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11军31师奉命于1979年1月18日进至云南金平地区,担负歼灭巴楠棍、木桑、封土之敌,牵制敌316A师的任务。为查明师当面越军情况,师派侦察连抽2个小组,配合91团侦察排尽快捕捉俘虏。
2月6日,师、团侦察分队在91团一连一排、一机连二排和民兵的配合下,在班盆河(又名三盆河)西南越军阵地实施袭击捕俘,俘敌1人,毙敌21人,缴获轻机枪1挺,冲锋枪3支,40火箭筒1具,步机弹150发。我军牺牲1人,轻伤1人。通过审俘,查明了班绕散地区和巴楠棍至木桑一线越军的部分情况。
廖锡龙在勘察战场地形
(一)副师长、副团长战前侦察:每天早晨越军出来打饭,具备捕俘条件
侦察分队受领任务后,立即组织干部和班组长进行现地勘察,熟悉地形,掌握敌人活动规律。
经多次潜伏观察和调查询问,了解到班盆河地区敌公安站和边防公安部队的一些情况,同时发现敌在572高地东南200米处驻有越军10多人,在山背上新挖了一条七八十米长的交通壕,中间15米用土木覆盖,有掩蔽部和暗堡各3个,紧靠交通壕搭有4顶帐篷。
每天早晨8时左右,有5至7人去九房冲公安站(距工事1200米)打饭,10至11时返回开饭时,敌在壕外围成一圈,有的将枪放在壕外,大部分放在帐篷内,思想麻痹,戒备松懈。该敌距边境仅1公里,右翼暴露,比较突出孤立,敌驻地周围山高谷深,茅草茂密,东南50米处有一片树林,便于我隐蔽接敌和潜伏。据此,我军决定实施袭击捕俘。
2月5日,尹立明副师长、廖锡龙副团长和侦察科长郭实彬召集侦察干部、骨干及有关人员到现地侦察研究。返回后具体制定了捕俘方案,确定将执行任务的分队编为捕俘、火力、接应3个小分队。捕俘分队由师侦察参谋杨绍先带领,火力、接应分队由廖锡龙副团长统一指挥。
捕俘分队16人,编为2个捕俘组和1个火力组,捕俘组分别由团侦察参谋蒋家奉、师侦察连副连长王忠勤任组长,火力组由杨绍先直接掌握。捕俘分队携带冲锋枪11支、轻机枪1挺、40火箭筒1具及匕首、手榴弹、探雷针、捆俘绳等武器、器材。
其任务是:利用夜暗,按预定路线于拂晓前插到敌阵地侧后的草丛中潜伏,待敌开饭时,在火力组的掩护下,袭击捕俘。
火力分队21人,由团侦察排长刘世华带领一机连二排组成,带重机枪3挺,另配轻机枪1挺,配置在班盆河以西界河我方一侧的有利地形上。其任务是:以一挺重机枪对袭击目标进行射击,当捕俘组打响后,即转移火力,封锁635高地,拦阻增援之敌;以2挺重机枪和1挺轻机枪,断敌北侧通路和拦阻正面可能增援之敌,掩护捕俘分队行动,并以重机枪打响为捕俘行动信号。
接应救护分队36人,由团作训参谋尹明珊和一连副连长带领一连一排(欠一班)、民兵(8人)和医生、卫生员组成,携带轻机枪3挺,冲锋枪9支,步枪13支,担架2副,分为接应、救护和预备组,分别配置在马鹿塘东南靠界河我方一侧的有利地形上。其任务是:断敌南逃退路,打敌增援。当捕俘分队受挫时,迅速过界河支援,救护伤员,接运俘虏。
方案确定后,尹副师长、廖副团长和郭科长组织侦察人员到现地进一步熟悉了情况,察看了往返路线,规定了信(记)号,明确了注意事项,同时进行了思想动员和行动准备。
廖锡龙在前线指挥作战
(二)越军军官突然用望远镜观察,廖锡龙急令:重机枪射击!
