒害了你?哪一个向你射箭?哪一个向你射箭不重要,重要的是快点救自己的命。
缘虽然是抽象于现实之外表达出来的有哲学意味的、非生活语境上面的一种表述,是抽象了我们思维的概念上所形成的语言的表达。从这一点上来讲,是有哲学的韵味的,但它不是哲思的方向,不追求第一因。
因为第一因是什么?是自性见。你追求第一因说明你就是执着,没有空性见。所以追求缘从哪里来?我们要问,什么缘从哪里来?比如说我们今天这个讲座的缘从哪里来?你发心嘛,大家一起发心,就有了这个讲座。你不能问,佛说的那个缘从哪里来?佛说的那个缘是在概括、总结、说明人生的关系法则,你不能问这个关系从哪里来,你要问昌乐从哪里来,我能告诉你,对吧?因为这是个具体的事实。你要问张三从哪里来,你要问隔壁老王从哪里来,我很明确,他住你们家隔壁,这个很明确。但你如果说问佛说的缘从哪里来,这就是不理解佛陀的意味了,你就堕入到了自性见当中。你不能问抽象的概念从哪里来,抽象的概念是在于说明人生的事实,而不是在于要你去追求空后面还有一个什么。空是什么?空是透明的,透明是什么?你去看玻璃就行了,不要看透明,透明是虚拟化的形容词,它在这个世间没有这么一个东西。就是这么个意思。
一、混乱的人生
上一段是讲的缘起,然后我们再讲一下缘灭。缘灭的经文是这样的,《杂阿含经》的53经:
婆罗门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何论、何说?佛告婆罗门:我论因、说因。又白佛言:云何论因?云何说因?佛告婆罗门: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首先问的是何论、何说,这个是印度的辩论传统,说你先亮出你的观点,那佛说我是论因、说因的,那怎么样论因、说因?是以什么为论,以什么为因呢?说什么论?这个因是怎么理解呢?就是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
佛陀真是智慧啊,我上次说了,他从菩提树下觉悟之后,下山到了鹿野苑,他在下山之前,他就想了,我这个法应该怎么说?这个四谛概括得精妙,妙,实在是太妙了,一下子把这个轮回是怎么回事,解脱是怎么回事说明白了。
就是苦集,苦是我们感受到的事实。这个苦是什么?背后有原因的,不是没原因的,你把那个原因解开就行了。锅为什么烧得开?水为什么滚的?底下在烧嘛,你把它釜底抽薪就行了,你不要扬汤止沸嘛。其中我这里所要说明的是,因这里表述为集,集是什么?集是因,这个集是对因的最形象的描述。就是你的人生都混在一起,你喝的全是杂烩汤,你喝不出什么是什么的味道,全是杂烩汤。杂烩汤你喝不出味道,都混合在一起,为什么?因为我们无明,没有智慧嘛。一团乱乱的麻绳,怎么样才能给它理清呢?要坐下来慢慢理才能理清,否则它集合在一起。这个集在中国的古字当中,上面一个树,这个树上面叽叽喳喳鸟叫个不停,你也搞不清楚是哪个鸟在叫,反正鸟叫个不停,这是个集。人生就是很多鸟在叫,结果变鸟人。因为你搞不清楚,这个集是对因的最形象的描述,因为有很多密集性、复杂性、混乱性、难以调和性,这个集是对这个因的最形象的描述。
而我们人生就在这种混乱的现实当中,需要找到一条路,没有佛,我怎么找?佛不是先说道,佛先说:不要怕,所有的苦都可以灭。这跟我到了医院,生了个很大的病,我问:医生,我这个病有没有的救?医生说:没事,放心放心,药到病除。药还没吃,你一下子——哎呀,好多了。为什么?可灭,你知道吧?要是医生没跟你说可灭,医生说:你家属来了没有?那你就真的有点挡不住了,对吧?你看病,佛说什么?可灭。再怎么呢?有道,有希望,有方法。这几个字,把生死跟轮回,不但是展示出来打通了,而且这个非一般人。有的人他能觉悟,他说不出法,你懂吗?有的人他没觉悟,他说的全是叨叨叨,叨叨叨,尽管什么都是法,但其实是没什么内容的。
佛陀说的这个法,真的太了不起了。我们就说这个集,用集来表示因,大家一定要了解到复杂性、多元性、密集性、混乱性。但是这个因,我们上一次在结束的时候,这个因是什么?微弱性、必然性。每个因,树上的每一个鸟都在叫,它都会叫。必然性,但是你又听不出来它弱小性,还有关键的是,还有一些我们没看见的潜在性。
