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直播间》:
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增加至442家
10月23日,央视《新闻直播间》做了题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增加至442家》的专题报道。视频如下↓↓
以下是小编根据视频整理的文字: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由2012年的194家增加到2018年底的442家,增长128%。中医药已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18个国家将针灸纳入医疗保险体系。
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出炉:
中成药占比50%,倒逼西医学中医
2019年8月20日,备受期待的《2019版国家医保目录》发布,作为中医药人应该最关心的是中成药增加83个,首次与西药持平;中药注射剂支付受限;部分中药注射剂进入西药目录;有77个口服中成药使用也受限;五中药饮片由排除法改为准入法;六规定饮片禁入地方支付;2019年调出中药品种;2019年新增中药品种;部分中药饮片不予支付;西医开具中成药受限等问题。
一、中成药增加83个,首次与西药持平
近年来,业界对中药存在着各种争议,但纵观四个版本的医保目录,中成药进医保的情况都是业界高度关注的。
2004年,医保品种共1854个,中成药823个,占比44.4%;2009年,医保品种共2151个,中成药987个,占比49.5%;2017年,医保品种共2535个,中成药1238个,占比48.8%;2019年,医保品种共2643个,中成药1321个,占比49.98%。2019年,中成药和西药在医保目录的数量首次持平,平分秋色,这是整个中药行业都为之沸腾的时刻。对比2017版医保目录,2019版医保目录中,西药仅增加了25个,中成药则增加83个,是西药的3倍多。无论在总数还是新增数量上,中成药都逆流而上,再次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药品分类的情况看,品种数最多的是清热剂,有17个品种;祛瘀剂有11个品种,祛湿剂有7个品种,扶正剂有6个品种,其他品种数量如下图:
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更是对中药的肯定,我们也能看到,中医药在慢性疾病的防治和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的优势。
二、中药注射剂使用和支付受限
2017年医保目录共有50个品种,39个使用受限,26个限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
此次医保目录中中成药部分中的52个属于“中药注射剂”的品种也引起了不少讨论。
近年来关于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的争议一直不绝于耳。此次调整并未直接将一些争议较大的中药注射液品种直接调出,而是在支付上做了相应的限制。49个品种使用受限,45个品种仅限于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使用。
表1:使用受限的中药注射剂
三、部分中药注射剂进入西药目录
另外此次目录中也有一些天然药物的注射剂被纳入了西药。列入医保目录西药部分管理的天然药物注射剂通常都是化学药品批文。这意味着其成分基本已经符合化学药品的管理标准,此类产品基本不会受西医不能开处方中药的影响,并且医保的限制范围相对比较小。
能获得化学药品批文的天然药物注射剂大多数是多年临床数据有效的产品,例如地高辛,银杏叶提取物等。这或许是中药注射剂的出路所在。
表2:纳入西药目录的天然药物注射剂(图片来源于网络)
四、77个口服中成药使用也受限
此次不仅对于部分中药注射剂启动临床限用,国家医保局更是对于中成药也进行了严格的监管。
与2017版医保目录相比,变化最明显的是,本次口服中成药被限品种数量高达77个,如安宫牛黄丸、安脑丸、复方阿胶浆、脑心通丸等。
表3:使用受限的中成药(图片来源于网络)
五、中药饮片由排除法改为准入法
年医保目录的调整中,中药饮片由排除法改为准入法。中药饮片部分除列出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基金准予支付的品种 892 个,预计都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品种,2015版《中国药典》药材和饮片618个,由此可推测2020年版《中国药典》新增饮片的产品。
六、规定饮片禁入地方支付
根据医保局文件,对于其他有国家或地方标准的中药饮片,可由各省级医疗保障部门牵头,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根据当地的基金负担能力及用药需求,经相应的专家评审程序纳入本省(区、市)基金支付范围,但不得增加目录中规定的不予支付的饮片。
七、 2019年调出中药品种
调出品质,主要是被国家药监部门撤销文号的药品以及临床价值不高、滥用明显、有更好替代的药品。
表4:2019医保目录调出中药品种(图片来源于网络)
八、2019年新增中药品种
中成药新增产品以儿科产品和慢性病用药为主。
表5:2019医保目录新增中药品种(图片来源于网络)
九、部分中药饮片不予支付
中药饮片部分标注“□”的指单独使用时不予 支付,且全部由这些饮片组成的处方也不予支付。
中成药部分药品处方中含有的“麝香”是指人 工麝香,“牛黄”是指人工牛黄。含天然麝香、天然牛黄、 体内培植牛黄、体外培育牛黄的药品不予支付。
十、西医开具中成药受限
《通知》中明确要求,要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办公室印发的《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和生物制品)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9〕558号)的要求,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处方和中药饮片处方,基金方可按规定支付。各统筹地区要建立医保协议医师制度,加强对医师开具处方资格的核定管理。
对于开具中成药处方和中药饮片处方的医师资格,2019年7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关于印发第一批国家重点监控合理用药药品目录(化药及生物制品)的通知》中有非常明确的规定,即“中医类别以外类别医师必须经过不少于1年系统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并考核合格后,才可开具中成药处方,开具中药饮片处方需要参加两年以上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并取得相应证书。”
综合上述两个《通知》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的中成药即使在医保目录内也得不到报销。因此有观察人士认为,新版目录再次强调具有资质的医师才能开具中成药处方,对于中成药类处方药是一大利空。因为即便医保目录中大量增加了中成药的数量,但如果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数量不增长的话,中成药的销量未必会有大幅变化,而中成药企业的利润可能会进一步降低,生存更加艰难。也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或许是国家在倒逼医生学习中医,说不定会催生国内学习中医的热潮,而这也正符合国家近年来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政策。
此次医保局出台各项监控措施,严控临床不合理使用。显然,未来还会有大批中药、中成药品种进入重点监控范围。行业普遍认为,中药市场的洗牌速度只会越来越快,大批小、散、乱中药企业将遭淘汰。来源:阿旺说牙
书写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篇章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要求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北京,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成立,建成国际认可的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循证医学研究协作网络,肩负起促进循证医学与中医药学融合发展重大使命。
在上海,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制定推广中医药标准,推动建立以中医药为代表的传统医学国际标准体系,引领中医药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权。
在广东,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建设横琴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打造助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高水平高科技载体和平台。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同题共答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考卷,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不断提升中医药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贡献率,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传承: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
在6位国医大师的见证下,26位弟子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路志正行拜师礼。年近百岁的路志正是首届国医大师,至今还在出诊带徒。他鼓励徒弟们要“精研经典,勤于临床;同门一心,重振岐黄”。
