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民科的猛,薛定谔猫的火,你敢说中国人不关心科学?

民科的猛,薛定谔猫的火,你敢说中国人不关心科学?

阅读量:3784310 2019-10-25



10月8日星期二,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
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
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
迪迪埃·奎洛兹(Didier Queloz)

吉姆·皮布尔斯(James Peebles)因“关于物理宇宙学的理论发现”获奖,米歇尔·麦耶(Michel Mayor)和迪迪埃·奎洛兹(DidierQueloz)因“发现行星绕太阳系外的太阳型恒星运行”获奖。
诺贝尔物理学奖公布,瑞典皇家科学院成员Ulf Danielsson引用《生活大爆炸》主题曲的歌词:“我们整个宇宙曾经灼热又粘稠,然后在近140亿年前开始膨胀。”
今年的获奖者改变了我们对宇宙的看法。詹姆斯·皮布尔斯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大爆炸之后宇宙的演化,米歇尔·梅耶和迪迪埃尔·奎洛兹搜寻未知的行星,探寻了我们的宇宙“邻居”。他们的发现已经永远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从量子物理的微观世界,到天体物理的浩瀚星空,小至基本粒子到大至宇宙运行都是物理学的研究范围,而即宇宙之外发生了什么?宇宙是否有未知生命存在……
每当儿时抬头仰望星空的时候,这些都是凹叔脑中的小疑问。后来凹叔读了文科。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直到前段时间,凹叔跟畅销科普作家曹天元聊了聊。
才发现,没有量子论,就无法孕育核技术,更无法领略恒星和黑洞的奥秘,探索宇宙的终极命运;而那久违的宇宙梦,还在。
 
“作家曹天元”在《上帝掷骰子吗》刚出版,书籍以史书级的序言开幕,
我们的故事要从1887年的德国小城——卡尔斯鲁厄(Karlsruhe)讲起。美丽的莱茵河从阿尔卑斯山区缓缓流下,在山谷中辗转向北,把南方温暖湿润的风带到这片土地上…… 
再加上题材清奇,是讲量子物理史,一时在科普界被惊为天人。
可当时作者的身份就是一个谜,有人说他从事金融工作,也有人说他和杨振宁来往密切……

 
作为80后,曹天元的成长经历堪称典型:从小到大一路好学生做过来,中学毕业后在复旦读了一年书就赴中国香港留学,接着又去了美国,主攻专业为生物化学和电子工程。
其代表作《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还是他在大学本科读书期间写的,只能说是“少作”,但是,此书出版之后长销至今,成了过去二十年影响力最高的本土科普读物之一,甚至被称为“中国的《时间简史》”。
 

此刻,曹天元就坐在凹叔面前,我们聊科学和科普。
 
以下为曹天元自述。
1写作是纯粹的

在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写过很多别的文章。比如游记、散文、微小说(明清历史的小说),其中就有科幻小说。从小我对科学很感兴趣,因为它本身故事有意思。所以,初中时候我就在写科幻小说。
1999年,我18岁,在复旦大学读书。第二年我去了香港。当时博客、微博都是没有,只有一个聊天室,一个论坛。
到香港之后,因为喜欢历史,所以在历史论坛——三国论坛里,还有一个诗歌论坛,我到处发帖聊天。
写书的那年,我21岁,读大三。
那是2002-2003年,当时几乎是没有人知道什么叫做量子力学。对于物理、现代科学,很多人的思想还停留在牛顿时代,但牛顿是十七世纪的人。这不是现代科学,这都是古老的科学。所以我觉得科学特别应该被介绍给大家。
 
当时是先写了再说。就是想写一个故事或想法,就是我看到什么,我知道什么,我写出来。每天你有时间就写,写了发表在历史论坛上,就有人说很好看。
大家说挺好看的,就继续写。
我的想法是,应该写一个基本上人人都能看得懂的故事。
不到九个月的样子,就写完了。后来,历史论坛的坛主推荐我的帖子,后来就上了新浪的主页。
再后来,是近乎于魔幻的经历。他们说电话给打爆。因为很多人觉得这个非常好看,他们甚至打电话到新浪值班室,问这本书在哪里买?
回答他们:这就是一个网络帖子。
 
一开始我没有想写书。就算想写一本书,也绝对不会到网上去写。
 
但,有人就打电话给我,问:“你想不想出书?”这就有了出版。
但完全想象不到的是,在网上写东西可以印成铅字,像当年最早的那批人,比如路金波、安妮宝贝……十几年后的今天居然有人会在网上去写小说,卖很多钱。
当时是一个纯粹的、有兴趣的时代;写东西完全没有报酬,是自带干粮时代。
 
