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于《博客天下》2013年第30期,作者汤涌、栾慧。
2009年10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会见出席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的美方代表,会见结束后温家宝撑伞送基辛格
领导人退休后,在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发挥余热。做了10年总理的温家宝,优势之一正在于和各国政府首脑的人脉,他在全球范围内的老朋友很多。
温从小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母都是教师,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生长在教育世家。
和大多数上世纪50年代的青年学生类似,体育课上表现优秀是他们那一代人的骄傲。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之类的口号对温家宝影响深远,担任中办主任(44岁~50岁)时,他还保留着非常好的运动习惯。当时他住在中南海附近,每天步行进中南海,在园子里晨跑一大圈,然后回家洗澡换衣服,再去办公室开始工作。
像那代人中的大多数优秀者一样,他写过血书希望去西藏,不过最后被分配去了甘肃,在祁连山脉爬冰卧雪,过着没有夏天的生活。他推让过涨工资的机会。
他期待自己清清白白,无欲则刚,爱国和忠诚,是他时常提到的对自己和青年学生的期许。
在2013年3月,他迎来了自己总理任期的期满,也迎来了他自己的退休。这时他已经工作了46年,超过了大多数中国干部和职工。
温家宝早在2010年去澳门和晨练的市民交流时就展望过自己的退休生活。
“我退休的时候,你们带着音乐找我,我就带着扇子迎接你们,在中南海里面。”
其实他退休前几天就开始整理中南海的办公室,把书装箱捐给学校。
退休后腾出办公室被认为是领导干部的一种美德。“当人梯、让位置。”
关于退休之后的行为规范,每个人的看法略有不同。吴官正有一种准确的描述:“退休了就是一个普通老人,退了就要休,不管事,少说话,支持中央,教育儿孙,安度晚年。”
温家宝在2011年的中秋节曾经到北京第一社会福利院探望老人,那一次他挥毫为老人们写下祝福“颐养天年”。
党政机关一般对老干部仍然有一些期待,这些不成文的期待由于行业不同各有不同,不过基本上都包括了“关心下一代”和“发挥余热”。
大多数的国家领导人都在做这两类事务,比如李岚清和李瑞环会捐出出书稿费资助贫穷的学生,李鹏和朱镕基两位前总理都曾经出书梳理自己走过的历程。
对自己过往经验的梳理出版,贡献给今天的各级领导干部、年轻学生参考,毫无疑问是一种“发挥余热”的表现。
温家宝新书《温家宝谈教育》的出版,也是这一类性质的发挥余热,不过温家宝退休后的表现似乎还要更积极一点一好交朋友的他利用10年总理任期交上的老朋友关系,还有些更重要的工作可以做。
和辛格互相欣赏
温在世界各地有很多老朋友,印度前总理辛格是其中之一,比他年长10岁
2013年10月22日到24日,时任印度总理辛格访华,获得高规格接待。
引人注目的是前总理温家宝也出面以“老朋友”身份宴请辛格。
这在一年前曾经有一个伏笔——2012年11月,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在柬埔寨金边出席东亚系列会议时会见了辛格。温家宝说:“我十分珍惜同您的友谊,这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同您相见了。”
温家宝71岁,辛格81岁。尽管温家宝的年龄在政治家当中不算垂暮,但如此深情的表达,仍然可说两个老友分别时的真情流露。
两人都被认为是性格温和、受过良好教育的政治家,都是坚持政府要调控经济的一派领导人。两人都当了10年总理,写两人的交情,书名完全可以命名为《那些年我们一起面临过的问题》。
2010年12月15日,温家宝访问印度,当年也是中印建交60年。这次访问后,中印总理之间拉起了热线,两位领导人只要拿起电话,就能跟对方交流。
辛格曾在公开场合表现过对温家宝“敬仰”的心态。2007年11月,温家宝在新加坡发表了题为《只有开放兼容,国家才能富强》的演讲,论及开放兼容的重要性。辛格听了此番演讲之后,要求印度各级官员将温家宝讲话视为“捧读的基础材料”。
