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历史上曾经有3个哈尔滨并存的时代吗?
一个叫哈尔滨船口、两个叫哈尔滨屯。
您知道哈尔滨的起源吗?
历史文化学者赵力老师最新历史考证:哈尔滨乃是明代奴儿干都司哈儿卫!此学说将哈尔滨历史向前狂推300年!
北国冰城——哈尔滨哈尔滨的由来一直就是个迷,打开各种引擎搜索,各种说法不一:
近日,我省著名历史文化学者赵力老师公布了自己潜心十载科学求证的《哈尔滨牌史简编》一书,洋洋20万言以大量的历史档案以及考古成果,提出了“哈尔滨”源于“哈尔卫”的新学说,即:哈尔滨乃是明代奴儿干都司哈儿卫!
类似于“天津卫”的“卫”,“哈儿卫”也是明朝命名的一个军事卫所。
滑动查看赵力介绍
高级记者,1952年出生于黑龙江双城。满族,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协会会员,哈尔滨市作协会员,黑龙江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哈尔滨文史馆馆员。
历任双城市委农工部副部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哈尔滨日报》政教要闻部主任、读者焦点主编、新闻研究室主任。曾被聘为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特约记者、清华大学“东北亚丝绸之路”课题组顾问。
新闻稿件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黑龙江新闻一等奖、全国副省级党报短新闻大赛一等奖,以及新华社、工人日报等多个奖项。
创作的文史类作品,在《中国国家地理》、《黑龙江史志》、《世界知识》、《黑龙江日报》、《北方文学》、《哈尔滨日报》、《新晚报》等报刊杂志,以及《北方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上发表作品20余万字.
集结成书的有长篇文史游记《金长城之旅》、《龙江古丝路》等。中篇历史小说《花园公主》(全国晚报小说连载1991年度一等奖);三卷本长篇历史小说《最后的八旗》(第五届黑龙江省少数民族文学二等奖、第十届哈尔滨天鹅文学奖三等奖);《赵力散文集》(第九届哈尔滨天鹅文学奖二等奖)。
民族文化类专著有《满族姓氏寻根辞典》。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探寻“哈尔滨的由来”及“三个哈尔滨之谜”!
(以下内容来自文化范儿微信公众平台)
从大明王朝走来的哈尔滨
赵力
明代哈尔卫——哈尔滨之源,是我本人撰写的专著《哈尔滨牌史简编》的一个章节。
有人说,哈尔滨太年轻,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个观点源自于“俄国侧”,彼时,中东铁路公司竭力鼓吹以中东铁路为纪元,把哈尔滨解读为“晒网场”。还有人说,哈尔滨诞生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迄今270多年。这个观点源于“日本侧”,阴险的日本伪市长山口民治,用这个遍体硬伤的伪历史“傅振基说”,把哈尔滨历史拖进民间传说的泥淖。有人说,哈尔滨很古老,源自金代的“阿勒锦”,有着千年的文脉。这个观点源自《金史》的一条“孤证”,孤证不立,且存在偷换概念之嫌,因为它不是哈尔滨史,充其量为哈尔滨的史前研究。
那么,哈尔滨自身历史起于什么年代呢?笔者经过大量求证,发现哈尔滨的最初形态为“哈儿卫”,明正统后置。《明神宗实录》载:“万历三年(1575年)十二月己丑,海西哈儿等卫女直你龙哈等各入贡,宴待如例。”这就是说,早在440多年前,就有“哈尔滨人”你龙哈,千里迢迢地到北京朝贡去了。
哈尔滨地区民间热衷于“金兀朮”,冷落明代。其实,在明前期哈尔滨是海西女真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明朝永乐大帝在这一带建立了许多卫所。所谓海西,即今松花江流域。所谓卫、所,即明代实行一种军事组织机构,内设都督、都指挥使、指挥使、指挥佥事、千百户等官。哈儿卫隶属于奴儿干都司。
为什么说哈儿卫是哈尔滨呢?简而言之:第一,哈儿卫所在位置为海西,与纳林卫(今拉林河)、肥河卫(今蜚克图河)较近;第二,哈儿与哈尔音同,卫、滨为汉字;第三,哈儿,满语之意“积水荒地、泽、甸”,完全符合哈尔滨开埠前的地理特征;第四,在哈尔滨域内不仅有明代沿用的半拉城子遗址,还在四方台出土过明代银锭。
把哈尔滨历史的起点确定在大明王朝,把哈尔滨自身的历史向前推了300年,并不是出于刻意,而是源于历史文献。有两位方家说这是为哈尔滨正本清源。这恰是我的学术良知。数典不忘故,知恩不忘祖。哈尔滨的历史研究,不能忘了祖宗,更不能忘了祖国。
明代哈尔卫——哈尔滨之源
赵力
目前发现,哈尔滨最早出现在官方文书中,在清道光二年。根据清代鱼贡和拉林“三处半”网档案分析,哈尔滨之名见于清代官方文书,至迟在康熙、乾隆年间。追根溯源,经笔者考证,清代哈尔滨源自明代海西哈儿卫。
海西与海西女真 海西是元代行政区域之名,属辽阳等处中书省。《元史·仁宗纪》:延祐二年夏五月庚午,立海西、辽东鹰坊万户府,隶中政府。《明太祖实录》:洪武十六年四月己亥,故元海西右丞相阿鲁灰遣人至辽东,愿内附。上遣使赍敕往谕之。敕曰:“惟智者能知存亡之道,而决去就之几。今尔所守之地,东有野人之隘,南有高丽之险,北接旷漠,惟西抵元营,道路险扼,孰不以为可自固守。尔乃能率众内附,自非智者审势达变计不及此,虽古之志士何以过之。朕甚嘉焉,今特遣使谕意尔其知之。”以此可知海西的大概方位,哈尔滨地区即海西腹地无疑。
