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呀,又到小编的科普时间啦!
袅袅炊烟里,一粒身影,几声洪音,便瞧见一人肩挑两担,口中吆喝着“修碗修盆”,打远方踽踽而来。聪明的你,猜到了吗?没错,“没那金刚钻,别拦着那瓷器活。”它就是“补碗”。
接下来,和小编一起进入“补碗”的世界吧!
补碗,这项蕴含着民间智慧的传统手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小编打赌,现在的小伙伴们对这门手艺大概都知之甚少吧!旧时的生活清贫,物质条件的普遍贫乏,才保留着这传统的匠人技艺。你瞧,一只碗,敲敲打打,修修补补,补了又破,破了又补,竟能在补碗匠的妙手回春下摔打过几十载春秋,啧啧,真是了不起一项技艺呢!
对了,补碗又叫锔碗哟!
蚂蚁竞走了十年”这梗你们一定不陌生,那考考小可爱,这台词是出自于哪儿呀?哈哈,正是谋老爷子的《我的父亲母亲》,在这部影片中就有一段经典的补碗桥段:瞎子大娘摸索出几块碎碗片,补碗的师傅手脚利落,镶上螺丝,几番穿针引线,敲敲打打,破碗竟就奇迹般复原了。补碗师傅那“你放心,我给你把它锔的滴水不漏!”,透着三分从容与七分自信,好生笃定!
说回来,那这妙手回春的补碗术到底如何“破碗重圆”的呢,嘿嘿,不卖关子了,和小编一起来瞧一瞧吧。
一副简易的担子,两只小木箱,一头箱上放张马扎凳,一头箱上放几只盛水盛油的小铁罐。木箱下面是放工具的小抽屉,里面放着自制的工具:巴掌大的小弓,针尖儿大的钻头,形态各异的铜钉,连小锤、镊子、夹钳、挫刀、钻子都是小而又小。
第一步:捆绑破碗
补碗时,先将碎片拼成一只整碗,用细绳捆绑固定好。
第二步:钻孔
钻孔是最关键的一道工序。陶瓷器质地坚硬,必须用金刚钻方能奏效,俗话说“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就是这个道理。师傅会将碗夹在腿间,操起一把镶着金刚钻的牵钻,开始在碗的裂缝两侧钻小孔。师傅左手握钻架,右手拉动横杆,横杆与钻杆成十字,由绳索相连,横杆左右拉,钻杆正反转,驱动钻子向瓷片钻孔。
第三步:嵌钉固定
一个个眼子钻好后,补碗师傅拿出类似于钉书钉的铜钉,将之嵌入钻孔,再用小铁锤轻敲,将钉脚敲粗敲实,再在裂缝处则用一种粉末搅拌而成的糊状物质粘起来。
至此,“补碗”便大功告成啦。
最后,小编还有一个小故事想和大家分享哦。
据说,真正的碗匠补好后,会当场试漏,只有碗不漏水,才会收取工钱。临走时,还不忘叮嘱一句:“煮糯米粥时把碗放里面浸着煮煮。”因为钻过孔的碗,过些日子容易从钻孔打钉的地方裂开,放糯米粥里煮过,那瓷就皮实起来。是不是又涨知识了?哈哈。
补好的碗,白瓷青花,阔口浅底,像拉链似的铜钉排列工整,在灯光照耀下,甚至有点古雅的味道,不由让小编惊讶于补碗这门神奇的技艺。时间久了,铜钉会生锈,在瓷片上泛起浅绛色,气韵生动,是不是好像一幅生动的水墨画呀?
补呢,是不舍,是留恋,是珍惜,是延续,碗的价值在修补后仍会维系。就像我们的跌跌撞撞的生活,一路修整,终为不断前行。小编想,一只碗,除了盛饭装水,一定还有一些更深的隐喻吧。
虽然补碗技艺已被时代淘汰,但小编仍希望借此机会让大家透过补碗,感受旧时候人们的智慧以及守望相助里的烟火人情!
文稿/科普信息部 陆怡和
排版/编辑部 李成杨
责编/编辑部 夏银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