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马云说,30年后的世界最有价值的是智慧、是体验、是服务。
2017年,美国前教育部副部长Susan Sclafani女士在我国杭州做《世界公民所需要的教育》的主旨演讲时说:要想获得21世纪的全球竞争能力,需要具备:
对其他国家、地区的文化和国际、全球议题的相关知识
非母语的其它语言交流能力
全球或跨文化工作的能力
使用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信息的能力
尊重和关注多元文化的价值
她认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学生,能够执行这四项能力:
透过表面现象研究、重构现象背后的世界问题,以他们的年龄做相关的精细研究。
认识他人和自己的观点,阐述并解释这些观点。
有效的与不同的对象交流沟通观点,跨越地理、语言、意识形态和文化障碍。
采取行动改善问题,把自己作为参与者实践和反思,改变世界。
智慧、体验、服务都是与人打交道的,这些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感同身受,和人交往的过程中来学习。不是机器暂时可以模仿的。
2019年9月29日,人民网发布了《新华时评:让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大舞台》,里面提到“独行快,众行远。”“放眼世界,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生活在同一地球村的人们,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也从未像今天这样面临众多共同挑战。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世界听到了来自中国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基于当今社会的思考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专家预测,20年后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人将会是这两类人:有创新能力的人和能做地球公民的人。
合格的地球公民,估计最重要的是要具备跨文化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如何给孩子20年以后的竞争能力?
创新能力
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
创新能力无法像数理化知识一样,直接学习。它是人类特有的,基于知识基础,加上人类的想象力和不断尝试的实践产生的。这项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家长和学校需要为他们输入的是思维方法,看问题的角度,学习的能力,以及对未知事物的好奇与渴望。
同时,科技的创新发展会带来国家、民族、人民的交流融合,这种大融合的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是不能用机器代替的。熟悉各国文化,适应各国环境的地球公民,将会有更多的机会,也能更加从容的面对世界的变化。
跨文化交往和合作的能力
所以,鼓励并创造条件让孩子多与各国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去交流,才是对他最好的帮助。同样,跨文化交往能力的培养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
通过对留学市场的调研,我们不难发现,不仅国内,连国外有远见的家长,都早就开始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跨文化交往与合作能力)了。
国内家长和学校培养小孩这项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大致有这么几种:
陪小孩去国外旅游(最为常见,非浸润式,效果不大)。
陪小孩去国外上短期的夏令营或者冬令营课程(仅短期,缺乏持续性)。
直接去国外读书或者定居(缺乏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很多真实的留学案例已充分说明,去国外读大学本科会是比较理想的留学方式)。
ETS(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TOEFL Primary考试标准最终制定学术会议的唯一中国英语教学专家代表,从事国际教育和跨文化交往与管理16年的同升湖国际部张修明主任在出席《2018出国留学蓝皮书》发布会上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建议:国家强大的道路上,中等收入家庭群体的占比也在逐步扩大,大家对留学的认识和定位也在发生变化,近年来留学市场逐渐趋向低龄化和理性化。理性低龄化的一大留学特征即是学历留学的盛行,也就是说大家希望孩子读完国际高中直接申请海外本科,不再是让初中或高中在读的孩子直接去海外读初中或高中,也不再只是出国读硕士,镀金一两年就回国。因为在众多海归回国的潮流下,在新时代的中国,大家都明白现在是一个凭真本事立足社会的时代。
在国内读有众多外籍学生和外籍教师的国际学校或者国际部(性价比高,既有中华文化底蕴的培养,也能持续不断地锻炼跨文化交往和合作能力。国际部一般会用三年或四年的时间帮助学生做好留学准备,让学生读完高中再去申请国外大学)。
国外有远见的家长,也正在把小孩送到多元文化浸润的环境里去培养。同升湖国际部每年就都会有多国文化背景学生在这里全寄宿制式的学习和生活。今年,这里又招收了3名美国学生、8名泰国学生和2名韩国学生。他们的父母通过各种项目争取名额,把他们送到别的国家的文化里去浸润式的学习半年甚至一年。
孙培文校长和美国学生交流、合影
3名美国学生,是通过同升湖给自己在美国独立承办的孔子学院(课堂)提供的全额奖学金的项目才有机会来学习的。
8名泰国学生,是AFS国际文化交流组织项目通过笔试和面试严格选拔出来的优秀的泰国高中生。
2名韩国学生,则是父母出于未来的能力需要,特意将她们转入中国来学习的。她们已在中国学习有三年时间了。
在多元文化融合的同升湖国际部里,他们和其他中国学生一样,有了直接感受多国文化的环境氛围,有了和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的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
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跨文化交往和合作能力的培养亦是如此。不断的体验、积累,未来某一天才可能发生质变。
本文收集了一些他们在跨文化交往和合作方面的成长点滴:
We are the exchange students in Musical club. In our opinion, I think that Singing club in Thailand is the same as Musical club in China. For example, the way of teaching students, such as how to sing correctly, how to have more confidence, how to hold the microphone correctly and so on.
However, it is hard and a little bit different. We think it is a bit hard for foreign students because before singing the Chinese songs, you have to know each Chinese character’s pronunciation. Nevertheless the Chinese songs use Chinese instruments and combine them in pop songs. Therefore the Chinese songs are very unique and melodious.
From Thai students(泰国学生): Fengfeng, Sea
我们的棒球课上的外国学生是来自泰国的PP。他非常的可爱,我们都很喜欢跟他玩。他加入我们棒球队的第一天很害羞,为了了解新同学,我们做了简单的测试来分配站位,最终PP通过自己的努力站到了二垒,我非常开心我们可以和PP一起打棒球了。我希望通过棒球课把我们上课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分享给他们,让更多的人知道同升湖国际部的飞鱼棒球队。
国际部 李乐天
……
这群孩子,周一至周五,他们同堂学习,一起活动。周末,外籍学生会住到寄宿家庭,体验中国文化。每年,外事办会优先选同升湖国际部学生的家庭做寄宿家庭。
在这群孩子的日常学习和交流中,我们更可以感受到,人人都在链中,互相作用,彼此影响。
当然,跨文化的交往和合作能力,除了不断的体验多元文化之外,还必须要将体验到的他国文化与自己的母国文化和个人的思想感情相结合,才能在有文化的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跨文化交往和合作能力。
《大国教育》主编,特级教师陶妙如先生曾写道:教育主要是人的教育,人的成长是有节律的,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牢牢把握人成长的规律,将人的物理空间与人的精神空间与数据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成长空间,构建出一种具有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的大国教育程序,来引领这个时代,这是大国教育人应做的。
这也是每一个想具备全球竞争力,想参与全球治理的中国学生要发展的能力:中国底色,世界格局。湖南长沙同升湖实验学校孙培文校长在学校筹办时就提出学校的使命: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培养国际竞争人才。目前,这些已成为同升湖国际部的鲜明特色。
在地球村中,打牢中国文化的根基,发展跨文化的交往和合作能力,将自己的未来融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使命中,修养大视野、大格局、大情怀、大担当。
这样培养的孩子,
未来可期。
官方网站:http://www.tsheducation.net/gjb/
招生电话:0731-85068917、0731-85633860
如果喜欢本文,欢迎您与更多朋友分享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