海西女真,又称扈伦四部,是明人对居住在松花江大屈折处及今哈尔滨以东阿什河流域女真人的称谓。与建州女真、野人女真并行于世。明设羁縻卫、所,各部首领均受明封号,分别授予都督、都督金事、都指挥、千百户、镇抚等职,并给予印信、敕书、冠带。后为建州女真兼并。
明太祖经略海西 洪武十六年,松花江、呼兰河一带居住着海西兀者女真相继内附。《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年十二月癸亥,“野人部将西阳哈等三十四人自辽东来降,命赐衣各一袭,寻加赐白金千三百七十两。”西阳哈,是海西兀者女真大酋。不久,叛离出走,盘踞在今天的巴彦县北境。同年十二月庚午,置辽东三万卫指挥使司于今天的依兰县境内。以前元枢密副使千户侯史家奴为指挥佥事,“诏凡将校自洪武四年守辽有功者,千户升为指挥,百户以下递升有差,凡二百七十五人。”洪武二十一年春正月壬午,“赐辽东三万卫指挥侯史家奴白金二百两、文绮帛各六疋、钞五十锭。”同年三月辛丑,徙置三万卫于开元。
明军在哈尔滨地区的一场运动战 洪武二十八年六月,为惩罚叛逃的西阳哈,燕王部将总兵官周兴、右军都督佥事宋晟、刘真等,率军北伐。《明太祖实录》载:“春正月甲子,敕今上发北平二都指挥使司并辽东都指挥使司属卫精锐骑兵七千、步兵一万,命都指挥使周兴为总兵官,同右军都督佥事宋晟、刘真,往三万卫等处剿捕野人。其属卫指挥庄德、景保安、张玉、卢震等悉令从征。”六月辛巳,周兴等率师至开元,得知西阳哈在黑松林(今巴彦县北境黑山),命令指挥庄德,领舟师顺脑温江(嫩江)下忽剌温戳卢口(少陵河口)。时步军亦进至忽剌江(呼兰河),分为三道,宋晟率指挥钱忠、张玉、卢震军由西北同河(通河县西伯河)至阿阳哈寨,刘真率指挥房宽军,由松花江北岸东南戳卢口至蒙古山寨(今木兰县蒙古尔山)。指挥景诚、朱胜军由中道忽剌温江东北出铜佛寨、者迷河(依吉密河)、黑松林等处。但是,明军扑了个空,西阳哈早已于二月河冻时过松花江。刘真等率兵由斡朵里(今依兰县马大屯)追至甫达迷旧城(今宾县永宁古城),适天雨昼晦,不及而还。获女直镇抚管三并男女六百五十余人,马四百余匹。遣人入奏。
奴儿干都司与三百八十四卫 明成祖朱棣,承继大统之后,从战略的高度,对东北地区采取了积极的羁縻政策。包括:1.重启“忽必烈江海漕运大通道”,派遣太监亦失哈等十上奴儿干,柔化斯民,以期女真等“子子孙孙,世世臣伏,永无异意”(参见《永宁寺碑文》);2.置海西东水陆城站,确保女真等朝贡道路的顺畅;3.设立奴儿干都司暨三百八十四卫、三十八地面、七站、五十八所等,以其酋长为都督指挥、都指挥、千百户、镇抚诸职,给以印信,俾仍旧俗,各统其属,以时朝贡。《明太宗实录》:永乐元年十二月辛巳,“忽刺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百三十匹,置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吉里纳等六人为指挥佥事,余为卫镇抚、千户、百户、所镇抚,赐诰印冠带袭衣及钞币有差。”此类记录不胜枚举,因篇幅限制,不一一具列。
海西哈儿卫 奴儿干都司诸卫,名目繁多,记载参差,殊不易言。本文所关注的是海西哈儿卫。
哈儿卫,又称哈里卫、哈郎卫。《明史·兵志》“奴儿干都司·卫三百八十四”,正统已后续置下:哈郎卫。
哈儿卫的活动集中于明万历年间。据《明神宗实录》载:
万历三年十二月己丑,海西古城等卫女直兀堵尚、哈儿等卫女直你龙哈等各入贡,宴待如例。海西者剌等卫女直阿失卜等赴京朝贡赏给如例。
万历四年正月癸丑,海西哈儿等卫女直夷人都指挥等官你龙哈等二百八十二员贡马,赏赉如例,仍给本色马价。
万历五年八月癸亥,海西肥河等卫女直夷人都督同知台失等,哈儿等卫女直夷人都指挥佥事你龙哈等,赴京朝贡,赐宴赏如例。
万历七年二月丁丑,赐海西者剌等卫进贡女直夷人等宴如例。癸未,赐海西古城等卫进贡女直夷人等宴如例。癸巳,赐海西淝河(肥河)等卫进贡女直夷人台失等宴如例。庚子,赐海西哈儿等卫进贡女直夷官你龙哈等宴如例。
万历九年三月乙丑,海西哈儿等卫女直都指挥佥事你龙哈等入贡,宴赉如例。
以上五条,记录了哈儿卫首领你龙哈朝贡的情况,其职衔为“都指挥”、“都指挥佥事”,或笼统称为“女直夷官”。明朝官制,都指挥为正二品,都指挥佥事为正三品,但这仅仅是虚衔,一般情况下不是本俸。如:天顺六年七月乙卯,命故辽东铁岭卫带俸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康宁子显,袭都指挥同知,食指挥佥事俸。又如:宣德八年闰八月己卯,以奴儿干都司都指挥同知王肇舟老疾,命其子贵袭为都指挥佥事,食副千户俸。你龙哈食不食俸禄,食多少俸禄,无载。在这五条信息中,还可以发现,哈儿卫经常与肥河卫、者剌卫、古城卫在一起,此三卫均为海西女真。其中,肥河卫,位于今蜚克图河流域。
有关哈儿卫的史料,还见于《明代辽东档案汇编》:1.万历十二年三月二十日,赏广顺关进入京回夷人你龙哈等五十五名。2.万历十二年三月二十日,你龙哈等五十五名朝贡归来,入广顺关。
及至建州女真勃兴,努尔哈赤兼并扈伦四部,哈儿卫归入后金政权。《满文老档》记录了该卫贵族传承、出生情况:
第二族第一塔坦。……嘉靖三十一年……海西哈里卫都指挥佥事罗希之子阿布哈,隆庆五年八月二十五日生。
古英巴图鲁,第三族第三塔坦。海西哈里卫都督佥事额尔奇斯之子古英巴都里,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三十五日纳林生。
哈里,是哈儿的异写。塔坦,是满语“窩堡、村落”之意。纳林,即纳邻、拉林、那六,满语“爽快”之意。“古英巴都里,万历三十七年十一月三十五日纳林生”,以此可推知,哈儿卫不但与肥河卫等卫相近,也与纳邻卫亲昵。张泰湘《黑龙江古代简志》认为,纳邻卫在拉林河流域,肥河卫在蜚克图河流域。把哈儿卫比定在哈尔滨一带,完全符合其地理特点。
一脉相承的古渡松花江航运见诸正史,在南北朝时期。津渡船口之名,载于《金史》,哈尔滨一带有“妒骨鲁津”。《金史·列传第五·腊醅》:
腊醅、麻产驱掠来流水牧马。世祖至混同江,与穆宗分军。世祖自妒骨鲁津倍道兼行,马多乏,皆留之路傍,从五六十骑,遇腊醅于野鹊水。日已曛,腊醅兵衆,世祖兵少,欢都鏖战,出入数四,马中创,死者十数。世祖突阵力战,中四创,不能军。穆宗自庵吐浑津度江,遇敌于蒲芦买水。
混同江即松花江,来流水即拉林河。世祖劾里鉢从今天阿城一带的大本营,率部至松花江,自妒骨鲁津倍道兼行,拦截从拉林河盗马窜回老巢(今通河县一带)的腊醅、麻产。穆宗盈歌自庵吐浑津渡江,即遇敌于蒲芦买水(今木兰县白杨木河),可知庵吐浑津在今新甸船口一带。以此审之,妒骨鲁津的方位,当在阿什河口一带方合逻辑。
江海良港,天然形成,不会因为朝代替兴而有大的变化。金灭元兴,元灭明兴。津渡有常,不为尧存,不为纣亡。
明朝的松花江,最壮观的航运,当属内官亦失哈的船队“十上北海”。据《重建永宁寺记》载:宣德七年,“上命太监亦失哈同都指挥使康政,率官军二千,巨舡五十,”道万余里,再至奴儿干。毋庸置疑,哈尔滨当见证了这一铄古铸今的伟大场面。
永乐以降,明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数次奉旨在船厂(今吉林市)造船,有龙潭山尼什哈摩崖石刻为证。当年,亦失哈一上北海时,走的路线是:自太仓刘家港起航,驾海船乘风破浪,辗转至胶东成山角,横跨渤海,于牛庄改乘河舟入辽河,逆水而上,直抵邓子屯,然后陆运百里,至易屯门再登河舟,顺水而下,至易屯口(今伊通河入江口),改换刘清所造“巨舡”入松花江,扬帆直抵奴儿干。由于明帝国的冷落和清王朝对亦失哈讳莫如深,史料阙如。今天已无法知道每次远航的细节,包括是否停泊哈尔滨,是否在此抚谕慰安,赐爵给赏。但可以肯定地推测,其船队每次前往奴儿干,哈尔滨是必由之路。
清代史料证明,无论松花江、嫩江船家,还是俄罗斯轮船商人,都不不约而同地把哈尔滨视为良好的天然港湾,并作为停泊、装卸物资的首选之地。
四方台遗址的明代印痕 哈尔滨源自哈儿卫,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就是道里区四方台古遗址的一次非考古发现。据《道里区志》载:1968年,四方台村民张兆权等8人在屯内挖菜窖,挖出一坛银锭,共七块,每块重2.1公斤,上面刻有明代标志(全部上交省博物馆)。
此窖藏出土文物可以证明,明代哈尔滨地区不仅有人类活动,而且与明朝有着相当之关系。据《道里区志》载,“四方台古遗址”长500米、宽250米、高30米,相传是金兀术修筑训练水师的点将台。元代在此设立驿站。清末帝俄在四方台上设立两座炮台。1927年以后,本屯地主张久凤为扩大耕地面积将炮台拆除,在炮台墙体内挖出带箭头的人头骨。还有的农民在屯内挖出铜钱两土篮子,当废铜卖给流动收货车。在四方屯西南约800米处有一驸马城遗址,相传为金代的驸马宅院。院墙东西长400米,南北宽150米。该宅院遗址过去曾出土大量青砖、瓦砾、壶、罐、碗、平底大铜锅、椿米用的石窝子等物。东北沦陷时期,伪当局抓来外地劳工在此修路,因挖出宝物,当夜全部携物逃跑。1961年农民张兆玉和刘林在此铲地时,先后各拾到一块银锭,到银行兑换每块147元钱。现在这个宅院遗址全部辟为农田。
四方台已出土明代文物,有关部门不能深入研究,却热衷于民间传说。令人扼腕。笔者曾多次考察海西东水陆城站,从大部分城站地表文物看,许多辽金时期所筑城池,多为元明沿用。由于前人只断辽金,相沿成习,不知有渤海、元、明。
四方台附近旧有“半拉城子遗址”,或为哈儿卫治所。清代,半拉城子为顾乡约屯附属屯,顾乡约屯又称哈尔滨屯。该遗址与哈尔滨船口弥近,哈尔卫之滨,合情合理。
哈儿卫之名延续的可能性 哈尔滨是哈尔卫的延续,具有其可能性,并符合松花江流域地名沿革的规律。明代地名在松花江流域流传下来,是有证可查的。比如宾县的鸟河,即为明代驿站“捻站”的延续;木兰县白杨木河,即明代驿站“不牙迷”的延续;汤旺河,即明代“屯河”的同音慢读;佳木斯市区朱板屯(竹板站),即明代驿站“柱邦”的意变,等等。
那么,哈尔滨比“哈儿”多出的“滨”,又作何解释?
古代东北地区的地名,有一个非常普遍的规律:满汉合璧,或其他少数民族语音与汉字合璧。《金史》等金代文献中的地名:仆鷰水,仆鷰,女真语“恶疮”;水,汉字。异龙山,异龙,女真语“穴”;山,汉字;邑屯村,邑屯,女真语“宏大、汹涌”;村,汉字,等等。今天哈尔滨一带的古地名,也多如此,如:松花江,松花,满语“松阿里”;江,汉字;驿马山,驿马,满语“尼玛剌”;山,汉字。蜚克图镇,蜚克图,满语;镇,汉字。下多口,下,汉字;多口,满语“额其尔多欢”,等等,皆为满汉合璧。
上世纪九十年代,哈尔滨《新晚报》曾开展一次哈尔滨含义的大讨论,虽然许多专家、文史爱好者认为哈尔滨是满语,但学术严谨的黑龙江省满语研究所的专家们,无不三缄其口。以为,在满语单词中,没有发音“哈尔滨”的词汇,其意亦不可解。
如果比照金代的妒骨鲁津、庵吐浑津和清代延续至今的松花江、拉林河、阿什河等“满汉合璧”的规律解析:哈尔(满语)——滨(汉语),其意释然,哈尔滨即明代哈儿卫之滨。
“哈儿”满语之意“沼泽草甸” 明代奴儿干都司卫所,多以山水地理命名,少数以族群或旧名命名。如:纳邻河卫,以其所居今双城区拉林河命名;亦马剌山卫,以其所居今巴彦县驿马山命名;嘉河卫,以其所居宾县夹板河命名;撒力卫,以其所居今通河县岔林河命名;可木卫、弗思木卫,以其地理特点(可木,即口面,满语“隘口”。弗思,满语“滋生”,木即可木的略读)命名;兀者卫,以其族源命名。考:哈儿卫的命名,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特点有关。1.《简明满汉辞典》载:Hali,名词,积水荒地、泽、甸。2.古代哈尔滨为一大湿地,金代以宜春命名,即“宜于春水之地”。3.哈尔滨开埠前后,仍表现其地势平坦低洼的地理特点。《清史稿·地理志三》:“滨江厅:省北五百五十里。即哈尔滨,本松花江右滩地。”
