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美军学习游击战16字方针,称雄越北丛林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美军学习游击战16字方针,称雄越北丛林

阅读量:3710137 2019-10-23



作者:风千里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1965年11月14日,美国陆军第一骑兵师第七骑兵团在越南德浪河谷一带,与北越军队首次交战,这标志着美军实兵介入越南战事的开始。从此,装备精锐的美军开始在越战的泥潭中越陷越深。而正是这场首战,让武装到牙齿的美国大兵们真正见识了丛林游击战和运动战的厉害。尽管战后美方宣称自己取得了胜利,但依托大量新式步兵装备,和从海航到陆航直升机的空中火力掩护,美军却并未对装备单薄的越军形成碾压之势,反而一度被对方合围,险些被包饺子。最终,1000余人的伤亡数字让第七骑兵团十分狼狈,也让美军从此染上了对游击战运动战的恐惧心理。德浪河谷之战是美军与越军的首次遭遇战,这场战役让美军首次见识到了丛林游击战的威力乘坐木舟在水道中快速行进的北越游击队在德浪河谷遭遇当头棒喝之后,美陆军上层意识到,依靠延续自二战时期的步兵战术,在越南这一新的战争环境下完全无法适用。美军开始总结经验教训,甚至向自己的对手北越学习,逐步摸索自己的游击战术。在德朗河谷之战结束后的数年间,美军开始挑选经验丰富的驻越部队,进行丛林游击战训练,这些美式游击部队中,最为声名显赫,且立下战功的就是隶属于美陆军第9步兵师第39步兵团的步兵第4营。带领南越士兵在沼泽地中训练的美军教官,很多时候,这些美国大兵还得求助于这些熟悉越南丛林地形的南越盟友越南泥泞的水田让美军叫苦不迭,而第4营则在作战中尽可能避免在水田等开阔且泥泞的地方与敌军交火从1969年1月开始,美军第9步兵师开始参照北越军队的作战方式和标准,训练自己下辖的第4营,这是该师中素质很高且作风果敢的部队。与美军其他喜欢集团行动的部队不同,第4营的官兵除了武器装备和身上的作战服外,无论是训练标准,还是丛林战术都非常类似北越军,这些技术细节当然是第4营的官兵根据北越战俘的经验描述和对敌方行动的观察而获得的。不过,第4营从自己的对手那里学到的最有用的东西,还是关于丛林游击战的作战指导,从北越那里缴获的不少从中国获得的关于游击战的理论著作,让该营如获至宝,并很快找到翻译版本,配发给全军学习。这让第4营无论是作战思想还是战术素养,在越战时的美军中都显得与众不同。尽管与其他部队一样,各种通讯设备都是第4营的标配,以保证他们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呼叫到空军、海航以及陆航直升机的支援。同时,地面雷达,自动投弹雷达和技术情报装备这些现代武器也是一应俱全,但第4营在日常作战时有一条指导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自己对现代化高性能武器的依赖程度。现代化的武器只是为达成某种作战目标,而非作战本身,美军原本机械的战术条例在这个部队里,被更为灵活多变的丛林游击战思想所替代,这在美军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该营弃用空中或地面火力支援,事实上,第4营不同以往的战术给后方支援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丛林沼泽中快速转移伤员的第4营官兵毛主席在抗战期间完成的著作《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经萨缪尔-格里菲斯翻译并介绍到国外,并被重新命名为《论游击战》(On guerrilla warfare),在上世纪60-70年代成为世界不少军队的必读书目。该书也被第4营作为先进游击战指导思想加以学习。正是这种不同以往的艰苦训练和作战方式,让该营每个官兵都苦不堪言。原本养尊处优的少爷兵们长期在丛林中体验“猫捉老鼠”的游戏,根本无法与其他美国大兵一样有闲暇时间享用冰镇啤酒、烤鸡和冰淇淋。也正因如此,第4营在军中也赢得了一个响亮的称号——“硬核”(Hardcore)。也正是由于在作战中,严格遵守毛主席所提出的游击战准则(即“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十六字方针),该营十分善于发动突袭和伪装欺骗,战术灵活多变,狡诈异常,并且十分熟悉自己作战地域内的每一寸水文和地形。