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维导图 (Mind Map) 的应用思维导图 (Mind Map) 是由号称“大脑先生”的著名学习方法研究专家托尼·博赞 (Tony Buzan) 所创造的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它的核心价值在于能帮助学习者将原本复杂的逻辑思维用简单的线条和图画加以表示, 让学习者在大量信息中迅速掌握重点、明确层次, 而且能够增强学习者的思维能力, 提升注意力与记忆力, 启发联想力与创造力。由于思维导图符合大脑的思维特点, 为形象化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使学习者处于一个完整的学习环境中, 使各个知识点建立一定的联系, 从而激发出灵感, 衍生出更多的思考。利用思维导图既能显示出思维的过程, 又有利于学习者理清相关知识层次。在地理复习中, 教师的主要任务应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间联系, 引导学生形成对地理知识宏观上的整体把握, 并把知识间的联系纳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 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经验。思维导图的绘制:(1) 从一张白纸的中心开始绘制, 周围留出空白。从中心开始, 使你的思维向各个方向自由发散, 自然地表达你所要表示的内容。如在谈到东南亚海啸时, 可通过想象建构如下思维导图。
(2) 连接中心图像与各级分支。先将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支连接起来, 然后把主要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 再把三级分支和二级分支连接起来, 依次类推。(3) 在每条线上使用一个关键词。研究证明, 单个的词汇能够使思维导图更具有灵活性, 每一个词汇和图像都像一个母体, 都能繁衍出与它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在建构思维导图时, 首先要知道整个环节里最重要的知识是什么, 可以分成几个专题, 每个专题最重要的内容是什么, 这些内容围绕的核心关键词是什么, 然后进行思维发散。如讲到洋流时涉及到洋流的概念, 洋流的分类, 洋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与海水污染、航海的关系, 以及有关洋流的热点问题和其它学科的交叉关系等, 建立起一个以“洋流”为关键词的知识体系。这样, 当学生遇到新问题时就知道该调用哪一部分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4) 在绘制思维导图过程中尽可能使用颜色。这样能够刺激大脑兴奋, 给创造性思维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二、概念图 (Concept Map) 的应用概念图 (Concept Map) 是美国心理学家诺瓦克 (Novak) 教授提出的反映学生对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理解的可视化思维结构图, 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 反映了学生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认知结构, 体现了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理解。它通常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 然后用连线将相关概念的各命题连接, 连线上表明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因此, 概念图示是通过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4个图表特征来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空间关系的网络结构图。概念图的图表结构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3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2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 连线可以没有方向, 也可以单向或双向。位于上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 不同知识领域或分支间概念的连线就是交叉连接。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2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关键词。概念图的绘制:(1) 选取一个知识单元。学习制作概念图,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从学习者熟悉的知识领域开始。既然概念图的构建必须依靠对上下文知识的运用, 所以可根据需要选取学习者试图理解掌握的一段课文、一个知识单元、某个实验活动或者一个实际的问题。(2) 确定核心概念。一旦知识领域选定了, 接下来便是确定关键概念, 并把它们一一列出来。然后对这些关键概念进行排序, 从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到最特殊、最具体的概念依次排列。(3) 拟定概念图的纵向分层和横向分支。在这一步骤中, 可以把所有的概念写在活动的纸片上, 然后把这些纸片按照概念的分层和分支进行排列, 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布。(4) 建立概念之间的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 但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交叉连接是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 交叉连接需要学习者的横向思维, 也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所以, 从这一点来看, 构建概念图也是一项极好的创造性工作。如在复习“地壳的组成及物质循环”一节时, 因涉及到的概念特别多, 而且概念之间的联系密切, 可使用概念图法把各个概念进行分析、梳理, 建构它们之间的关系图。本节内容涉及到的关键概念有化学元素、矿物、岩石、矿石、矿产、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地壳等。然后把这些概念按照分层和分支进行排列, 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布, 最后把有联系的概念之间进行连接并在连线上用连接词标明两者之间的关系。据此可把化学元素、矿物、岩石、矿产、地壳的概念关系绘制成如图2所示。
三、“脑中地图” (Mental Map) 的应用“脑中地图” (Mental Map) 就是按照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 加以适当整理和概括, 在头脑中编制的一幅“地图”, 以有效地储存和记忆各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信息。它能有效地训练学生从读图、用图、绘图到进行无图思考, 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及形象思维能力。“脑中地图”的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国家地理标准》的“从空间观察世界” (the world in spatial terms) 这部分教学内容中, 并被确定为“空间认识”的三项标准之一, 总体要求是让学生懂得如何使用脑中地图来组织有关人类、地区、环境的信息。“脑中地图”的构建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熟悉几条主要经纬线穿越的行政区、地形区、气候区、自然带、土壤带、农业区。如赤道穿过非洲中部、东南亚、南美洲北部;主要的地理事物有刚果盆地、东非高原、马来群岛、亚马孙平原等;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主要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等。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分析、记忆几个有限的“点眼”, 进而控制经纬网的格局 (如图3) , 并通过对几个“点眼”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的记忆从而掌握一个个小区域的地理环境特征, 最后逐渐连片, 达到对整个世界地理格局的掌握。这样, 当一个地区出现时, 关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人文环境特征就会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
长按二维码关注,谢谢大家
本着学习生活中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传播人文社科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作者:耿夫相
单位:浙江省绍兴鲁迅中学
整理:星球地理,转载注明出处。
版权归原作者。
教学探讨|高考地理选择题常见错误分析与备考建议
教学探讨|有效利用校园资源,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教学探讨|时空观视角下的试题及教学变革——以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卷为例
标星★或者置顶本公众号才可以收到最新鲜的地理文章哦(???)?
目前20000+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如果您觉得我们的内容不错,请分享给更多人
觉得不错,请点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