综上所述,清代哈尔滨决非清代一时之产物,必有其历史传承。立足于该地古遗址,参考其出土文物,求证于明清历史文献,明代海西哈儿卫(哈里卫)应是其前身。
三个哈尔滨之谜
扑朔迷离的三个“哈尔滨”
赵力
最初的老哈尔滨地图像一个猪的肩胛骨,满语“哈勒巴”。沿江下行,西起顾乡约屯(今道里区顾乡),东止傅家店屯(今道外区),南至田家烧锅屯(今香坊区)、柞树林屯。(见下图,该图为吉林劝业道绘制),统称为哈尔滨。
说来有趣,哈尔滨地名有个很奇怪的现象——三个哈尔滨同时并存,着实让人扑朔迷离。研究哈尔滨早期历史,如果弄不清这个问题,不仅读不懂当时的档案,还会钻进三个哈尔滨的迷魂阵。比如:《阿勒楚克档案右司11号卷》载:“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据拉林属界哈尔滨地方丁民武及选,迎舆控称:情因小的正在家中,于五月十七日乡约张越青、地方赵幅、拉林民役李亮、张姓等向小的要钱五十吊。”此哈尔滨指的是顾乡约屯。再如:双城厅光绪十二年四月十二日《田申等呈控王庆等监守自盗鲸吞血本》,田申、田景美、田景辉等禀称:“窃于道光年间,小的等先人与民人王庆先人,在哈尔滨合伙开设永兴烧锅生理。”这个哈尔滨是田家烧锅屯。又如:同治三年,墨尔根船只修补完并在哈尔滨过冬,转年九月驶回墨尔根。该哈尔滨即哈尔滨船口。三个哈尔滨不可混为一谈。大量历史档案证明:哈尔滨船口“坐不改姓”,一直叫哈尔滨,或写作哈尔宾,为该处地标。第二个哈尔滨是顾乡约屯,即所谓“大哈尔滨”,档案中又叫哈尔宾屯、哈二宾屯、江涯哈尔滨,一度是哈尔滨的政治中心。第三个哈尔滨是田家烧锅屯,档案中又叫田家窩堡(田家窩棚)、永兴合街等,即所谓“小哈尔滨”。
中东铁路兴修之前,哈尔滨地区设有两牌,一个叫顾乡约屯牌,一个叫香房屯牌。中东铁路兴修之后,香房屯(今香坊)成为铁路附属地,遂在田家烧锅屯设哈尔滨牌(哈尔滨南牌);顾乡约屯牌一度别称“江涯哈尔滨牌”、“哈尔滨北牌”。
无论是田家烧锅屯民,还是顾乡约屯民,都自称哈尔滨屯人。在一份卷宗里,同一地方人,时而称自己是田家烧锅屯人,时而称是田家窝棚人,时而称是哈尔滨人。今人如果不察,很容易张冠李戴。还有秦家岗等屯的村民,有时也自称是“哈尔滨秦家岗人”。
后来,傅家店成为哈尔滨中国侧的政治中心,也自称哈尔滨,或自称哈尔滨傅家店,并有哈尔滨傅家店乡约,在那里管理行政事务。再后来,中国官府开发四家子,也成为哈尔滨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四家子、三棵树、太平桥、圈河等,在历史上属于拉林顺凝社一甲,隶属阿勒楚喀宾州,哈尔滨属于拉林顺凝社二甲,隶属双城。这一点,很多哈尔滨人并不是很清楚的。
赵力: 三个哈尔滨之谜
清代哈尔滨,有一个长期困扰地方史学界的未解之谜:一地三个哈尔滨。本文以大量的原始史料,对其进行破译,三个哈尔滨确实存在,包括一个哈尔滨船口、两个哈尔滨屯。如果不知道这一点,就无法研究哈尔滨清代早期历史。所谓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黑龙江舆图中的三个哈尔滨 由清末民初史学家、教育家、社会学家屠寄主持测绘,于1899年完成的《黑龙江舆图》,在松花江南岸、阿尔楚库河(今阿什河)西岸阿勒楚喀城界处,标有“哈尔宾”,又在哈尔宾之南、阿勒楚喀界内标有“大哈尔宾”、“小哈尔宾”;在拉林城界内标“顾乡约屯”、“田家窝棚”。这幅舆图,曾令某些哈尔滨地方史学者大惑不解。
成发屯说 最早正视《黑龙江舆图》三个哈尔滨的学者是关成和先生。他在《哈尔滨考》中说:“据《黑龙江舆图》标示,阿勒锦村当在这条岗地的北端,即该图所示‘大哈尔滨’的附近。按《舆图》以方格计里的方法推算,‘大哈尔滨’约在和平乡的成发屯一带。该屯南与穆宗驻地、北与黄山哨所相距各约十余华里,如从纳葛里村放马北驰,朝发即可夕返。”该书,关成和先生力图证明哈尔滨源自金代的阿勒锦村(这个探索失败了)。
大嘎哈小嘎哈说 纪凤辉先生在他的专论《<黑龙江舆图>与哈尔滨地名》,进一步发挥了关成和先生的观点,说:“案查《黑龙江舆图》,看到居‘大哈尔滨’东南11公里还标有‘小哈尔滨’字样,并在距‘大哈尔滨’西北31公里即靠近江边还标有‘哈尔滨’字样。另外在四方台至阿什河下口止的一段松花江南岸上,还依次有四方台、顾乡约屯、马架子沟、田家窝棚、孙家店、路家店、喇嘛屯、三棵树等村屯。只得注意的是,在松花江南岸方圆21公里之内,由西北至东南几近一条直线上,标有哈尔滨、大哈尔滨、小哈尔滨三个地名。这不能不说明一个问题,即三者之中必有其一是哈尔滨的原址,而绝不可能都是哈尔滨的原址。”纪凤辉先生认为,:“事实上,根据《舆图》方格的里数推算,其所标示的‘大哈尔滨’是指‘大嘎哈’(现和平乡成发屯),其所标示的‘小哈尔滨’是指‘小嘎哈’(现阿城县舍利屯)。”
众说纷纭 《新晚报》开展“哈尔滨寻根”大讨论,各方人士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王禹浪认为,既然《黑龙江舆图》上共计标出了三个哈尔滨地名,即大哈尔滨、小哈尔滨和哈尔滨,“哈尔滨在1894年前后已不是单指某一地,而是指今日的香坊、阿城市的猞猁屯及三棵树一带”。佟振宇认为:“哈尔滨就是清乾隆所设的网厂和渡口。大哈尔滨即位于西香坊的哈尔滨村,被沙俄建中东铁路时强行拆迁的旧哈尔滨,大哈尔滨俄人称为老哈尔滨。唯独小哈尔滨,却标记在阿什河支流——小海沟河下游的东侧,又称西海沟河”。张凤鸣、高晓燕认为:“大哈尔滨和小哈尔滨当位于莫力街以北,小哈尔滨似应在耿家油坊附近,而大哈尔滨则可能在杜家店附近”
历史上确有三个哈尔滨 清代吉林、黑龙江地方舆图,绘制草率疏漏,此乃通病。研究地方志者不可不知。据《清代黑龙江历史档案选编》载:光绪二十三年,原呼兰城测绘学生张士元“特往地属吉林的松花江南岸,其濒江一带水口冈泊,与本省水口村屯两两对勘”,然后绘制成图。故临江“水口冈泊”基本准确,相去远者,则不能往勘,出错在所难免。治史如不加细察,按图索骥,尠不为其所惑。