当然,中印两国关系近10年的改善,主要还是因为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温家宝在2005年的两会记者招待会上接受印媒采访时就提到,中印两国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朋友。此后,他在公开场合论及两国关系基本上不离这个观点;而辛格认为,“亚洲有足够的空间供中印同时发展”。
私底下,二人也还会有一些私人方面的互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之后,辛格托人送给温家宝一盒红茶,温回赠了一盒白茶。
两个产茶大国的总理的礼物颇有妙处,印度的茶大概在150年前从中国引入,同时传入印度的还有红茶技术,这是一种浓郁的茶。温家宝选择的白茶,则是中国的独门秘籍,经过凋萎和最轻度的发酵就有了迷人的味道。
这和两人交朋友的方式有些暗合,辛格毫不掩饰自己浓浓的欣赏,温家宝则是君子之交,却念念不忘,细水长流。
一张流传于网络的照片上,穿深色西服内搭红色领带的温家宝和惯常扎着蓝色头巾的辛格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一张两人在外事活动中的留影。
可以想见,本来觉得相见无望的两人又可以共进午餐的快乐。
“退休领导人出面接见与其关系交好的外宾,目前这种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外交部一名退休司长告诉记者,“中国目前比较重视和发展公共外交,这种情况可以归于公共外交。”
在世界各国,退休的国家元首或者政府首脑,基本上都是一笔宝贵的政治财富,在关键时刻,他们的人脉关系,可以“用起来”。
在西方,退休的总统或者首相等国家和政府的首脑介入外交事务比较常见,美国前总统卡特、克林顿都曾作为特使去朝鲜、伊拉克等国家进行斡旋,卡特还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小布什则在印度洋发生海啸时托他的父亲老布什和克林顿一起到灾区去走一走看一看,安慰当地灾民。
在中国,担任特使的一般以退休的外交官为多,在“党和国家领导人’这个级别的,退休后一般会以考察、游览或者著书立说的方式露面。
即使对于前任政府首脑很多的日本来说,前任国家领导人,这些“老干部”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甚至有一个“各国老干部联谊会”存在。
早在1983年,在前首相福田赳夫和时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署长莫尔斯的提议下,一个“国际行动理事会”在东京建立。
这个单位如今的会员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内的数十位会员,基本上是每个国家一位。中国曾经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黄华,全国政协副主席吴学谦、宋健作为特邀嘉宾出席过会议,每次会议会形成一份公报,把讨论的问题抄送给联合国和5个常任理事国。这个组织还没有过一个正式的中国成员。
有趣的是,2012年,该组织的年会正好就是在温家宝的家乡天津举办的。
和默克尔互相鼓励
温家宝和默克尔4个月之间频繁互访,德国媒体惊呼两国简直变成了邻国
温家宝是个爱交朋友的人。
他自幼生长在天津的市民区胡同里。他的父亲温刚是位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读书人,性格比较严肃,但是待人和气。温家的老邻居们回忆起这位老师时,会提到“天热的时候温老师光着脊梁在屋里坐着就会不出去”。
温刚在全家搬到北京时买了一套《明史》,因为“二十四史还有这一本没有收全”。不过温家宝的母亲杨老师则是一位热心肠,喜欢交朋友,当年还经常负担一些街道上的工作。
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温家宝,交友谨慎,但是人热情。他也真的有很多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朋友。
他的同学潘桂堂曾经回忆道:在中国地质大学读书的时候,温家宝曾经帮助“全校唯一一个非洲留学生”学习。这可能是温家宝最早的一位“国际友人”。
在2003-2013年的10年总理任期内,温家宝有了不少真正的“老朋友”。
温家宝和德国总理默克尔有非常良好的个人关系,默克尔出生于1954年,比温家宝小12岁,套用中国的民间说法,差一轮,都属马。
默克尔比温家宝晚两年担任政府首脑。2005年,默克尔击败施罗德成为德国首位女总理。2006年,默克尔首次访华,温家宝陪她在北京的菖蒲河公园散步,还教她如何玩柔力球。