师带徒,出名医。中医药师承教育独具特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项目至今已开展6批。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支持下,从第四批开始,符合申请专业学位条件的继承人可申请中医专业学位,首次实现了师承工作与专业学位的衔接,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初步形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多家中医药院校开展“中医经典知识等级考试”,考试内容是《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提升中医专业人才学术水平。中医教育不断尝试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医教育体系。
发展中医药,人才是根本。2017年,第三届国医大师和首届全国名中医评选表彰,评选国医大师30名,表彰全国名中医100名。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先后组织实施了中医药传承与创新人才工程、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工程),一支由国医大师、各级名中医、中医骨干和中医执业人员组成的中医药人才队伍正日益壮大。新时代的中医药人,正在奋斗中续写传承篇章。
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行业共获得国家科技奖励50项,其中包括国家最高科技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4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重大科技项目产出了一批有循证医学证据、受到国际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临床研究成果。
创新:中医药事业和产业融合发展
“没想到这么快就拿到证!”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江傅国拿到区里发出的第一张中医诊所备案证。过去,办一张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要花3个月甚至半年时间。如今,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办证最多跑一次,江傅国当天就领到中医诊所备案证。
2017年12月1日,《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正式施行。这是对中医诊所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简化了中医诊所的办理程序,提高了基层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中医药需求。截至2019年9月30日,全国已备案中医诊所13993个。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国粹”发展要有“国法”保障。2016年12月25日,习近平签署主席令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此后,《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配套制度文件印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量”增“质”升,基层服务更加可及、可得,城乡居民看中医、用中药的获得感显著增强,为用中国式的办法解决好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贡献中医智慧。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有9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7.0%的乡镇卫生院、87.2%的社区卫生服务站、69.0%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传承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医药产业,事业和产业相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在四川,中医药强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中医药产业发展推进小组相继成立,办公室设在省中医药管理局,统筹、协调省级20余个部门,形成中医药发展推进合力。该省推出“定制药园”,成为中药企业原料药材供应基地,列入公立中医医院中药材(含中药饮片)采购订单,医疗机构与生产企业、中药材种植基地联动汇聚,中医药事业产业融合发展。医药并举,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让百姓放心看中医,放心吃中药,培育“大品种、大企业、大市场”,我国重点扶持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涌现出复方丹参滴丸、血塞通等年产值过20亿元的中成药品种20余个,创造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展:彰显中医药独特作用
2019年8月,北京大兴,一场奠基仪式正在举行。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将在这里落成;研究中心白色的主楼像一棵生机勃勃的青蒿。从诺贝尔奖到共和国勋章,89岁的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呦呦主要精力仍在科研上。为了解决青蒿素抗药性问题,她的团队提出新的治疗应对方案;为了扩大青蒿素的适应证,屠呦呦发现双氢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效果独特。
“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发展中医药提出明确要求。
随着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成为难解方程式。从疾病为中心向健康为中心转变,中医药优势不断挖掘,治未病学术水平不断提升,服务方式和内容不断拓展丰富。上海市长宁区北新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为40万社区居民进行中医体质辨识,提供个体化健康调养方案,门诊均次费用降低7元。据统计,全国84.75%的县级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建立治未病科室。
18岁女孩小敏因车祸导致意识障碍,术后转院到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进行康复治疗。刚到医院时,女孩无法自主吞咽,不能说话、坐立。内服汤药调理,配合针灸和中药外洗治疗,她重获新生……随时介入、随时调整、简便易行的中医康复疗法倍受青睐。瞄准健康需求,发展非药物疗法等中医康复技术,中医技术与康复医学加速融合。
发挥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简便验廉著称的中医药不断彰显其独特优势,在开放包容中促进与现代医学的融合发展。
开放:助力各国共同应对健康挑战
2019年6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方愿意适时举办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发挥传统医学优势,改善民众健康,提高医疗卫生水平。”
在第二届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传统医学大会上,圣彼得堡中医院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王朝阳被俄罗斯国家杜马传统医疗委员会主席授予荣誉勋章,以表彰其在俄罗斯推广传统医学上的贡献。这一勋章授予一个外国人,在俄罗斯历史上是第一次。
《黄帝内经》《本草纲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记忆名录,中医针灸、藏医药浴法分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里约奥运会上运动员身上风靡的“火罐烙印”,川贝枇杷露在海外走红……“神奇”中医被口口相传,中医药以独特优势为“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助力各国共同应对慢性病、传染病等健康挑战,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最新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50%的海外受访者认为,中医药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
不久前,传统医学正式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从此中医学病证成为国际“通用语言”。目前,中医药传播到世界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药对外合作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高层次合作格局正在形成。
乘新时代春风,中医药振兴发展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光时刻。坚持中西医并重,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彰显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历久弥新的中医药,一定能书写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篇章。转自《 人民日报 》( 2019年10月24日 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