大量清代地方档案证明,在同治、光绪年间,哈尔滨船口、顾乡约屯、田家烧锅屯,都并称哈尔滨。《舆图》中的大哈尔宾、小哈尔宾,乃是该图顾乡约屯、田家窝棚(田家烧锅屯)的复文。
第一节 哈尔滨屯的历史大环境
在哈尔滨晾网地之外,是一望无际土地沃衍的官荒。乾隆六年十二月,也就是对吉林地区实行全面封禁的一百天后,风尘仆仆的大学士查郎阿、侍郎阿里衮,向乾隆皇帝奏报说①:
臣等于吉林乌喇所属地方查看,三姓等处竟无成段荒田,兼地寒霜早,五谷难以全种,不宜屯垦。拉林、阿勒楚喀地方,有地一段,周八百余里;蜚克图地方有地一段,周二百五十余里,皆系上地。现在稍有旗民已垦之处,五谷俱获收成。
“拉林、阿勒楚喀地方”自然包括哈尔滨。于是,自乾隆九年起,朝廷以派拨的办法,强制3000户京旗分批回屯拉林、阿勒楚喀种地。
回屯拉林、阿勒楚喀地方种地的京旗,多是贫苦旗人,其中还有被朝廷发遣的“不法之徒”。仅举一例:乾隆十八年四月二十三日,京城里发生了一起公案,镶红旗汉军李璋佐领下披甲佟镳,因“素行凶顽,不守本分,屡误差操,两次斗殴,醉后生事,不服拘管”,被发遣到拉林、阿尔楚喀地方种地。该奏章说得明白:“查得乾隆十七年七月内,王大臣等议奏内称:旗下无知之人,不务生计,任意赌博、饮酒,不肖匪类,贼害旗人莫此为甚。应交八旗将此不肖之匪类确查,系另户送部给与车辆,送往拉林、阿尔楚喀,给与地亩产业,若系开户旗下家奴,亦送往拉林、阿尔楚喀地方,与官员为奴。嗣后,如再有不法之徒,仍照此例办理”。一些京旗不适应东北艰苦的生产生活,加之坐吃山空,官给耕地为佃户所占,或请假回京,或私自脱逃。对此,朝廷厉行禁绝,乾隆二十八年下令“此后,拉林、阿勒楚喀等处驻防人等告假来京之处,永远禁止。”并对私自潜回京城者就地正法,对管理不严的官吏进行处罚。
后来,即嘉庆十九年,吉林将军富俊在兴办双城堡屯田时,念念不忘昔日的教训,对皇上说②:
检查从前旧卷,(拉林)移驻京旗苏拉盖房、垦地,均藉吉林各城兵力赶办,其地但垦而不种,虽酌留数人教耕,一年裁撤,新移京旗苏拉往往不能耕作,始而雇觅流民代为力田,久之多为民有,殊失我皇上爱育旗人之至意。
“久之多为民有”,一语道破了乾隆阿勒楚喀、拉林京旗种地的后果。毫无疑问,有相当数量的京旗回屯后未能自力更生,而是依赖民人代耕。这就导致了大批民人的涌入,包括哈尔滨在内,到处都是民人村落。继而是双城堡屯田,由于富俊将军对旗屯界内上百个民人村落,采取了“不撵之撵”的政策,对有眷流民采取坚决驱逐,迫使其向“圈荒”迁移。“圈荒”,是双城堡旗人对营子外(大封堆外)的统称,也包括彼时的哈尔滨。
阿勒楚喀、拉林京旗种地,导致了两个社会现象的发生:1.跑马占荒;2.民认旗东地。
跑马占荒 什么是跑马占荒,阿城、双城、拉林民间流传,是清代朝廷给旗人的优惠待遇,就是可以随便占有土地。当时关外人少地多,旗人骑着马围着一大片荒地跑一圈,宣布这片土地就是他的了。
其实,这是个误解。此事,清代档案记载甚明:一是阿勒楚喀、拉林京旗种地成案:每户拨给熟地50晌。二是双城堡屯田:经调剂后,京旗每户35晌,屯丁每户18.33晌,俗称“一名地”。他们完全按照八旗制度布局,实行管理,包括房屋、耕牛等生产生活品,亦整齐划一,田为官田,房为官房,牛为官牛,一般旗人没有跑马占荒的特权。
敢于违抗朝廷法度跑马占荒的,是那些有权有势的京旗和勾结官府的大揽头们。咸丰年间,大揽头王永祥勾结吉林将军衙门官吏和双城堡总管,跑马占荒,以十几万两押租钱(应交四十万两)认领了剩存圈荒及恒产夹界荒地40000多垧。王永祥转手高价发包给流民,从中大获暴利。王永祥发迹后,贿赂公行,放荒协领常明因得到其巨额贿赂,不顾朝廷正三品武官的体面,私下里对其行叔侄大礼。大坝、柳树林屯大揽头山西人刘盛的先人,在乾隆年间跑马占荒400晌。哈尔滨马家沟开山户马家、张家、郑家,于道光嘉庆年间,自占毛荒,分别开垦149晌、299晌、96晌。大揽头有旗人,也有民人,此外还有搞“小开荒”的民人,几晌、几十晌不等。
民认旗东地 又称“旗招民垦地”。民人跑马占荒是违反朝廷法度的,按照彼时的说法:“民人不种无皇粮之地”。怎样才能使跑马占荒合法化呢?聪明的揽头和地主,自降身份,甘作“佃户”,为自己开垦出来的官荒、搭盖的房屋、凿挖的水井,认一个旗人东家。哈尔滨一带称之为“房东”。约定俗成,佃户每垧每年向房东交纳三斗三色粮,东家承诺永不增租逐佃。这种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特殊土地制度,被后世称作“民认旗东地”。
在哈尔滨市双城区档案馆,保存着一张“镇馆之宝”—— 《旗人全治文约》。全文如下:
立文约人乡(镶)黄旗人全治,今有安国祥开很(垦)毛荒一段,讲(将)地开熟,自忍(认)为东,同众说明:耕种人为主,自忍(认)房东,情愿拿租,每垧地案(按)年交那(纳)三斗,并不短欠。两家言明:日后若有政仑(争论),房有房价,地有牛力,正户人自市立元业为主人本□全积,永远为夜(业),格(各)无凡(反)悔,不与政令。恐口无凭,立字为证。共地开熟贰佰伍十垧。四致(至)说明:南至王姓,被致徐边界,东至魏姓,西至长领(岭)子交界。代字人关禄。中见人魏起荣、徐上清、刘荣、顾广、张成、丁士晋。嘉庆拾伍年新正月廿日立,文约存照。居住屯明(名)安家窝铺。
安家窩堡,位于今平房区二道沟村南。全治是拉林镶黄旗人。这个私契虽错字连篇,却足以了解当年跑马占荒、民认旗东地之一斑。
旗招民佃地 又作“旗招民租地”。在哈尔滨除了民认旗东地,还有一种土地关系——旗招民佃地。两者的不同点是,民认旗东地由民力开垦成熟,房东坐享其成;旗招民佃地由旗东自力开垦或花钱购买熟地,招民租种。后来,官府规定民认旗东地每晌钱租以六百文为限,粮租以三斗为限,而对旗招民佃地,食租多寡,则不加限制,听旗民户自相商定,照契食租。