2010年,默克尔访华期间恰逢56岁生日,温家宝陪同她在西安一起观看兵马俑,并为默克尔庆祝56岁生日。
也是在这一年,温家宝访问欧洲,行程表上并无安排出访德国。但在默克尔的几番邀请之下,温家宝特别从布鲁塞尔飞到柏林,又从柏林乘坐直升机到达德国的梅泽贝格宫,参加默克尔的晚宴,二人一共交谈105分钟。
2012年4月,温家宝访问德国,默克尔甚至连一次官方宴请都没有举办。为了争取更多的交流时间,温家宝和默克尔同乘一辆大巴,以汉堡当午餐。
温家宝对物质生活,尤其是吃饭没有太高的要求,他在《温家宝谈教育》收录的若干次和学生交流当中,都曾经在学校食堂用餐。还有一次,他提到在工地上吃的包子和粥。
默克尔简单吃饭、多聊天的风格,正对他的胃口。
也只有老朋友才能这样做。
4个月后,默克尔访华。温家宝陪着她参观故宫,并同乘高铁去温幼年成长的家乡一天津访问。此举在德国引发了很多的关注。
“这是一项极大的外交荣耀”。德国《明镜》杂志这样说。在4个月的时间里,这两个相距8100公里,需要飞行10个小时的国家领导人见面两次,“如此频繁的会面,着实罕见,除非是与邻国的领导人。”
在2012年默克尔的那次访华,两人的交流出人意料地使用了同声传译,而不是一般常见的在身边配备翻译,当时的新闻报道说,两人可以抽出更多的时间来交流。
默克尔是物理学博士,温家宝则是地质学硕士,最有活力的欧洲国家和最有活力的亚洲国家的总理之间,有说不完的话。
默克尔是一名十足的足球迷。2006年5月默克尔第一次访华时,温家宝向她称赞了德国足球队,那年,德国是世界杯东道主,此举引起了默克尔的好感。对各种运动有兴趣的温家宝说自己会半夜起来看球,还希望德国企业“像贝肯鲍尔一样把握机会”。
未必每个人都能够用足球增进感情,英国首相卡梅伦也是球迷,2010年南非世界杯时,还曾经在和默克尔一起通过电视看德英大战。德国进球后,默克尔起身欢呼,搞得英国首相卡梅伦十分尴尬。
默克尔喜欢读书,2008年,默克尔访华时将中国作家李洱(他的另一部小说《花腔》更有名一些)创作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的德文版送给温家宝当礼物。
这部小说是一个中国农村的故事,村主任孔繁花是全村的能人,帮助全村致富奔小康,但是在谋求连任时,遇到了其他村委委员的种种挑战,面临着压力极大的局面,女强人毫不气馁,在朋友和家人的帮助和谋划下,坚持到底,赢得了连任。
这剧情和2008-2009年默克尔面临的压力如出一辙。温家宝曾经回忆起自己给默克尔打气时的经历:
“2009年春天,当时天气非常冷。我从达沃斯一路走来,到了德国。说句老实话,对金融危机给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我们心里都没底。”
“那一天我同默克尔总理在她的办公室,两个人面向窗外,同时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能不能驾驭住经济形势,能不能使经济尽快得以复苏。我记得,当时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信心比货币和黄金还要贵重。”
在温家宝的打气之下,默克尔直面压力迎难而上。
2013年9月,这位欧洲的铁娘子赢得了总理生涯的第三个任期,不出意外的话,她将执政到2017年。这位女总理的下一次访华应该不会太久,而已经退休的老大哥温家宝仍然可能和她有会见和宴请。
默默帮忙的老朋友们
有些人的名头没有默克尔和辛格大,但他们默默地帮中国办了很多事
法国前总理让一皮埃尔·拉法兰就是其中一位。2003年,温家宝刚刚担任中国总理,北京暴发了SARS疫情,许多游客都取消了来华行程。那时候的温家宝眉头紧锁,北京乃至中国各地仿佛进入了战时状态一般。
拉法兰却坚持访问中国,成为第一位访华的西方大国领导人。
“当时医生也曾建议我推迟访问,但我想我的中国朋友在困难的情况下正需要支持和帮助。因此我不但要去,而且我还拒绝戴上口罩。因为我访华的目的在于表达对中国战胜困难的信心。”拉法兰说。
拉法兰对中国素有感情,1976年,他就曾在中国待过一个月。那一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周、朱和毛等人又相继去世,“我感到自己与中国人一起经历了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刻。”
这也是为什么大疫情来的时候,拉法兰坚持和中国站在一起。在这次访问中,拉法兰和温家宝建立起良好的私人关系。
拉法兰后来成为萨科齐政府的“救火队长”,在2008年中法关系陷入危机时积极奔走,修补中法关系。
