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首席影评官 少年鞍马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也是现代社会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
和“野蛮”相对,文明讲究真善美,讲究“有礼”、“行义”。
西方发达国家经常被作为文明先进的典范,然而,罗曼·波兰斯基却用一部以小见大的辛辣影片——《杀戮》,揭下其文明和善的面具,让人在捧腹之余陷入沉思。
01.封闭空间和典型人物
故事的起因很简单,名为扎克利和伊桑的小男孩在某公园内发生争执,前者用木棍打了后者,令其门牙受损。
两个孩子的父母为此见面商量解决方案。
然而,就这一场甚至不能称为“事故”的事故,却把四位有教养的成年男女,在短短的一个小时内,从优雅有礼的家长,变成了咆哮怒吼的“野蛮人”。
作为室内戏,片中所有布景都设置在伊桑家中,大部分情节发生在客厅。
类似舞台剧空间的室内环境增加了人物之间产生冲突的可能性,提升了紧张感。同时,这种极简安排也大大节约了拍摄成本,影片质量更依赖剧本的优秀和演员演技的纯熟。
两对父母具有非常典型的身份,被看成社会不同阶层的缩影。
第一眼看,扎克利的父母是代表资产阶级的精英夫妻:丈夫艾伦是电话不断的商业律师,妻子南希是从事投资工作的职场女强人,两人身着高档大衣,妆容精致,风度翩翩。
而伊桑父母的打扮更接地气。作为五金店老板,迈克尔身材宽厚,热情大方,与心怀全人类命运的女作家潘妮洛普坚定地站在同一战线,积极推进事情解决。
然而,电影有趣便有趣在,这些第一印象全是假象。
导演仿佛一个热衷踩塌海滩边沙堡的顽皮孩童,一步一个脚印,步步摧毁成年人建造起来的虚假的文明家园。
随着故事推进,密集的台词轰炸着观众的耳膜。
我们可以知道,艾伦原来是被逼参加此次协商,在他眼里,孩子打架的事远无利益至上的生意重要;南希表面积极配合,实则对待家庭生活同样消极不耐烦;迈克尔看似包容懦弱,背地里却蛮横粗暴,随意抛弃女儿饲养的仓鼠,漠视生命。
更有趣的是潘妮洛普,她是此次协商的最主要推动者。
作为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的女作家,满口人权道义,一心想让所有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行事,结果被激怒后歇斯底里,出口成脏,彻底丢开知识分子的温和忍让。
02.郁金香、画册、酒
虽然布景简单,但影片中反复出现的道具都对推进情节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给人物塑造加了足够火力。
例如客厅摆放的灿烂的郁金香,是迈克尔夫妇为了迎接客人特地准备的,结果在撕破脸后被南希徒手毁成狼藉。
桌上搁着的绝版画册,是潘妮洛普的心头爱,也是彰显其知识分子不落凡尘的身份的重要标签,但在南希“惊人一吐”中遭受“灭顶之灾”,讽刺意味跃然屏幕。
关于南希的“惊人一吐”,被看作是这部电影最经典的高潮。
或许因为吃了潘妮洛普亲手制作的酥皮水果派肠胃不适,或许是暗流汹涌的压抑气氛下的生理反应,但前一秒还在说话,后一秒却哇一声吐了满桌满地,视觉上给观众造成了强烈冲击。
这一吐,一下就击毁了前面营造的和谐氛围,手忙脚乱的收拾场面也暗示谈判局面自此一发不可收拾,两队人开始将对对方的不满摆上台面,而不是在心底暗暗吐槽。
电影后三分之一,美酒终于登场。成年人的世界怎么可以没有酒?
酒被认为是缓和社交关系的利器,但也是“吐真言”的催化剂。
影片明显在后者的功能层面上使用该道具。
于是,喝了酒之后,婚姻的貌合神离,私欲下的虚伪卑鄙,在四个人相互之间的语言攻击中如爆炸的礼花,轰轰然炸尽所谓文明人的伪善。
03.孩子们早就和好,大人们打作一团
影片名为《杀戮》,但看完电影,会发现故事幽默,色调明亮,并没有血腥的场景。
杀人不见血的,其实是语言包装下的自私自利,是藩篱之外的偏执自大。
四个角色社会身份的不同,以及不同身份带来的不同立场和性格,导致本来是孩子之间的小小摩擦,逐步演化成家庭之间、夫妻之间、男女之间的矛盾,升级为成年人之间的战争。
可笑吗?可笑,但由真实加码的可笑让人在乐不可支的同时心底隐隐发慌。
影片末尾,仓鼠在郁郁葱葱的草地上自由穿梭,两个闹矛盾的孩子早已握手言和,和成年人的炮火未歇形成鲜明对比。
电影用犀利丰满的台词,鲜明地揭露了人类现代化进程中的困境,除了对西方社会某些自以为是的价值观的嘲讽,也指出在阶级对立、价值多元、意识形态多样的今天,要推动达成在某事上的一致意见有多困难。
毕竟,文明的口号易喊,思想的野蛮难褪。
近期热文
这部良心国产体育电影,你千万不能错过
为什么我觉得《攀登者》特别难能可贵呢?
这部高口碑纪录片,看透了员工和公司的关系
又被韩国电影吊打!没有狗血,人家的爱情片真齁!
《复联》之后,最隆重的一次英雄集结!
公众号近期投稿选题:
《为国而歌》《热血少年》《天作谜案》
欢迎各位影评人踊跃投稿,投稿相关可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