拉林顺凝社二甲 在跑马占荒和民认旗东地的热潮中,民人骤增,大小村落窩堡棋布,官府不得不对民户进行行政管理。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吉林全境第一次统一编审民户,对各地的民户,按亩编社设甲,以乡约、地方统之。大约在这个时期,哈尔滨一带被编入“拉林顺凝社二甲”。顺凝社二甲,地域广大,一度包括今天的哈尔滨道里区、香坊区、南岗区、平房区和道外区的一部,以及双城区、五常市拉林镇。“顺凝社一甲”为阿什河下游两岸今三棵树、太平桥、荒山嘴子、马场甸子,以及宾县西北部的“陈八牌”。
关于“顺凝社”的信息,不成体系,零星见于《吉林通志》、《双城堡屯田纪略》、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档案、双城堡总管衙门档案等清代历史文献。下面,仅举几例:
1.嘉庆二十一年六月初六日《吉林将军富俊示谕拉林顺凝社等甲民遵禁留地示约》载③:
照得嘉庆二十年,亲诣双城堡一带官荒分界,酌定章程,令本省闲散旗丁先往试垦。因见相距不远之民村有侵占私开之处,曾经在彼谕禁用免扰乱章程,致与从前留荒备移驻京旗老案不符。……为此仰拉林顺凝社等处甲民知悉,除尔等所具限结暨呈明已开地数座落土名,饬司汇记备查,如届时违抗,定即重究不贷。
2.《吉林通志·舆地志·疆域中》载,哈尔滨一带、阿什河两岸、拉林河中下游迤北迤东各村屯均属顺凝社。此外,还有顺时、由义、崇礼、诚信、本仁、民和、康平、乐嘉、长治等名目。
3.光绪二十八年,双城厅清丈土地发放“小票”,哈尔滨牌田家烧锅乡约任魁(任奎),就以“顺凝社二甲乡约”署名。由此可知,这些名目,到光绪时,仍被吉林将军衙门所承认。自称“顺凝社二甲乡约”的还有顾乡约屯牌乡约刘发。
第二节 哈尔滨早期政治中心——顾乡约屯
顾乡约屯(今道里区顾乡),即《黑龙江舆图》中的“大哈尔滨”,是一座历史相对悠久的古村落,该屯以顾姓乡约命名,足见其在哈尔滨一带地位之高。
顾乡约屯立于乾隆年间 据《道里区志·地名考》载:“顾乡屯是三百年前形成的一个自然屯,西起何家沟,东至现康安路,南临哈长铁路线,北至松花江南岸,面积约3.7平方公里。”《道里区志》成书于1992年,前推300年,为乾隆五十七年。其说可信。
考,乾隆晚期和嘉庆、道光年间,拉林顺凝社曾出现一次相当可观的移民垦荒潮,即民间传说的“跑马占荒”。顾乡约屯应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嘉庆二十年五月初十日,对此,吉林将军富俊在《为再行晓谕严禁侵占私开官荒事》④中,颇有微词:“今经委员、协领等将双城堡四面挖立封堆,立界。呈报:细核界内竟有一百余屯之多,虽每屯不过数十户,诚恐日久生齿愈繁……。”
另据双城厅户房《民人武满堂呈控恩祥等夺佃逐户一案》⑤(光绪二十四年闰三月十三日)武满堂称,其先祖武广奎在顾乡约屯占领毛荒一段,开垦熟地七晌,“认恩祥先人房东,自盖房间,自穿井眼,立有租契,永不增租夺佃,按年与伊交租钱三吊,迄今七十余年。”以此推之,可知武广奎来到顾乡约屯的年代在道光初年。
该屯民户多以恩祥为房东者,知名的还有张宝魁,王智,周成道,李春,李芳,张德显,杨凤皋、杨凤结兄弟,徐章、徐殿奎父子等人。
顾乡约屯出乡约 乡约,是清代吉林地区“主体性乡村职役”,相当于旗屯的“屯达”(又称噶珊达,即村长),直接临民,是官府与民众的中介。屯达由官府从该屯屯丁中拣选,无俸禄津贴。京旗总屯达例外,赏戴金顶,月给工食银一两。乡约均无俸禄津贴,由土豪担任,有着多重而全面的职责,基本上是一方的小土皇帝,由于弊端丛生,宣统时罢废。
吉林将军衙门对全境民户编社设甲,以乡约、地方统之,是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迨至双城堡屯田,在“三万晌”界内设三个乡约,后又有所增加。顾乡约可能是这一时期的人物。可惜,尚未发现有关他的任何史料。
顾乡约屯的第一位有姓名事迹的乡约,叫张越青。《阿勒楚克档案右司11号卷》(同治六年)载:
为札饬事,同治六年六月初六日,据拉林属界哈尔滨地方丁民武及选,迎舆控称:情因小的正在家中,于五月十七日乡约张越青、地方赵幅、拉林民役李亮、张姓等向小的要钱五十吊。
拉林属界哈尔滨地方,即顾乡约屯。乡约张越青的本家张富、张德鹏父子,是光绪年间顾乡约屯牌、哈尔滨北牌乡约。丁民武及选系顾乡约屯大户子弟,其族人武镇东曾在光绪年间当过哈尔滨北牌练长,俗称“武乡约”。
顾乡约屯又称“哈尔宾屯”(哈尔滨屯、哈二宾屯) 清代哈尔滨及周边地区,屯名之滥,不仅多有异写,且辄一屯多名。如镶红旗三屯(今哈尔滨市双城区新兴街道新华村),俗称“郎家烧锅”、“天和兴”,又称“正蓝旗三甲喇三屯”。再如大坝屯(今哈尔滨市香坊区腰大坝),又称“义发源”;薛家屯(今道里区新发镇薛家屯,俭字乡下,为一方重镇),并称“恒发涌”、“马刚烧锅”。
查,清代双城厅有关顾乡约屯的档案,顾乡约屯的乡约,并称哈尔滨屯乡约,顾乡约屯民户,并称哈尔滨屯民户。下表仅举个例:
哈尔滨屯
顾乡约屯
同人
异称
武峰,年四十四岁,系城东哈尔滨屯民(卷2696)
武风(峰)供,小的是顾乡约屯民人(卷1714)
异人
异称
武满堂,哈尔滨屯民,光绪十九年将地当与邻居徐殿魁名下(卷1978)
徐殿魁,住城北顾乡约屯(卷1978)
同人
异称
哈尔滨屯乡约张富(卷413)
乡约花名册:顾乡约屯乡约张富(卷617)
第三节 哈尔滨南重要村落——田家烧锅屯
田家烧锅屯,即《黑龙江舆图》标示的“小哈尔滨”、田家窝棚。该屯立屯之初称田家窩堡,并称“哈尔滨屯”,经济比较发达,与香房屯、大坝屯三足并立,均拥有烧锅当铺。田家烧锅屯、香房屯隶属拉林顺凝社二甲勤字乡,大坝屯隶属双城堡恒产界。光绪八年,并归双城厅所辖。据《香坊区志·建置·城区街道》“区名的由来”说:
“田家烧锅”是香坊区最早的名称,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805年(嘉庆10年),山东黄县人田保辉、田炳辉兄弟一家6口人由河南(指吉林榆树县)来东香坊开荒种地,开办烧锅,逐渐形成了较大城镇,历史上称“田家烧锅镇”。1900年7月,田家烧锅镇被俄军焚毁,其名随之消失。