他称胡锦涛和温家宝是值得尊敬的人物,“领导这样一个国家并不容易”,跟温家宝私人关系密切,“在进行正式会谈或者之后的宴请中,会经常提到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拉法兰在接受采访时从不回避,自己就是温家宝的老朋友。“我记得在一次与希拉克总统和胡锦涛主席的晚宴当中,我们谈了很多关于我们孙辈的事情。”
另外三位跟温家宝私交甚好的欧洲领导人是,英国前副首相普雷斯科特、奥地利总统菲舍尔以及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
普雷斯科特在布莱尔时代担任英国的副相。在《人民日报》2011年的一篇文章中,普雷斯科特称自己在15年前就已经认识温家宝,自己被称作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对此,他“很自豪”。
“他是一个十分直爽、十分透明的人。他对环境保护事业尤其热衷,他让我参观的第一个英国项目就是如何治理泰晤士河。从那以后,我们两人无话不谈。”温家宝说。
典型的英国人被欧洲大陆国家的人们认为有点“冷”,很难跟他们交朋友,但是交上了往往就会是生死之交。
普雷斯科特在2001年的时候曾接受温家宝的建议,实地考察中国的西部大开发。2009年,又是他向温家宝建议一定要出席哥本哈根的气候变化会议。
奥地利总统费舍尔在2010年访问中国时,温家宝曾笑着欢迎说,“老朋友,你好。”
温家宝不会随便把“好朋友卡”见谁就随便发一张,每个“老朋友”都是有来由的。菲舍尔早在1977年就来到过中国。1988年时任中办主任的温家宝访问奥地利,曾经跟任国民议会社会党议会党团主席的菲舍尔于10点以后出现在啤酒馆里喝啤酒,证物是当年两人的合影。
意大利前总理普罗迪是一位学者型领导人,他曾经25次访华,卸任后执教于温家宝家乡天津的南开大学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是一位对华特别友好的人士。
“普罗迪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也是我的老朋友。”温家宝在普罗迪2006年访华时曾如此提到。
普罗迪在1999年到2004年曾经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当时正值中国要求欧盟取消对华武器禁运以及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普罗迪都明确表示支持中国。
在亚洲,温家宝与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关系良好。二人曾经在福田访华时一起于钓鱼台国宾馆打过棒球;至于另外一个邻国,俄罗斯前总理普京,由于中俄总理确立了定期会晤制度,普京和温家宝几乎每年都要见面,二人私交也很密切,曾一起探讨过滑冰的话题。
另外一些在公开报道中也曾被温家宝提及是老朋友的领导人包括,日本前首相麻生太郎、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人。
温家宝担任中国总理的10年,是中国迈向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10年。这10年中接触到的关系,建立起的友谊,是相当有价值的关系,这些老朋友或如默克尔仍在其位,任期尚长,或如拉法兰,虽然已经卸任或者退休,但仍在发挥影响力,还如陆克文,虽然暂时告别了权势,但仍在为下一任选举做积极准备,更有麻生太郎这样虽然任期不长就告卸任,却后来又回来担任安倍的副相的政治家。
在温家宝的老朋友圈里,最有名的退休老干部莫过于曾经推动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
基辛格在美国被认为是个聪明狡猾的政客,但是在中国,他是中国人开眼看世界的一个开始,是中国人在很多领域的老师。即便是卸任后,基辛格依然依靠自己在中国的良好人脉,持续在美国外交领域发挥影响力。
这位老师多次向中国人展示退休高官在外交上的用处,中美关系陷入困局的时候,往往中国领导人会见一见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基辛格把退休高官影响力和资源发挥到了极致,甚至组建了一个“美国退休高官团队”。
在2010年奥巴马访华前夕,这个团队提前到访中国,斡旋相关事宜。
那一天温家宝在中南海接见他们,用英语跟他们问好。
会见结束时因为下雨,温家宝还亲自为基辛格撑伞。
温家宝一贯有尊重年长者的习惯。
他也懂得,基辛格和这一批“退下来”的人,仍有关系,仍有人脉。
他们还可以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