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环境下的艺术与生物、生理实验 》
胡斌教授讲座
数字技术、生物工程的迅速发展促使生物艺术的兴起。受国际新兴艺术潮流的影响,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有关生物艺术、生理实验的展览和艺术家。
艺术生理实验,尤其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介入有关生命界限的讨论,给形塑现时以及未来世界的生命构造注入了别样的想象力。如何评判这种工作方式仍然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话题。对生命界限对于宇宙界限,人是不是还是主导。艺术家提出这个问题让我们思考。
一、生物艺术与生命界限的疑问
生物艺术用来指艺术家使用细菌、细胞株、分子、植物、体液和组织、活体动物等活体有机物质创作的艺术,其界定也一直存在争议。利用基因工程和克隆技术进行细菌及物种培育,通过医学生物影像、显微摄影术,制作显示身体内部和分子结构的科学成像。使用生物技术干涉有机世界的行为疑问:人与自然、机械的界限,人类个体身份如何界定?转基因类人生物的生命权如何评判?
Gary Schneider:基因自画像 1997-1998
其作品探讨普通外在形象的可变性,基因的不可变性,使其毛发自画像等同于身份的认证,探讨如何认定自己是谁。
这些年,国内也出现了一些涉及生物艺术和生理研究的展览。
1.中国美术馆主办、张尕策划的“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2008年以“合成时代”为题,揭示在新物质性和新现实的问题情境下,人与机器、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由此激发的力量和新的讨论。
思迪拉克:第三只手 1980
做了一个机械手臂,人的忍耐力和力气是有限度的,而机械手臂可以超越人原来的能力,是人对于自身能力限定的突破,突破已有的能力。
2.2011年以“延展生命”为题,探讨在人类生存环境遭遇全球性挑战的情形下,人与自然的命运问题以及生态技术所带来的有关生命的新解读,并对现代性所导致的生态危机和主体性偏执提出质疑,希望重塑生物多样化、物种共生的生态理念。
纽约时报2001年文章《放了阿尔巴(荧光兔饿名字)》荧光兔子,制造新奇物种,用奇异的方式探讨二者关联。
3.2014年以“齐物等观”为题,以物,器,人贯通一体的“齐物等观”的视野,并以技术媒体独有的潜力触发物之能动性,回应目前知识界对于包括非人类主体在内的多重主体的反思, 为庄子“齐物平等”的大同理念注入新颖的当代解读与启迪。
4.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办的“首届CAFAM泛主题展:超有机/一个独特研究视角和实验”,讨论了一系列超越身体、机器等所谓有机、无机界限的现象。
5. 2013年,台中市的国立台湾美术馆,主办了“超级关系——2013国际科技艺术展”,以不同媒体和新形式“探讨物质与精神之间、现实与虚拟之间的超级关系”
斯迪拉克,《手臂上的耳朵》
6.2016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青年策展人项目展“当形式不成为态度”,选取了致力于“基因制图学”的艺术家本·弗莱(Ben Fry)和拥有量子物理学背景的雕塑家朱利安·沃斯-安德里亚(Julian Voss-Andreae)两组以分子生物学作为题材的抽象艺术作品,与在绘画和雕塑媒介上进行转型的艺术家创作相参照,以凸显“后分子”时代艺术家切入创作的新视角
朱利安·沃斯-安德鲁 蜂毒素 5×5×30厘米 3D打印 2016年
7.2018年,“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张尕策划,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器生态学——一种由人类器官、技术器官和社会组织的共同个体化而发展形成的机器学说和有机学说。因此,机器不孤单,因为它们与其它机器——不论是同一门类的亦或不同阶序的机器——一起工作、运转、运行。
郑达:生理反应,2016
二、从身体符号到生理实验
上世纪80年代受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中国现代艺术中关于人的本能、欲念的表述显得非常突出。中国艺术家对这些命题的关注更多的是缘于挣脱社会环境和意识形态的约束以及张扬个体意志的集体诉求。
90年代基于个体生存的身体体验和呈现,蕴藏着对人生存在及权力话语的深层思考,其中不乏展现身体极限的、引起广泛争议的例子。再到新世纪以来,关于消费时代的身体被塑形和建构的话题成为思想界、艺术界关心的热点。
身体是很重要的消费对象,是身体表达式的时代的变迁,探讨身体与极端环境之间的关系,用身体作为媒介,进行观念得表达。
马六明:芬-马六明
近些年来,有一种艺术倾向,就是有些艺术家如同生理学家一样对动植物及人的生命机能进行剖析、探测和实验。
当然,他们并不是真的从事生理学家的工作,他们的工作导向也与科学实验不一样。他们以一种近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来呈现生命体的结构、变化及与外界的关联,同时也并非完全抛开身体的社会属性问题,只是说他们的寓意指向都以生理实验为基础, 在那些异样的、非常规的或者病变的实验操作中透射的是艺术家自身体验和社会感知的心理图景
《可视的体温---沙发二号》
这件作品是指身体的物化,置换了身体肉感和温度的消费品反映物质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的扭曲和欲望的膨胀。
三、艺术生理实验的特点和引起的话题
艺术生理实验借用生理科学技术,却区别于科学研究;它是一种整合多种资源的研究型的创作方式,带给我们不同凡响的视觉经验、心理体会以及对于艺术概念的重新思考。如果就身体题材而言,他们已经不是那种截取或复制身体样本及局部的元素化处理方式,而更多的是搭建一种思考框架,在这种框架里可以生发出无限可能性。另外,我们在谈到因为生物技术而带来的有机与无机界限的模糊时,引起的批判性思维也许是对于人类身份和权利的忧虑。
佩契妮妮:年轻的家庭 2002-2003
人与动物的结合,尖锐的提出科学发展产生新的生命体产生后怎么办,我们怎么面对这一物种,怎么对待新物种的地位,我们如何去定义,是作为奴隶还是平等生存问题的思考。
达里亚?马丁:软材料 2004机器与人类的共舞,和谐的交流。
最后,在当下的世界里面死否能与生命体和机器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各类主体性以及中心主义都是需要反思的对象,甚至人类中心主义都面临消解。技术化生存、人机交互、跨界新生命已经成为当下的现实,和平共栖是我们要谋求的目标。
天津美术学院实验艺术
新媒体中心
审核:陈宁
校对:杨绚然
编辑:龙艺丹
文案:姜苏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