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
厦门召开“健康厦门”建设大会
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全市卫生与健康工作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昌升讲话时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卫生与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立足新起点,顺应新期待,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把厦门建设成为高水平健康之城。
市长庄稼汉主持会议。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家东、市政协主席张健出席。
健康厦门 体育先行
市体育局将以打造
健康城市和体育强市为目标
促进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
协调发展
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激活体育
扩大体育服务供给
点燃群众运动热情
厦门体育近年来,厦门市体育局紧紧围绕“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思想,深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目标,不断深化竞技体育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群众体育普及和提升,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和体育产品消费需求,体育已经成为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健康厦门,体育先行。厦门市体育局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战略,以打造健康城市和体育强市为目标,以全市健康大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以改革创新和政策支持为动力,抓紧研究制定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十四五”规划,抓紧制定出台我市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进一步落实好亲商清商的要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激发社会力量办体育的积极性,不断提高体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进一步加快厦门高质量发展,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城市贡献力量。让体育之花怒放在朝气蓬勃的厦门,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厦门是一座奔跑的青春之城
厦门人喜欢体育,热爱体育运动
厦门有哪些举措为市民运动提供便利呢?
01
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新发展
一是加大设施建设投入。科学规划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力争实现“十五分钟健身圈”,满足市民的健身需求。统筹建设改造包括高校和高中体育场馆设施在内的大型体育场馆,按照可承办国内外综合性体育赛事和高水平单项体育赛事的标准,规划建设新的市级体育中心、马銮湾体育馆、翔安体育交流中心等一批大型体育场馆,对全市场馆进行统筹规划和资源整合。加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建设,将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建设统一纳入综合开发建设范畴,每个区安排2个左右的公园改造成为体育公园。加大健身步道建设,在全市范围内建成相互连接的健身步道网络和骑行系统。加强公共体育设施运营管理,鼓励国企、民企和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管理。
二是普及开展健身活动。通过政策扶持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赛事活动举办,采取购买服务、以奖代补等方式调动各级社会力量共同办好群众体育赛事活动积极性。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和各级体育协会、俱乐部、企业举办各类形式丰富多彩、群众喜闻乐见、老少皆宜的健身活动,将赛事活动范围由城市延伸到乡村,吸纳镇街举办的各类传统赛事活动。推动赛事活动向环东海域、马銮湾等新城片区、岛外农村地区和基层社区延伸,各区在继续夯实“一区一品”特色赛事的基础上,拓展“一区多品”赛事,加大镇街特色体育项目培育,使赛事活动能够全面覆盖城乡居民。通过“体育+文化”“体育+公益”“体育+医疗”“体育+旅游”等各种形式,全面拓展体育的内涵,实现全民健身与旅游、文化、卫生领域的融合发展。
三是加强科学健身指导。重视发挥健身骨干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健全全民健身社会组织和民办非公有制俱乐部,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探索网格化管理机制,按居住小区及运动项目划定每个健身指导员的服务范围,并制定鼓励政策,通过智慧体育平台将健身指导员动员居民参加健身运动的成果进行量化考评。积极推进体医融合,完善国民体质科学监测体系,充分发挥体育健身指导在慢性病干预中的积极作用。体育部门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共建“体医融合示范社区”和国民体质监测点网络,到2030年,完善以全市所有街道为单位的“体医融合示范社区”站点网络建设。
02
助力竞技体育实现新提升
一是强化优势品牌项目建设。重点扶持和发展田径、游泳、羽毛球、体操(蹦床)、足球、帆船(帆板)、射箭和皮划赛艇(激流回旋)8大项目,特别是将羽毛球项目作为我市的精品项目进行打造,不断培养出具备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实力的优秀运动员,打造羽毛球顶级职业俱乐部,引领和带动羽毛球项目的普及和产业的发展。通过着力打造集科研、医疗、心理、营养、体能训练等各类复合型人才的教练员团队,加强与高校和科技机构的合作,申请建设国家队训练基地,畅通优秀后备苗子选拔培养输送渠道、整合全市竞赛资源等举措,使运动员梯队建设形成“一线队伍有好成绩,二线队伍有好苗子,三线队伍有好储备”的良性发展模式。
二是强化体教融合发展。办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基地校,扩大我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选拔和培养的基础面,及时发现、选拔和培养优秀后备苗子,更好地提高我市青少年的竞技体育水平,为各级各类体育竞赛提供人才支撑。做大做强区级业余体校,切实发挥其基础选材及输送作用,探索“市队校办”、“市队区办”的新模式。
三是强化职业体育示范带动。出台相关扶持和奖励政策,吸引高水平职业体育俱乐部和高端体育赛事落户厦门。通过积极承办羽毛球、足球等顶级赛事,提升竞技水平。吸引优秀运动员、教练员来厦门训练、执教,着力开展青训工作,提高青训水平,为各级各类职业俱乐部甚至国家队培养输送人才。
四是强化社会力量合作共建。尝试将社会能承接的体育项目特别是新兴项目的训练、竞赛任务,与企业、体育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合作共建,按照项目的类别、影响力、建设投入及任务完成情况给予奖励和经费支持,以此助力青少年体育发展、促进体育事业产业化发展,进一步提升我市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03