田家窝棚 毫无疑问,田家烧锅屯因田家烧锅而命名。不过,它最初时期的屯名叫“田家窝棚”。窝棚,又写作窩堡。在哈尔滨和五常市拉林一带,凡以窩堡命名的村庄,皆有其特别的含义,即旗屯或旗人的附属屯。田家窩堡起始年代,《香坊区志》认为是嘉庆十年。查双城厅光绪十二年四月十二日《田申等呈控王庆等监守自盗鲸吞血本一案卷》⑥,田申、田景美、田景辉等禀称:“窃于道光年间,小的等先人与民人王庆先人,在哈尔滨合伙开设永兴烧锅生理。”永兴烧锅,即田家烧锅,又叫永兴合。由此可证田家烧锅开设于道光年间,即先有窩堡,后有烧锅。
田家窩堡既见清人屠寄《黑龙江舆地图》,又见于双城厅清代档案《李乃朋呈控刘禄等借端讹索钱文等情卷》(光绪九年三月二十三日),香房牌乡约黄荣在诉状中自谓:“乡约黄荣,年四十八岁,居城东北田家窩堡,距城一百三十里。”香房即香坊,彼时的香房牌,下辖香房、瓦盆窑、减草岭、大坝、邓家屯、田家窩堡(田家烧锅屯)等屯。
田家烧锅屯并称哈尔滨屯 仍以《田申等呈控王庆等监守自盗鲸吞血本一案卷》为例,该案卷收录了田申持续两年的呈控文件,他一直自称“哈尔滨屯民人”,其他人员和官方也称田家烧锅为哈尔滨屯。田贵、田荣是田家烧锅的主人。再,双城厅《民人田贵呈控董成福勒偿店债等情卷》(光绪十九年四月二十八日)中,田家烧锅的族人田贵,自称“住城东北哈尔滨屯”,被告董成福则说“城东北田家烧锅民人田荣走车欠下店钱”。田荣,田贵胞弟。又,光绪五年十月初五日《阿勒楚喀副都统衙门所报拉林地方街市村屯开设铺户商民籍贯姓名清册》载:哈尔滨地方开设当铺生理人姜全仁,系山西太原府孟县民,伙计郭逢禄系山西太原府交城县民,雇工郭树荆系山西太原府交城县民。共计伙计二名、雇工一名。此“哈尔滨地方”即田家烧锅屯,姜全仁系该屯乡绅姜春阁的先人。
田家烧锅镇、永兴合街 迨至中东铁路兴修,俄铁路局、吉林交涉总局行署,分驻香房、田家烧锅,香房划为铁路附属地,香房牌更名哈尔滨牌、哈尔滨南牌,治所改移田家烧锅屯。于是,田家烧锅屯成为中国侧的一个重要集镇。《香坊区志》提到该屯“历史上称‘田家烧锅镇’”。查,光绪二十三年,双城厅设巡警十区,并设四镇五乡,四镇为:拉林、茅山(帽儿山)、兰嘉(郎家烧锅)、平西(陈镶蓝头屯)。可以肯定地讲,田家烧锅屯从来没有镇的建制。
不过,在光绪二十八年间,确曾出现过“田家烧锅镇”的字样。据双城厅档1164卷《吉林高等审判厅一件》,内有哈尔滨牌乡约任奎填写的24张小票。任奎以“顺凝社二甲乡约”的名义,一律填写为“东北乡田家烧锅镇某某屯”,乡、镇、屯为固定格式。这些小票因官府不认,全部作废,还成为一场旗民争地官司的导火索。
当然,田家烧锅屯日渐城市化是毋庸置疑的。当时,该屯有了“永兴合”、“永兴合屯”、“永兴合街”等称谓。
田家烧锅镇千户规模之伪《××××大事记》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条:
哈尔滨香坊田家烧锅镇形成了安埠大街和10余条街巷,并出现工商企业,已初具城镇规模。有住户1000余户,4000余口人,田家烧锅为当时重镇之一。
数字材料,是志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字的准确与否,这关乎志书“信史”的地位。毋庸讳言,上面数字的不准确,是显而易见的。
众所周知,光绪二十一年,香坊、田家烧锅屯尚处于田园牧歌式的自然经济状态,不可能形成了安埠大街和10余条街巷。
已故中共黑龙江省委原宣传部长张向凌,在《关于黑龙江省历史的几个问题(续)》⑦中谈到:“至1898年前,在香坊(由一家造香坊形成的地名)一带,已建成了田家烧锅、油坊、瓦盆窑及其他手工作坊,香坊区居民有200余户。黄山嘴子出现集市。今道里、南岗等地也出现许多村庄,在顾乡建立了元聚烧锅(现道里区兆麟公园即元聚烧锅材料厂),并有商店建立。那时哈尔滨的总人口约有5万余人。”张向凌说香坊区居民有200余户,相对比较客观。
在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一个千户超级大屯,至少要有耕地8000晌。彼时,双城厅东部政治经济中心第二大镇拉林,其城镇人口尚不足500户。《吉林通志·食货志·户口》载:根据《册报》,光绪十六年,双城厅“编定民户一千八百三十一、丁口二万六千二百三十七。”香坊田家烧锅焉能二分双城独得其一?宣统三年,双城厅将和字乡61村屯(包括田家烧锅在内)划归滨江,加上原有的傅家甸等村屯,共计110余村屯,总计5280余户,平均每村48户。田家烧锅何能1000户而占百村1/5。
对于香坊的规模,俄户部大臣维忒(维德)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向沙皇《奏陈巡阅东省铁路工程折》⑧说:
……查哈尔滨荒郊散处,旷无人烟。自我俄人开筑铁路以来,即为办理铁路总汇之所。地居松花江右岸,水道畅通,可握满洲各处行船之便。而干路分枝向青泥洼、旅顺两处,此城地位适值居中,洵行旅之通衢、商务之总埠。总局初意尽力多购地段,刻下哈尔滨城及其将来附郭地面共有三十三俄方里。五年前,白草黄茅之土一变为崇墉巨室之观。现今铁路公司于民舍之外,建造应用公局多所,居民栉比,市肆喧闹,尚有商人制造诸家以及各项人等接踵皆至,诚恐物聚必增漫无限制,是以斯城之设,宜分为三段。一曰新哈尔滨,一曰旧哈尔滨,一曰哈尔滨口岸。旧哈尔滨多系土房,均在旧日烧锅附近,此处先作为修路诸员住所,总监工公所在焉。该处有一暂用教堂,仅容一百五十人,容俟扩充,以兴长久教堂之用;新哈尔滨者,城之中心精华所萃,高阜平地,沃壤相间,江水涨发,无虞淹没。……户口日众,已两万人,不免有地窄人稠之患……此节次经营哈尔滨之情形也。
新旧哈尔滨(铁路租借地)户口两万人,香坊和田家烧锅屯怎么可能有四千人之众?综上所述,《××××大事记》数字之误,不言自明。在这个错误人口数字下,其余文字及数字必受其蛊惑而失真。