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不相信因果?就是因有潜在性,这个潜在性在我们生活当中表现出什么?表现出后果延迟。就是你种下去的豆子,你要成熟,一定要三个月,可是你等不及,人都要当下就享受,他没有耐心去等待,于是他想,为什么好人没好报?哪里好人没好报?凡是问这个的人,都不是个什么好人。为什么?他想马上拔苗助长,他这个心态是迫切的心态,是功利性的心态,他没有善心的,他种的这个善是什么?他种的这个善是拿钱到菜场去买苹果,他结果没买苹果回来,他觉得好人没好报。这不是好人没好报,因果它有后果延迟性。因是潜在的,潜在的到表现,它一定有个时间的跨度,所以因果之间它有必然性,我们忽略掉这个东西了。我们因为后果延迟性,忽略了必然性,没有了必然性,我们有了后果延迟性,我们就有了侥幸,无明是最大的侥幸。就是你觉得不要紧,但是真的来的时候你挡不住了。
这里我们说的集,集我认为是佛陀最形象地描述了因的状态。而集是什么?因、集表现出世间的状态。世间是什么?世间是我们的生活维度。一般说我们的生活维度是三维的,时间的、空间的、还有主观性的三维,这里世间的表现都在这个因上面。
我们接下来看,主要是看这个灭字,世间灭。世间集也再念一下:
佛告婆罗门:愚痴无闻凡夫色集、色灭、色味、色患、色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爱乐于色,赞叹于色,染着于色,彼于色,爱乐故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病死、忧悲恼苦,是则大苦聚集。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是对集从色的角度来观察。
这个愚痴无闻凡夫是什么?首先是愚痴,无闻是什么?你这愚痴也就算了,还不听有智慧人的教言。《心经》当中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后面还有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想行识,也是跟空要发生关系的。这是集,最主要是愚昧愚痴。什么是愚昧?不是你对它不知,而是你贪著它,所以愚昧。包括这里的集是因,色灭是无常,色味是我们的贪著,色患是无常,不如实知,对这些我们都不如实知。为什么不如实知?因为爱乐于色,赞叹于色,染著心住,最主要是这个。其实早期佛陀的经典把人性描述得淋漓尽致,只不过是我们没沉下心来去读、去诵。
预告丨学佛中的疑惑,这里都有标准答案
第1课丨不接受无常,活着犹如垃圾场
第2课丨如何才不做那个会吼骂的父母
第3课丨这个咒语让你瞬间拜托一切烦恼
第4课丨你活着到底为了什么?
第5课丨极乐世界就是享福?你想多了
第6课丨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唯有佛法可解
第7课丨一切都会过去
第8课丨不会发愿?可能是你没有做好这件事
第9课丨你刚才评论的那件事,你真的了解吗?
第10课丨空不是断灭见,到底是什么?
第11课丨测一测你是碾米机还是粉碎机?
第12课丨学佛的你有没有这个毛病?
第13课丨在外贤良淑德,在内暴跳如雷,是你吗?
第14课丨学佛的你,分得清真假吗?
第15课丨测一测你的心灵是否坚定?
第16课丨阻碍我们修行的不是贪嗔痴,而是它!
第17课丨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第18课丨学佛最大的尴尬:身在地狱,心在天堂
第19课丨真正的高手都在培养“进”的能力
第20课丨不懂这一点,你所有的努力都是瞎忙
第21课丨与师父这样相处,可以让佛法宏大
第22课丨我们和社会的关系,绝不是依附!
第23课丨把自在当成随心所欲,是最大的无知!
第24课丨劝架成了吵架,一看就是修养不够!
第25课丨见地和看法原来有这么大的区别,太无知了!
第26课丨好好修行,就是修行最好的捷径
第27课丨解脱后就能随心所欲?恐怕你想多了!
第28课丨学佛的你一定要明白,这个比成佛更重要!
第29课丨中庸、中观,虽然都是中,差别却很大!
第30课丨请不要再把控制欲望当做修行,谢谢!
第31课丨修行了很久,转身才发现,修的是觉悟!
第32课丨《金刚经》中那句“如是”,可曾让你痛哭流泪!
第33课丨测一测学佛这条路,你是否走偏过?
第34课丨解脱没有你想的那么神秘!
第35课丨什么也不提醒是最好的提醒!
第36课丨放生后还能吃肉吗?听听师父的回答吧!
第37课丨明白了空的你,只有何谓有吗?
第38课丨解脱才是人生的开始
第39课丨当下即是解脱
第40课丨计较的越多,烦恼越多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打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