2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我觉得就是因为中国人天生喜欢史诗感的东西,比如《三国演义》。
史诗感。我不知道有没有那么刻意,自然地给大家放一个远镜头的角度去看这个东西。
我写这本书时,最火的是《银河英雄传说》,他就是用这种笔法来写的。现在有一句话叫做: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就是那本书里面来的。这本书很火的,当时在大学生里的流行程度,我估计不输于金庸。因为当时大家说金庸和田中芳树是东方文学上的文学双璧。
当然,我喜欢研究两个历史,一个就是中西科技交流史,另一个是喜欢研究明清历史,特别是明清交交替的历史。
我曾管理一个历史军事论坛,后来我去新科动漫任职,一半是为了管理这个论坛,所以我当了很多年的管理员。
我个人其实有很多时间都在研究明清历史,其实我在明清历史上花的功夫不比科普小的。我喜欢学术角度的明清史,通俗书已经很多人写明朝的书,因为太多了,所以我也不想再写这个。
但我觉得明朝历史非常丰富,完全可以拍出《雍正王朝》这样收视率好、口碑又高的剧。
3科学家并非圣人
《上帝掷骰子吗?》中的科学家很真实。比如:海森堡。

沃纳·卡尔·海森堡(1901年12月5日—1976年2月1日),男,德国著名物理学家,量子力学的主要创始人,哥本哈根学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海森堡之谜
原子弹的制造历史中,海森堡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充满争议并且像谜一样的形象。德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原子能军事项目的国家,海森堡作为德国原子弹计划的负责人,其在德国未能造出原子弹这一事件中扮演的角色一直饱受争议。
海森堡是自己说“原子弹的关键参数”算错了,现在基本上已经公认的说他是算错了。
我从历史学家研究的角度来看,他肯定是算错了,但是也不能说改变了历史。就是他算对了,我觉得德国也不一定真正的有能力造出来。
他是一个人性比较复杂的科学家,不符合我们平常的教育灌输——科学家就是伟大光荣正确。
德国人其实跟我们中国人有一些相通的地方。首先你要维护国家利益,你是爱国的,哪怕政府不好。对中国的价值观来说,其实也有点认同他这样的想法,所以很多中国人其实蛮认同海森堡。
因为真实就是这样的。
在我们从小受的教育里,科学家都是完美的圣人。教育给你造成了一种假象:每个科学家只要是作出贡献,一定是不为名不为利。但,这本身是假的。
我只不过是把真正东西告诉你,你觉得我很超前。这不是我超前,是你本身在受到教育的印象,就是不对的。
如果大家不想当科学家,觉得不如当大明星,大富翁。这个完全是失败的宣传。
我个人比较欣赏或者喜欢的科学家,第一个爱因斯坦,第二个霍金,后面就是费曼。

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1918年5月11日—1988年2月15日),美籍犹太裔物理学家,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教授,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
因为费曼特别像一个我们想成为的人,不是因为他的学术贡献或者是成就,而是那样的人是我们理想中活着的样子。
他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他愿意坚持这样活着,不管你怎么说,他都不理。你可能对他有些嘲讽,或者大家都觉得他是一个老顽童。
他是一个诺贝尔奖物理学者,经常去脱衣舞酒吧,他愿意去打鼓。他愿意去画画,他经常发发疯,随心所欲。但是很可贵。
为什么?小孩子对世界有无穷无尽的好奇心,所以世界上99%的人长大以后好奇心全都没有了,对这个世界一定没有任何兴趣。很少有人像费曼那样,长大了以后还是对世界有无穷无尽的好奇。
他不会问这东西有什么用,更不问这个世界。他不管别人怎么看怎么。后来他说要去一个叫图瓦共和国的地方。
他为什么要去这个地方?因为这个国家首都克孜勒,五个字母,英文字母没有元音。因为这个独一无二的地方我要去看。
大家觉得不可理喻的一个人,或者说你这个有些发疯,一个人没事吃饱没事干。但他要去看,很不容易,当时因为美苏冷战,一个美国学家去偏远的苏联地方,担心他是间谍什么的。后来得了癌症,去世了以后,苏联那边刚把同意许可证发给他。虽然他没有去,但是他很认真地付出很大的努力去做,谁可以做到?
我为什么喜欢它?因为我们鲜明的样子,虽然我们不敢去,有人帮我去努力,所以我觉得他很厉害。
 