这种作战风格连深谙游击战精髓的北越游击队都惊叹不已。比如,在遭遇北越大规模突袭时,第4营舍弃了美军以往的积极应战的思路,而是迅速后撤至预先设定的隐蔽点,随后呼叫空中和火炮支援打击敌军。在敌军遭遇打击时,该营迅速机动,在敌军可能的逃跑路线上设伏,形成松散的包围圈,并伺机缩小包围圈,一举围歼敌军。伏击中的第4营A连士兵,对伏击战的重视是该营的特点第4营的一个游击小队合影,为适应某些特殊的作战环境,该营的很多士兵甚至抛弃了笨重的头盔,换上了新的遮阳帽在组织结构上,第4营也是根据丛林伏击作战要求而进行设置和调整的。该营下辖ABCD四个连,其中A连被设定为远程伏击连。其主要任务是在作战区域的边缘地带实施作战行动,在作战之初,A连主要负责部署火炮防御密集区,并挖掘战壕,为阵地做伪装,并将下辖的几个排轮番机降至外围地域执行长时间伏击。C连则负责短程伏击任务,该连下辖的几个排,将轮番在距离营重火力点外10公里一带执行短期伏击任务。B和D连则作为快速反应部队,随时准备策应或支援A连和C连的作战行动。新颖的游击战思想,加上美军先进的武器装备,和随叫随到的火力支援,让第4营在越南丛林中显得如鱼得水。经过先进战术调教的第4营很快就在战场上显示出了威力。1969年5月21日,美军第9师师部得到前线情报,称有大股北越部队向第39步兵团所属的代号“危险”的火力支援基地行动(该基地位于前江省),其意图很可能是破坏美军的支援力量,并对美军后方实施渗透。当日清晨,接到任务的第4营立刻派出一个侦察小分队到越军活动频繁的地区夺取情报。在消灭越军一个侦察小队后,这个小分队从阵亡的越军军官身上搜到了一份作战地图,上面将越军作战目标和部署标注的清清楚楚。在这一份精确的情报摆上桌后,第4营营长大卫·霍克沃兹(David Hackworth)决定在火力支援下,对越实行游击战术。第39步兵团代号“危险”的火力支援基地航拍图,大片丛林是绝好的设伏地点首先要做的是迷惑越军。第4营从后方调来了两辆装备40毫米机炮的M41装甲车,部署在越军选定的进攻目标附近,并派遣一个步兵排提供掩护,对来犯的越军倾泻火力,在吸引越军兵力同时,迫使越军重新评估整个作战计划。于此同时,数家UH-1直升机在空载状态下,沿着敌军可能撤退的路径进行假穿插行动,以进一步打乱越军的作战部署。在这么两招下去之后,在作战的第一天,越军已经掉入第4营设计的陷阱中。使用M-16步枪射击的第4营士兵在5月21日晚上,第4营的各主要伏击力量开始趁着夜色出动,向各个预先设定的封锁阵地行进,原本夜战是越共游击队所擅长,此时也被美军用来给越军一个出其不意。在天空露出鱼肚白时,各连各排都已经进入设伏阵地。22日早上7点,原来用于实施假穿插任务的UH-1直升机降落在预先设定的伏击圈内,吸引成批的越军向该目标机动,被美军迷惑的越军士兵以为那里是美军乘机撤离的地点,于是就像看到鲜肉的蚊虫一样蜂拥而至,可冲过来才发现,眼前不是急于逃命的美军溃兵,而是严阵以待的步兵阵地。在机枪,迫击炮,火焰喷射器的打击下,越军士兵被成片撂倒,死伤惨重。见状不妙的越军随机组织撤退,但部队混乱的状态让他们的意图全部暴露在第4营的眼睛里。于是来自空中和地面的支援火力将越军彻底击溃,至中午时分,越军的指挥系统已经分崩离析,惊恐的士兵四散奔逃。而此时,第4营B连和D连的狙击手和机枪手又分散埋伏在各个可能的撤退路线上,对越军的溃兵实施精确射击,完成个漂亮的扫尾工作。至下午6点战斗结束,越军被击毙167人,被俘7人,伤者无算,而第4营所付出的代价仅仅是2人轻伤,完美地完成了一场美式游击和伏击战。原第4营营长霍克沃兹在退役后写了一本名为《兵心如铁》的回忆录,大篇幅总结了自己当年的游击战经验。该书一度成为畅销读物到1969年秋,第4营组织了多次针对北越的游击战,共击毙将近3000名越军,而自身仅伤亡30余名,这样的作战效率在整个美军都是极为罕见的。凭借辉煌的战绩,“硬核”之名开始在美军中广泛传扬,同时也令本来就善于游击作战的越军士兵极为忌惮。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第4营在游击战场上打出了威风,但这种战术创新在美军的作战体系中依然是极为小众的存在。依托现代战争体系发展起来的美军,可以依靠这种局部创新来赢得几场小型战斗的胜利,却无法通过全盘拷贝毛主席的游击战思想来赢得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第4营的传奇也随着美军在越战中的彻底失败而被画上了休止符。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