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总体所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他们有火一样的热情,水一般的柔情,更有侠客般的豪情。为了同一个目标,他们携手并肩,其中有欢笑,有遗憾,有沉着,也有激昂……在此,请聆听来自他们内心深处、最为真实的声音。快乐与梦想回想起来我是小学三年级开始打乒乓球的,那个年代的乒乓球普及程度可算得上全民皆乒了,举国上下乒乓球运动的兴起,缘于乒乓球在国际上的地位,乒乓球运动健儿在运动场上扬了国威,赢得了关注。而且那时能组织开展的体育项目极为稀少,乒乓球算是少数几个对场地、器材和身体条件要求不高,易于推广的项目。
但是即使是全民普及,想找到标准的木头乒乓球台也是很困难的,学校操场里的水泥球台就成了学生们的乐园,至今我对那8张水泥球台仍然印象深刻,台子全部由砖头垒砌,从侧面看底下短上面长,呈上宽下窄倒梯子型,以方便脚下前后移动,球网就是立着的一排砖,台面和立砖用水泥覆盖,且泥瓦匠技术了得,既平整又明亮。台子一端离学校围墙有几米的距离,另一端是操场,如果接不住对方扣杀的话,背对围墙很容易捡到被墙档回来的球,但如果背对操场,就要跑十几二十米去捡球,因此也练就了只要球从身边过,不管上没上台都要把球档过去的应激反应。
那时候没有专门的训练班,练习乒乓球全靠自学和互学。开始自己用球拍练颠球,以熟悉球性,再就是对着墙打。熟悉球性后,就可以对打,开始是打和平球,后来就是在各种编造的夸张招式中打来打去。在学校里的课余时间都用在乒乓球上,快下课时心早就飞到球台边。老师一说下课拿着拍子就跑出教室,听见上课预备铃响才恋恋不舍的回教室,或者天黑的看不见球了才离开学校回家。由于打球的人多,除了单打、双打外,还发明了一种司令、班长、工兵适合三人的玩法。水平高的站司令位,背对围墙,守一端全台,对面站着班长和工兵,不仅两人互相影响,而且接不住球还要跑好远去捡球。站位也不是固定的,谁失误了就要降级换位置,工兵就要下场换人,其他人按级晋升。
乒乓球这个东西,虽然大家都爱玩,不过是孩子们的游戏之一,对于其中的知识很贫乏。直到后来看到了一本书《乒乓群英》,介绍了那时最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以下内容由百度帮助回忆)庄则栋如何出道,左右开弓智斗荻村伊智朗,28届世乒赛枪挑黑马高桥浩。李富荣28届面对外国选手无一败绩,欧洲人誉其为“美男子加轰炸机”。张燮林27届被称为秘密武器,直板削球打得日本选手木村兴治,小中键一愁莫展。28届李赫男、梁丽珍趟平欧洲诸强,决赛时,中国队派出奇兵林慧卿、郑敏之大战日本深津尚子、关正子,为中国夺得第一个女团冠军……这些故事中不仅描述了惊心动魄的比赛过程,周密细致的赛前准备,还有弧圈球、削球、正胶、反胶、长胶、推挡、左推右攻、发球抢攻、接发球抢攻等术语。从此以后,打球有了些目的性,自己也用心琢磨,在没有人指导的情况下,居然自己练会了弧圈球,水平提高的很快,到初中毕业时已经打的有模有样了,初三时有一次放学后在学校打球,有个大人在旁边看了一会,问我们有没有兴趣到体校训练,当时也不知道体校是什么,只知道考高中考大学,错过了接受专业训练的机会。
高中和大学阶段,由于没找到合适的对手,也没有合适的场地,而且开始流行足球、篮球,乒乓球也搁置了一段时间。直到参加工作后,单位定期组织乒乓球团体赛,有条件比较好的场地和乒乓球桌。我所在的部门有王福宝、宣振东这样的高手,和他们对练进一步提高了水平,并且在团体赛中拿到好名次。后来单位成立了乒乓球协会,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聚在一起,多种打法并存,互相切磋提高,更是有段永香老师这样受过专业训练的高手指导和陪练。相比之初,现在球技大有长进,要说仅仅当作运动锻炼应该也就够了,也可以和同事们一起打打出一身汗,不过自己还是希望能打得更好些,这就挺难的。如今遇到的最大困扰就是基本功不好,动作太大导致发力后不能及时还原,不能保持进攻的连续性。另外就是步法不够灵活,移动中击球成功率下降。知道和做到确实是两码事,只能慢慢体会,慢慢练。
其实,作为业余爱好,真正喜欢乒乓球当然也包括其他运动项目者,打打比赛只是作为一种刺激,平时谁也不在乎输赢。快乐是在于过程,在于模仿和自己的心得,真正的乐趣在于建立一个圈子,认识一帮朋友,了解一方人情,少了一些功利,多了一些纯真,在你推我挡中提高,在相互输赢中快乐。它将伴随我一生,它给我快乐,给我梦想,给我喜悦,在人生剩余时间之际,我仍将坚持,我打球,我运动,我快乐!撰文:龚绍文 编辑:Jay 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