4科普与科学
/通过科普培养科学人口/
 
2018年11月,创刊38年的《飞碟探索》停刊了。但《飞碟探索》,肯定不是一个科普杂志,就是当年启发人们对科学感兴趣的媒介。
 
这对科学感兴趣是个双刃剑,不一定是好事。因为你光对科学感兴趣,但是你没有认真系统地学了科学知识,那你就走向一个歪门斜道,你就是一个空想,像我们说的“民科”。
我们中国人说的超级英雄,它是玄幻化,必须往玄幻上靠。如果乍听到科学,第一反应就是我想避开,太难了。
 
但在美国,大部分是要往科学上靠。超人是干嘛?他一定要来自于外星。这种不一定符合科学,但你一定感觉到他是在一个科学世界观下面。美国人会听到外星人两眼发光;会主动跑去参观51区(外星人爱好者的文化旅游胜地)。
 
为什么呢?因为美国的科普做得好。
美国科普是靠钱,他之前一部分来自国家扶持,一部分来自市场。为什么有钱?因为他是有一个市场基础。美国的文化体系,其实靠长期的科幻大片熏陶出来的,比如星际迷航。
中国人没有这方面的兴趣。因为跟我们中国文化熏陶有关。
如果一个小孩他从小是在NASA的熏陶下成长,从小是看星际迷航。他不懂科学内容,但他看科学符号(火箭/外星人),就是儿时的记忆,一个很亲切的东西。
我们应该有些这样的熏陶,包括《飞碟探索》《奥秘》。它可能培养出很多“民科”,但他能扩大我们的“科学人口”。科学人口是对科学感兴趣的。因为科学还有文化产业,包括科幻,包括科普的写作,科幻的影视剧,纪录片。
所以,我们希望通过科普培养科学人口。
一开始他有一个好的生态生态,蓬蓬勃勃的各种东西开始,尽量这个圈子先扩大,里面肯定会有很多问题,但是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不是现在当务之急要解决的事情。
我们不缺科学知识,中国的科学知识比美国要扎实很多,但对科学的文化亲近感差别不一定。
我觉得这是个问题,是我们现在开始要补的东西。
比如《流浪地球》,你多拍几部,中国人的观念就逐渐改过来。科学是一个共同国界,每个人都可以利用,科学是跟每个人相关的。
/中国很少以流行作品为目标的科普作品?/
现在越来越多电视剧里面都有科普。比如薛定谔的猫,这个词非常火爆,很偶然,完全想象不到的情况。
为什么现在中国很少以流行作品为目标的科普作品?
很多科普作家在写作时候定位不清楚,我写科普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育大家科学是什么样子。科普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中国的科学人口,是为了普及科学文化和科学的亲切感。
/科普必须准确吗?/
李淼老师一开始认为我是科学家,科普第一目的是准确。当时大错特错对吧?科普的第一目的不是准确,一定不是准确,一定是有趣。
但凡能坚持到最后的人,都会某种程度认同我的观点。问题是大部分人都是在第一个阶段——没人看就不写科普了。
 
/一个谬论:谁说中国对科学不感兴趣?/
 
美国当时对科学培训标志性事件——1969年登月很骄傲。现在中国在反超的过程中,同样在经历这个过程。
很快,我觉得20年之后,如果这个翻转过来,我们会觉得我们才是科学代言人。谁来拯救世界?只有中国人。如果你说美国,人家不相信,会觉得这不是一个美国的故事。
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反映国力在强弱转换中的一个方面。
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所以其实我很看好很多人,就是我们一步步做科幻产业。很多人一上来就说中国人不懂,中国对科学不感兴趣,这个东西我不看好。
我每次都跟他说:我跟你想法恰恰相反,而且你会很快意识到我是对的。
 
5现在写科普还有机会吗?

当然肯定是有机会。现在科学不光是科学家的个人恩怨,现在有团队、国家之间的恩怨。我怎么来阻止或破坏你干这个事情。这件事情更多了对吧?某种程度我觉得应该更好看。只不过你要习惯,不能用一个主角的视角。
【重要信息】
面对微信的第N+1次改版,见惯风雨的小编早已心静如水,
改版不怕,怕的是广大“轩迷”们无法在茫茫文海中一眼捕捉轩家曼妙的身影,
所以,亲爱的轩迷们,动动你们的小手,跟着下面的教程步骤,将“文轩读书会”设为星标账号吧,这样咱们就能以完整的姿态如期相见啦。


点击原文阅读,带走《上帝掷骰子吗》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