2月5日20时40分,捕俘分队从亚拉寨(13.20)出发,22时30分到达马鹿塘东南800米处山背,蒋参谋对前一段行进情况作了小结,纠正了存在问题,并进行了简短动员,尔后继续前进,于2月6日5时45分到达潜伏位置。其他2个分队,也分别于6日5时50分、6时45分到达指定位置,进行了伪装。7时30分全部部署就绪。
7时40分,捕俘分队观察员发现:7名全副武装的越军,其中2人抬着行军锅,同往常一样到九房冲公安站打饭。
敌阵地上有3人在交通壕边煮东西,3人在掩蔽部里,不时出来游动。
8时,我捕俘组派出3人,到敌背后侦察选择接敌路线,因茅草太深,地形不利,9时返回。10时10分,火力小组在敌人侧后250米处占领了射击位置。2个捕俘小组同时由南至北接敌,因茅草晃动太大,容易暴露,11时又被迫返回。
针对两次接敌困难的情况,杨绍先组织捕俘组人员及时进行研究,临机确定:如果接近不了敌人,火力分队不打响,就等到晚上摸黑捕俘;若掩护分队打响,就兵分两路猛扑敌人,强袭捕俘。
12时20分,2个捕俘小组按临时方案开始接敌。火力小组在敌侧后200米处做好射击准备。
12时25分,打饭越军返回,但没有立即开饭。12时30分,越军1名军官带2名随员来到交通壕前,向四周巡视,并用望远镜向我捕俘分队方向观察。
廖锡龙观察发现这一情况,判断敌可能发现我捕俘分队,急令重机枪射击(此时捕俘组距敌100米)。敌人被突然响起的枪声吓呆了,个个惊慌失措,四处张望。捕俘分队的火力组连打两个点射,敌人才全部滚进交通壕。有2名敌人趁我重机枪卡壳停止射击之机,爬进帐篷,将枪抱进交通壕向我射击。此时,我重机枪转移火力,随伴火力组以火箭筒,轻机枪压制敌人。
捕俘组在我火力分队的掩护下,利用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在一人多高的茅草上,采用滚、滑等姿势迅猛接敌,直插敌侧后。蒋家奉、王忠勤抢占有利地形担任掩护,并指挥其他战士从左右两翼,边打边向敌冲击,以手榴弹和抵近射击杀伤敌人,打得敌人乱成一窝蜂。有的应声而倒,有的龟缩到掩蔽部内负隅顽抗。我捕俘组乘胜冲杀,一鼓作气冲上敌掩蔽部,用冲锋枪封锁敌射孔,以打炸结合的手段,歼灭了大部敌人。
石维新趁此机会,用越语大声喊“缴枪不杀”。有1名轻伤的越军上等兵卫生员听到喊话,将双手伸出了掩蔽部,徐明全眼明手快,将敌人抓出掩蔽部。在其他战友的协助下,迅速押俘后撤。石维新、于义等人用手榴弹歼灭了残敌,迅速钻进敌掩蔽部,搜缴了部分武器弹药。
此时,九房冲方向越军试图增援,被我火力分队歼灭一部,其余回窜。捕俘成功后,按捕俘组、火力组的顺序交替掩护撤退,于13时05分胜利撤至界河我方一侧。
清查人数时,才发现六班长刘贤贵不在,经两次组织寻找,才发现刘班长已牺牲在敌军阵地上,经几努力,终于将遗体抬回。
(三)三条经验,三条教训
此次袭击捕俘战斗,从12时33分打响至13时05分结束,历时33分钟。整个战斗,侦察分队打得英勇顽强,干净利落,圆满完成了袭击捕俘任务,为指挥员定下作战决心和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提供了有价值的情报。同时,大大鼓舞了部队士气,树立了敢打必胜信心。此外,此战也是廖锡龙初显锋芒之战。
此次作战,经验有三条:
一是指挥员一线指挥。此次袭击捕俘,师、团指挥员多次研究,尹立明副师长、廖锡龙副团长与侦察分队一起行动,现地部署,研究打法,组织火力掩护,直接指挥作战,既对干部战士鼓舞很大,同时利于各分队协同一致,密切配合。
二是战前详细掌握了敌人的活动规律特点。袭击捕俘前,到现地反复进行了观察,准确掌握了敌人每日定时打饭、开饭时人员集中、不带武器、思想麻痹的特点,正确地选择了接敌方向和路线。捕俘时,从敌侧后突然袭击,出其不意,达成了战斗的突然性,有的敌人还未拿到枪就被击毙。
三是战斗准备细致周密。2月5日前,组织参战人员到现地熟悉地形、敌情,发扬军事民主,制定了行动方案。结合实际,设想了与敌遭遇、遭敌伏击、遇到地雷、捕俘受挫等各种情况处置预案,在沙盘上反复研究,并对方案进行了四次修改。到达指定位置后,根据新的情况调整了部署,基本上做到了情况明、任务明、打法明,保证了袭击捕俘的顺利进行。
我军在班盆河捕俘战中牺牲的唯一烈士刘贤贵,四川资中人,1975年1月入伍,牺牲时年23岁,追记二等功,安葬于金平烈士陵园北区6排7号。
教训也有三条:
一是经验不足,未充分搜身。由于师第一次执行此类捕俘任务,缺乏经验,认为抓到俘虏就算完成了任务,所以只注意搜缴武器弹药,忽视了搜集文件资料。尤其是对击毙的一名越军中尉军官,没有搜身。
二是战伤救护措施落实不够好。虽然战前明确了“二人互保互救”,但六班长刘贤贵牺牲后,战友未及时发现,最后用了一个连的兵力经两次反复寻找,才将烈士遗体抬回。
三是没有配备必要的通信工具。捕俘分队与掩护、接应分队无法联系,给协同、指挥带来许多困难。
大家都在读:
西安事变中抓住蒋介石的那名士兵后来是怎么处理的?有意思
日本为何非要侵略我国?你将“中国地图”倒过来,就能明白
武大郎有没有后人?有,并且传至27代,子孙提起祖先都叹息一声
马步芳的儿子,究竟有多厉害?打败了开国元帅,3次战胜解放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