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山涉水真实还原历史的波澜壮阔,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在创作、形式、立意方面,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
作者:袁鑫笛
1934年12月,寒气逼人,冷彻沁骨。国民党重兵围追堵截下的中央红军,经过惨烈的湘江战役之后,行进在广西与湖南交界的越城岭老山界。前途茫茫,中国革命正处在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的序幕就此拉开。
以红军长征为背景,《伟大的转折》讲述了毛泽东等在红军长征途中自“通道转兵”以后,指挥中央红军以东西驰骋、南北往返高度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最终粉碎数十倍国民党军围追堵截而使红军突出重围的故事。自9月12日登陆央视综合频道以来,该剧不仅收获了高收视率,还赢得了良好口碑。
10月23日,由中宣部文艺局、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共同举办的电视剧《伟大的转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围绕该剧的创作背景、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与会专家以及主创人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逢山开路”的创作
黎平会议、猴场会议、遵义会议,强渡乌江、四渡赤水、遵义大捷……谈及红军长征的历史,观众都不陌生,如何让这些停留在文字上的“会议”“战斗”变得真实可感?电视剧《伟大的转折》利用了现代影像的声、光、电,真实地反映了各场战役的波澜壮阔。
同时,一部制作优良的剧集也离不开主创人员的辛苦付出,《伟大的转折》总制片人、编剧欧阳黔森在研讨会上表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立足真实还原历史,他多次跋山涉水,重走长征路。该剧在贵州取景时,演员在寒冬腊月依然穿着草鞋,当地百姓热心地杀猪、杀牛做出盛宴犒劳演员。
《伟大的转折》总导演李伟在现场分享了创作过程:“我们在剧组里面用了一个词,叫包浆。只有在真实的历史前提下,我们观众才能尊敬地看待这段历史。”八个月的制作时间里,剧组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实景拍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军装、草鞋、子弹袋,每一件道具都严格筛选。
“创作者在扎根生活、深入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过程当中把握了这个题材。”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曾经亲临拍摄现场,看到雨天全体演职人员在泥泞地中身着草鞋拍外景。“我为这部戏叫好的原因就在这里,以长征精神来拍长征的好作风,是我们在电视剧创作中应该大力倡导的东西。”
用文艺观照现实
遵义会议前后的五个月,虽是历史中的暂短一瞬,但那一个个闪光的名字和他们所展示的红军长征精神和红色基因,却需要不断地传承、发扬光大。
李伟认为,本剧主要有四点现实意义:一是展现红军在困难中勇敢地站起来,对生命、革命和信仰的追求;二是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勇于修正错误,不断在历史中前进,最终取得胜利的伟大觉悟;三是雕刻出丰满的毛泽东形象;四是阐释了领袖的作用。
《中国艺术报》原总编李树声认为,在万民欢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日子里,蓦然回首八十多年前的长征岁月,本身就是不忘初心、回望我们为什么而出发的行动。“经过八十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的记忆,艺术地揭示历史的经验,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那种高贵的英雄主义精神。”
“伟大是种精神,事件是历史,精神留给今天”,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务委员陈晋在现场感慨。“为什么这么讲?伟大超越平凡冗长,人们由此去追梦伟大,伟大铸就精神丰碑,由此成为后来者前行的永恒伴侣。这无疑是《伟大的转折》力图呈现的思想愿景所在。”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副司长刘梅茹在研讨会最后激励创作者:“重大题材的创作者、出品方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集中精兵强将,克困攻艰,努力使重大题材电视剧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有机融合,实现扩圈传播,扩年龄层传播,成为新时代文艺的新的华彩篇章。”
·End·
编辑 | 叶晨玮 曾宇衡
>>70周年主题公益广告展时代风貌
丨专论
>>出海!《小欢喜》落地非洲
丨行业
>>《外交风云》背后的“风云”
丨剧集
>>影像记录中匈两国“光阴的故事”
丨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