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李毅研究员:“日美制造业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国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

李毅研究员:“日美制造业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国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

阅读量:3835565 2019-10-27


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10讲
李毅研究员:“日美制造业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国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      2019年10月25日下午,北大经济史学名家系列讲座第110讲——“日美制造业的历史演进——基于中国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在北京大学经济学院302室举行。此次讲座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社会经济研究所和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研究员担任主讲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群艺副教授担任评议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李毅研究员
      李毅研究员的讲座从当前国内外环境中中国产业转型和升级面临的课题切入,在经济史的视角上展开以工业创新为中心的日、美等大国产业转型的国际比较,落脚到为中国如何实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迈向制造强国提供有针对性的历史镜鉴。
     讲座伊始,在分析了当前中国面临的内外部形势后她指出,改革开放40年之际爆发的这场中美贸易战,事实上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的大国间政治与经济实力的博弈,更是工业创新驱动下的产业升级的战略对局。面对严峻的形势与挑战,如何把竞争与博弈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得我们能够从根本上具备创新发展能力和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即中国如何在解决内部结构性问题中实现自己的工业高质量发展,正是当前阶段我们面临的最重要课题。
      接着,李毅研究员重点以美国和日本两国的产业转型历史为案例进行了国际比较。对美国的比较分析是以探索产业演进的规律性和制造业在大国发展中的位置为目的展开的。她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战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美国制造业体系的变革,以及2009年,美国发布《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而开启的制造业第二次结构调整与变革,包括调整与变革的背景、调整的过程和要解决的结构性问题、调整取得的成效和能够观察到的进步。得出的结论是:一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及其具有的国际竞争优势,是与它的制造业结构调整与变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她认为,作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诉求,注重发展高端制造,反映着信息经济时代产业发展的历史趋势,而侧重发展传统制造,反映出美国产业与社会发展在这方面存在着的深刻问题,是必须得到纠正和解决的。提出美国作为一个完成了工业化的后工业国家所发生的调整与变革,足以引起我们对工业创新、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深度发展对制造强国建设意义的深思。
      对日本的比较分析是以中国建设制造强国可以获得的针对性借鉴为目的展开的。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的协同演化,是日本工业创新的重要特色。第一,发展现代产业,企业在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充当开路先锋。例如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冲击后,日本企业广泛选择精密机器和电气机器,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或者以新技术的产业应用作为发展方向,实现了本国技术实力的突破性创新和产业升级。第二,改造传统产业,把发展成熟的产业纳入工业创新的整体轨道。日本坚持渐进式创新和突破性创新相结合,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在整体上提升了产业的竞争和发展能力。突出表现在重化工业结构转型中,日本没有简单地关停高耗能企业,而是将其改造成为节省能源、资源的标志性产业。第三,探索改造原有业态与开辟新业态相结合的创新发展之路。例如,作为创造“丰田生产方式”闻名于世的丰田汽车公司,进入新世纪后不仅依靠创新和重视质量管理成功化解了当年的“召回”事件危机,而且有可能在捕捉汽车产品的智能化趋势中,率先完成产业领域里的现代转型。
      最后,李毅研究员结合上述案例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的政策性建议。她指出,中国要能够有效应对外部的冲击与内部的转型,获得可持续发展,就仍需把更多注意力放在我们立国之本——制造业发展上。注意解决好四个问题:第一,实事求是,客观地衡量自身产业发展所取得的历史性进步,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中的误区。第二,重视研究工业创新的历史性规律性,不拒绝向竞争对手学习。她认为工业创新并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历史遗产,而是内在于工业化及其相关工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第三,明确当代制造业发展的历史方向,用以指导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工业化实践。她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第四,以战略性思维应对冲击,以恰当的路径选择提升自身的发展能力。她谈及了树立战略性思维的主要做法,以及实行恰当的路径选择的两个关键性环节——全局性意识和协调性战略。
在评议环节,刘群艺副教授指出,日本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相结合的发展路径,不仅造就了其在历史上的企业创新道路,也影响了其当今国内的企业发展模式;与此同时,日本的产学研紧密结合模式,与累积式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组织创新相结合,为企业创新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撑。上述国际经验对中国当前阶段的产业转型升级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与会师生还就国际产业升级的一般性规律、产业转型道路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企业创新升级的指标衡量、产业升级与防范风险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李毅研究员认为,各国产业转型的道路不同,主要是基于具体国情的理性选择。周建波教授指出,后起国家产业升级的历程,内嵌于生产全球化的国际背景,各国既有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促进产业结构演进的统一性,也具有相互竞争和博弈的矛盾性,特别是老牌发达国家将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表示高度警惕甚至打压。在参与全球化竞争过程中,既要争取发展红利,也要重视防范风险,实现产业的平稳过渡。本次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
(社会经济史研究所 毕悦 供稿)

经济需要历史,关注北大经济史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