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珍惜文物,寻找文物背后的历史

珍惜文物,寻找文物背后的历史

阅读量:3798468 2019-10-26


看来多去博物馆还是有收获。

比如,昨天看了一个采访的片子,展览组织方介绍了办展的目的和特点,以及几件很有特点的展品。今天看完另外的展览,听说这个展览马上就要撤展了,赶紧过来再学习一下。一进来,看了几件文物,感觉有个人在给别人讲解,瞥了一眼,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眼熟啊,猛然间想起来,就是昨天片子里的人。好巧啊!怎么那么巧呢,是不是很怀疑自己的人品呀?于是,即将打道回府的我赶快开始了蹭听。说实话,听讲解比讲解员要累的多,几件文物过后,我只想坐在地下,无奈的是,工作人员不让坐。
昨天看采访,当时就有关疑问,为什么说绢衣彩绘木俑会很长时间不会再出现了呢?今天给出了答案:木俑裙子外面的纱因为这次交流,产生了很大的损坏,下一步要修复的话恐怕得有一段时间啦。


原来如此!文物真的是太娇贵了。很难揣测当那几片纱脱落的时候工作人员的心理。尽管在运输过程中肯定会考虑这些,但发生的时候,对文物的损坏,一定是巨大的。这次真的感受到了文物的损坏,真是要珍惜文物。
不仅如此,珍惜的同时,如果有机会有条件去寻找文物背后的历史,更能理解文物的价值和展览组织者的用心。
我还是白丁一枚,只能简单的转述。
比如这个展览中的经文,如果没有讲解,它就在那里默默的放着,其实这是经文传到中原,经过翻译,变成汉字以后又传回新疆,东西方宗教文化的交融传播,在这部经书中得到完美体现。

当借助这些历史碎片,把书本上那些枯燥的文字转化为生动的现实之后,会对历史的进程、文化的交融产生新的理解。对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对我们继承的古老文明,不应随意丢弃,其实,这种文明的自信,早已存在于历史长河中,正是通过不断的兼收并蓄,才保持着蓬勃活力,肆意割断历史,篡改历史,最终看起来,总是贻笑大方,而造成的损伤,则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来承担。
我们有过的伤痛,不要屡屡重现!
(木俑采用网络图片)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