老哈尔滨、老号、上号 在城市化的迅跑中,香房屯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中心。1932年,东陲商报馆发行的《哈尔滨指南》说:“香房又名上房,今呼为香房,想系上字之误。”查清代档案,只有香房,却无上房。此说显系意念。
由于俄人将建设的重心的转移,特别是秦家岗站正式命名为哈尔滨站,香坊就有了“老哈尔滨”之称。老哈尔滨,即俄国户部大臣维德所说的“旧哈尔滨”。考,老哈尔滨、旧哈尔滨、老号、上号、下号等名目,均出现在俄人兴修铁路之后。彼时,老号、上号代指俄铁路附属地香坊,下号代指傅家店、四家子。
需要强调的是,在铁路出现之前,田家烧锅屯与香房屯是两个自然屯;铁路出现之后,香房屯被划入铁路附属地,田家烧锅屯仍为双城厅所属,与老号、上号无涉。即便宣统三年田家烧锅屯并入滨江厅,与“老哈尔滨”香房,仍各属不同区划,不可混为一谈。
第四节 哈尔滨地区的老烧锅
经过乾隆、嘉庆两次京旗回屯,给哈尔滨地区农业带来了蓬勃生机。闯关东的汉族人民和逃荒就食的辽东旗丁,在这片黑土地上筑起一座“三城熟,两省足”的吉北大粮仓。囿于漕运不开,造成粮食的大量过剩,流通不畅,时谚“石米换不来匹布”。以谷价为例,嘉庆十年之前,阿勒楚喀一带的谷子每石价银1.25两,到了道光八年降至0.5两,相当于热河谷价的1/5。最低时竟至每石价银0.375两,后来稳定在0.4两的水平上。为了解决粮食过剩,朝廷曾有过重开北辽河——伊通河——松花江“元明江海漕运大通道”的动议,但国力衰败,积贫积弱,终未实施。
于是,少数财大气粗的巨商和粮户,自力更生,创办起大大小小的烧锅,通过酿酒(兼榨油),转化粮食,然后把烧酒、豆油、小麦、小米等运往沈阳、营口、三姓、齐齐哈尔、瑷珲、口外蒙古、俄罗斯玻璃(伯力,即哈巴罗夫斯克)、红毛鸡等地。烧商们和专门从事长途贩运的车户、船户,通过易货贸易等多种形式,改善了地方经济和人们生活。大多数烧商兼营当铺、杂货铺等业务,发放凭帖,多是地方商界的巨擘。
道光后,哈尔滨地区出现了七家名噪一时的烧锅:
源聚成 位于哈尔滨顾乡约屯北,哈尔滨船口南,简称“源聚烧锅”,又称“哈尔滨聚源号”,不知建于何年。光绪八年,拉林协领衙门普查所属街屯烧锅,源聚成与拉林街泰昌永烧锅,以“三班”的规模并列第一。因其地处哈尔滨船口,松花江冲要,土围子固若金汤,阿勒楚喀、双城堡、拉林官兵每有军情匪警,皆到此会哨打尖,双城堡协领衙门征收“东三万晌”民户官租,也在该处设立专柜,极大地方便了当地百姓。庚子之变,源聚烧锅埋伏新军前营王忠泰部八百官兵,进攻哈尔滨失败,官兵退守,俄军倾全部兵力来攻,从中午打到下午3时,撤入烧锅的近400名官军全部阵亡,烧锅被俄兵尽焚之。
永发源 位于香房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双城堡出现“钱荒”。为了保证市场流通,官府发行“官戳凭帖”,协领衙门会同双城厅署、公议会,按照铺商的经济实力,限定铺商每家出帖吊数。永发源等十家为屯乡头等户,每家出帖五千吊。
永兴合 即田家烧锅,又称“永兴烧锅”。道光年间,田申的先人与王庆的先人合伙开设,并有年凤仪钱股五厘,焦永增、张幅清钱股五厘,以及执事人王庆、田江、年凤仪每人身股一分。光绪七年,烧锅歇火,故其名不见于光绪八年拉林协领普查清单。光绪十二年后,财东田申、田景美、田景鲜,重振家业,荒闭多年的烧锅重又兴旺起来。庚子之乱,为义和团的堡垒,战败,被俄兵烧毁。单士厘在《癸卯旅行记》中说:“烧锅者,满州境上一大生业,其主必富资财,役人畜,制高粱为酒,所称为烧锅者也。其酒不但为北方所盛行,且销售于江南,锅主既营此大业,每扼要筑垣,如城如隍,以防外侮、垣中亦有街市,群奉锅主为长,俨有自治风气。垣周大者二三十里,视江浙小县邑,有过之无不及。此香坊者,其一也。左近尚有一次等者,闻庚子之乱,土人毁之,官兵毁之,锅主遂亡。”
义发源 坐落大坝屯,今香坊区哈平路义发源,执事人宋连庚。彼时虽属双城堡恒产界,却与拉林协领衙门关系密切,凡有应纳山海土药捐税,均交给拉林旗税。曾一次向拉林交纳豆油20.4万斤,土药(大烟膏)4060余两的捐税。
聚隆成 又名聚隆烧锅,俗称“马刚烧锅”,坐落在薛家屯(今道里区新发镇薛家屯)。《哈尔滨大事记》称乾隆四十年“马家(马刚)烧锅在薛家屯(今道里区)开办”,毁于庚子兵燹。
恒发永 坐落在恒发永屯(今道里区新发镇薛家屯西南三公里处),财东辛家,其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马刚烧锅难望其项背。该烧锅曾利用轮船,长途贩运粮油、烧酒等,远达三姓和俄罗斯境内。执事人李春山。
大成泉 坐落在三姓屯(今道里区新发镇胜利村三姓屯),财东衍圣公五品执事官孔昭常。庚子事变,哈尔滨各大烧锅几乎无一幸免于兵燹,唯有它万劫余生。
永发泉 位于今香坊区兴隆村,清末隶属于宾州厅、阿城县。是双城名人张鼒铭先人创办,原领阿勒楚喀旗人徐荣名下“哈尔滨屯地方毛荒”二百二十七垧之一部分。
本章小结:哈尔滨是一个形似“哈拉巴”的三角形地区,其早期地理概念包含三个主体部分:1.哈尔滨船口及晾网地;2.哈尔滨屯(顾乡约屯)及顾乡约牌附属屯;3.哈尔滨屯(田家烧锅屯)及香房屯牌附属屯。在这片沃衍的黑土地上,有相对发达的烧锅业和航运贸易,是松花江流域农村经济最富庶的地区之一。
(注:文章来源双城信息港,双城广播电视台,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订 房 扫 一 扫
电话:0451-84655088地址:道里区西十四道街33号中央公馆酒店
电话:0451-84656277地址:中医街副99号万通中央公馆酒店
经 过 一 座 城
寻 觅 一 间 房
消 除 您 满 身 疲 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