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横越是指将绳索两端固定于山或河流等障碍之上,横越人员或作战物资利用牵引绳索,从山润、河流等障碍的一侧横越到另一侧的技术方法。牵引横越作为通过障碍的一种方式,对于受训官兵锻炼体能。锤炼革命志以及逾越障碍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攀登骨干培训班的学习,对牵引横技术有了较好的掌握,在教员指导帮下,在培训班“教学、训练、研究”活动中重点对该课目的组训方法进行了积极探讨,以期为院校和部队科学掌组织牵引横训提供理论参考。
1部队牵引横越训练现存主要问题
由于部队在历年攀登考核中主要以攀登和滑降为主,很少针对牵引横越科目进行考核,往往导致牵引科目漏训或简训现象普遍发生,少数施训的单位也主要借助于综合障碍场的横渡绳索进行训练,实战环境下的牵引横越训练很少开展。
通过调查,院校和部队日常的引横训练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训练内容单一。为横越而横越,纯体能式训练。二是横越方式单一,主要果用仰卧爬绳的方式进行,对于俯卧式、协同式、滑式等横越方法较少体现。三是缺乏战术意识,横越绳索的架设及回收方法,队员之间的合作分工及战术配合等方面很少涉及。
2牵引横越组训内容及实施方法
2.1牵引横的场地器材选择
部队日常引横训练常择在综合障碍场事先固定好的麻蝇上进行,如此训练有两个弊端:第一是麻绳过于笨重,行军中不使于携带;第二是实战中临时架设横越蝇的技能得不到锻炼:为此,在组训时应选择利用直径10mm左右的攀登绳,锻炼培养受训者快速架设绳的能力。为便于操作,架设绳时注周边场地情况,障碍两边固定点间的距离不要太远,一般水平横越时跨度控制在30m以内,斜向滑降时跨度控制在50m以内为宜。
(从第八分钟开始是俄罗斯特种部队的牵引横越方法)
2.2横越绳索的架设及回收技术
部队训练中,应对横越绳索进行快速架设,井在完成引后对所架设绳索进行回收,以完成快撤离。架设及回收横越绳的方法步如下:
1)绳索的一端可用布林结,双套结或编式双8字结等固定绳结固定于横越障碍(山润、河流等)的另一侧(图1)
2)在横越的出发侧先利用短绳打一解脱结(图2),井在解脱结绳环上扣一铁锁,之后在横越主绳上利用抓结再挂一铁锁,最后将主绳依次扣入以上两把铁锁形成类似1/2动滑轮省力系统(图3):
3)由2-3人收紧主绳后再利用第二个抓结将其固定于解脱结绳()图4)。为防止抓结失效达到双保险的目的,可将横越绳不受力端打一双8字结挂进解脱结绳环上的铁锁内(图5)。
4)在最后一名队员横越前,把辅绳的端连接解脱结的尾端,之后通过横越将辅绳的另一端携带至对岸,在对岸通过用力拖曳辅绳即可使解脱结脱离固定物,从而完成横越绳索的回收(图6)
2.3横越技术
水平横越时,橫越者可先利用铁锁将自身安全带连接于牵引绳上做自我保护,之后根据自身体能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横越方式:对于上肢力量好的
同志可选择绳下仰卧爬绳的方法进行;对于上肢力量弱的同志可选择绳上俯卧爬绳的方法进行;对于输送作战物资或输送伤员时可选择利用副绳拖曳的方式进行。
斜方向横越时,当横越绳索由低向高的仰角较大时,为减少摩擦力,可在横越绳上挂一滑轮进行横越;当横越绳索由高向低的仰角较大时,为保证安全,可利用副绳固定于作战物资或横越者身上,通过他人辅绳保护的方式控制其下滑速度。
2.4实战应用
为提高实战化训练效果,在运用牵引横越技术通过山涧或河流时,应力求做到确保安全、保存体力、快速通过、行动隐蔽和不留痕迹等几个方面。
组织实施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
1)到达出发位置:A地:作战分队秘密渗透并占领有利位置A地后,迅速做好部署分工及观察警戒;
2)于对岸B地固:定绳索:在A地队员的掩护下,可先派1名先遣队员利用先锋攀登或泅渡技能将绳索一端携带至对岸B地,该队员利用树干、突出岩石等天然地形固定好绳索后,留在B地负责安全警戒。
3)于A地架设牽引绳索:A地的2~3名队员在其它队员的掩护下,利用A地的天然固定物迅速将牵引绳索连接好并拉紧固定。
4)横越通过:A地队员利用牵引绳索依次横越到对岸B地。为省时省力,可通过拉拽辅绳的方式快速协助输送队员或装备至B地,在输送过程中,到达B地的队员迅速分布警戒方位,掩护其余队员完成横越。五回收橫越绳索:最后一名队员横越前,要注意清理A地留下的痕迹,待其完成横越后,2~3名队员于B地用力拉拽解脱结上的辅绳,即可完成横越绳索的回收,待清理B地痕迹后按预定方案继续前进。
精选内容:
1. 7米之内,一个训练有素的枪手VS一个训练有素的刀客
2.部队死亡400米障碍,跑过的请传下去!你最快多少秒?
3. 哪里的风最重要?风如何的影响远距离射击,狙击手如何进行修风
4. 手枪速射的三种方法:本能射击法、反应射击法和突击射击法
5.军人为什么老说脏话?
温馨提示:
联系微信号:tzzj006,投稿邮箱:2840886498@qq.com。
欢迎来稿,选题、内容、题材不限,文章、漫画、视频均可。
关注国际时事热点,致力爱国主义国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