促进体育产业焕发新活力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落实好《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 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尽快制定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以政策为引导,通过整合体育产业相关资金,鼓励引进高水平国际品牌赛事,加快推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好体育产业基地及单位(项目)对我市体育产业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
二是完善体育产业空间布局。以新市级体育中心为核心,建成集体育健身、竞赛表演、旅游休闲为一体的体育会展综合体;以环岛路、环东海域滨海浪漫线、马銮湾为依托,沿线建设马拉松、铁人三项、自行车、轮滑等场地及配套设施,积极推进沙滩排球、足球及桨舨、龙舟、赛艇等休闲体育产业,打造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的运动休闲产业带。
三是培育和引进高端体育赛事。充分利用厦门滨海旅游城市特点,举办帆船、马拉松、高尔夫球、沙滩排球、铁人三项、汽车越野等国际品牌赛事;积极争取足球、网球、拳击、斯诺克、篮球等具有较大影响力和较高商业价值的赛事落户厦门,活跃城市体育氛围;鼓励开发一批以攀岩、皮划艇、滑翔伞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项目及品牌赛事;充分发挥厦门“中国围棋之乡”的优势,支持围棋、国际象棋等各类智能体育赛事发展,提升体育运动国际化、专业化、时尚化水平。
体育与厦门这座城市的发展相得益彰
体育用品制造、体育健身休闲、
体育竞赛表演等方面
厦门均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起来看看
厦门体育“亮眼”的成绩单
01
群众体育发展掀热潮 “体医融合”新模式形成
积极落实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大力推进六个身边工程,形成了群众体育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全市每年组织开展各类群众体育赛事活动80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80多万人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超过41%,国民体质健康达标率达91%,按常住人口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3.4名,超全国平均指标,位居全省第一位;近70%的镇街建有小型全民健身中心或广场,全市健身步道1100多公里;健身路径基本普及到公园和社区;率先在全省全面系统分批次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2019年底共将开放49所学校、50个校区;拥有各类体育社会组织共245家,其中市级单项体育协会56家、市级体育类俱乐部67家、区级体育类社会组织122家;举办“全民健身季”系列赛事活动,较好地发挥了政府在全民健身中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组团参加2018年省运会群众组比赛项目,共获得52个一等奖、26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展现了厦门市群众体育的风采;建立全省首个“体医融合示范社区”,老年人健身康乐家园创建率达到80%,老年人体育工作在全国全省居于领先地位。建立全省首个“体医融合示范社区”,逐步探索形成了一套“政府监管-居民参与-科学运动-医疗监督”的“体医融合”新模式。
02
竞技体育勇创佳绩 引领激励群众体育
2011年以来,厦门籍运动员共获得13个世界冠军、14个亚洲冠军和145个全国冠军。其中,2016年里约奥运会获得2金、1银、1铜和1个第四名,并打破两项世界纪录,对全省贡献位列第一;2017年天津全运会获得的金牌数位居全省各地市首位; 在2019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上,我市共获得12枚金牌、20枚银牌、21枚铜牌的成绩,被省体育局授予“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贡献奖”;历届省运会的金牌数、奖牌数和团体总分稳居全省第二。
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的示范引领和对体育产业的激励带动作用明显增强,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跆拳道等青少年体育项目培训市场火爆,具有稳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消费市场。职业体育稳步发展,特房羽毛球俱乐部两次获得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冠军。国旅联合围棋俱乐部2018年获得全国围棋甲级联赛第二名,厦门被中国围棋协会授予“中国围棋之乡”称号。
校园足球普及开展,177所足球特色学校遍及各区,厦门二中2016年获得中国初中校园足球联赛总决赛冠军,并连续2年获得全国中学生体协“协会杯”高中男子组亚军。
03
体育产业快速发展 体育总部经济优势明显
迈动等一批全国知名的体育用品企业,全球每10台家用跑步机就有6台在厦门制造;体育总部经济优势明显,安踏、特步、361°、乔丹体育、匹克、鸿星尔克等国内知名体育品牌总部及研发中心落户厦门;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品牌赛事的产业带动效应明显,世界铁人三项赛、世界沙滩排球巡回赛、世界杯攀岩赛,以及高尔夫、羽毛球、龙舟、汽车场地越野、车辆模型等赛事快速发展,厦门马拉松赛成为国际知名品牌赛事,每年带来的综合经济效益超过5亿元人民币;每年举办全国级以上赛事超过30项,已初步形成区域性赛事中心城市;体育休闲服务业快速发展,五缘湾帆船游艇港、观音山休闲运动中心、杏林湾水上运动中心、环岛路沿线步道及沙滩、水域等体育健身休闲场所不断增加,“滨海运动休闲之城”已初步成型;体育会展业方兴未艾,连续三年举办中国马拉松博览会及厦门体育产业博览会,连续十二届举办了中国(厦门)国际帆船游艇展览会,承办了2018年全国体育产业发展大会。
一座城的体育魅力
远远不止于此
厦门还在体育公共服务领域
先试先行,助推全民健身
学校体育场地开放 我市先试先行
我市率先在全省全面系统分批次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2018年,14所试点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实现了向市民免费开放。截至2019年9月底,全市共有64120名市民注册,累计进校健身人数212071人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在此基础上,2019年我市继续加大开放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力度,对14所试点学校进行升级改造,新增35所学校、36个校园,供全体市民健身锻炼,同时还将对软硬件系统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用户体验。目前,试点学校的升级改造和新增学校正在建设当中,市体育局将积极协调责任主体单位市教育局和各区政府加快建设进度,计划于11月新系统上线试运行,12月正式对市民开放。
我市还将加大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力度,到2022年全市所有符合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实现向社会开放;学校体育馆经过改造后,逐步向社会有偿开放。
体育是健康生活最好的陪伴
让我们期待健康厦门的到来
也期待体育给城市增添更多活力
▌编审:曾晓婧 陈凌
▌编辑:蔡伊琳
▌来源:厦门日报等
▌投稿邮箱:xmtyj@126.com
点击上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哦!!
点个在看,为厦门体育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