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琳
中共党员
国家健将级运动员
连续五年入选CUBA篮球联赛最佳阵容
获得第七届CUBS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现任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
“别急,球拿住了,等一下再出球!”
“防守!防守!”
“注意时机啊,对对对!非常好!”
10月10日上午十点,在邱德拔体育馆地下二层的篮球训练场,花琳正在专注地带着北大女篮的队员们训练。偌大的篮球场上,只听得见花琳的教导声,篮球砸在地上的“咚咚”声,和球员们的鞋底摩擦地面发出的声音。
花琳身穿一件白色的运动上衣,黑色运动裤,带着灰色的鸭舌帽,半弯着腰,全神贯注地盯着学生们的训练动作,边盯着边大声喊着,她的身体仿佛也在跟着队员们一起使劲儿。
训练场氛围很热烈,如果谁打得好,有漂亮的进球,其他的队员们会一起鼓掌,时不时传来几声:“好球!好球!”花琳也会加入到大家的鼓掌和叫好声中。
她素面朝天,眼神却很明亮,她有两个深深的酒窝,笑起来有点像“大表姐”刘雯。
沉甸甸的担子落到她肩上
今年八月份,花琳接手北大女篮主教练一职。此前她一直担任女篮助理教练,协助和配合主教练完成训练计划和比赛安排,“很多事情不需要你去做决定”。主教练的身份让花琳感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担子,几乎把所有的课余时间都用于对球队规划的思考上面。
“我晚上睡得比较晚,主要看一些欧洲、美国的训练视频,他们有些对个人的训练还是非常丰富和细致的。”美式篮球更加强调身体对抗和个人英雄主义,而欧式篮球更加强调团队配合和技术的细腻程度。花琳认为,吸收多元风格的篮球文化,学习借鉴别人好的地方,可以为我所用。
她的教练思维从高中就显露萌芽,有的人看比赛可能更多的是看华丽的进攻、精彩的进球,而她更关注一个球队的战术体系和打球风格。因此,身为队长的她扮演起助教的角色,常常被教练安排带着中锋做动作练习。
花琳在担任助教期间,为了支持学校的西部援疆政策,代表新疆队打了三年WCBA(中国女子篮球甲级联赛)。这段职业运动员的经历为她深入探究运动员与教练员之间的角色转换提供了经验印证。
“我在学校从当运动员到担任教练员,后来去职业队,我是运动员兼教练员,在这两个角色之间反复转换,可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反复地去印证。” 花琳强调其间的差别与联系,深有体会。
对于一个优秀教练员的形成,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循环。在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两个身份在同一时空的交叉切换,让花琳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二者不同的视角,也更加明白要如何去设身处地为球员去考虑。
刚刚接手北大女篮时,球队的伤病情况不太好。“其中有个队员的膝盖肿得非常严重,已经不适合大运动量的训练,我先把她的运动量减下来,让她做一些原地的训练,但是也没有完全歇掉,现在水肿已经基本消除。”
“尽量不要带着伤病去打球”,是花琳的带队理念。“因为如果带着伤打,他还会有更多的伤病,我是为了更长远的考虑,也是为了她整个生命周期考虑。”
“这是我接手队伍两个多月来比较有成就感的事情,现在我们队伍的伤病情况已经有特别大的好转。”
姚明说:“篮球是一个高智商的运动。”花琳很赞同这个观点,“篮球运动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对抗,还考验对比赛形势的阅读和判断;并且,更加重要的,是团队合作。”
她希望大家怀着同一个目标,一起努力去做一件事情时,团队里有人牺牲、有人奉献、有人顶住压力完成最后一投。当一个状态极好的队员把个人能力发挥出来的同时,还要带动队友,让整个团队都活起来。
作为教练,花琳希望带给学生们一种正能量,“虽然结果很重要,但这个过程是球员最应该享受的。”她希望队员们真正地享受篮球这项运动。
14年的校园篮球经历,并连续5年入选CUBA(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最佳阵容;7年的助教经历,其中包括5年的职业运动员经历。她说:“现在,我的整个生活基本都是和篮球息息相关。”
花琳作为北大女篮主教练,当之无愧。
“篮球其实是我最后接触的项目”
花琳,1986年出生于河北省石家庄市。
从小,她就很喜欢体育运动,只要小区里能提供器材或者场地,比如乒乓球、足球等等,她都会和小朋友们一块玩儿。
与体育结缘,是一次幼儿园门口的偶然碰面。
那时候,她还在上幼儿园,有一位田径教练去幼儿园接侄子放学,注意到个子高高的花琳,一眼就看中了,跟她父母说:“这个孩子不错,去跟我练练吧。”
花琳的父母答应得很痛快,花琳开玩笑说:“至少不用天天下班接孩子了,他们肯定高兴啊!”
于是,花琳就这么开始每天去训练场,练习田径的基本功。
现在回想起来,她觉得小时候练田径其实是很正确的决定,“一开始你需要从基础的开始,不要过早地专业化。”
后来,上了小学,学校的体育老师在组织排球队训练,看到在篮球场上踢球的花琳,为什么是在篮球场上踢足球呢?花琳笑着解释:“那个小学就在我们家边上,中间有两个篮球场,我们在中间摆上门,就开始踢足球。”
那位体育老师对花琳说:“你这小孩身高挺高啊!你加入我们排球队吧。”
花琳却一本正经地拒绝了:“啊?我是踢足球的。”
教练说:“哎呀,没事,你下课就跟着我们一块练练。”
这一练,就练了快三年。
在美留学期间观摩校际篮球活动
童年的记忆如同电影,在她脑海里一幕幕地回放着。
直到五年级,花琳12岁,她跟着大姨夫到公园里练太极,看到旁边有人打篮球。因为大姨夫平日爱好打篮球,就问花琳:
“你会打吗?”
“不会。”
“来来,你来拍拍球!”
小小的花琳就靠着自己的感觉拍,姨夫说:“你这拍得不错呀!”
大姨夫慧眼识才,回去就跟花琳的妈妈建议:“让小孩打篮球吧!”
花琳的妈妈一开始的反应并不积极,毕竟花琳已经打了三年排球,“这不练排球呢嘛,又打什么篮球……”
练了一年篮球后,花琳面临选择学校的问题。当时,无论是选择排球还是篮球,在河北省都有对应的非常不错的中学。
尽管练习排球的时间更长,但是花琳没有太多犹豫,她对父母说:“我想打篮球。”
父母尊重她的选择。1998年,她以体育特长生的身份进了当时篮球很强的中学——石家庄二中。
从此,篮球成为了她生命中的主旋律。
在高中打出了名堂之后,花琳就被清华附中选中参加世界中学生比赛。2002年,她被征招入队,从此成为清华附中的一名队员。
说起在清华附中的时光,花琳笑得很开心。那时候她和队友有很好的配合,平日里的训练也不会感到枯燥,很多东西教练一点拨,她就学会了。篮球对花琳而言,既是专业又是乐趣。同时,她们队的成绩非常好,她说:“当时我们中学几乎可以赢北京市所有的大学。”
只是,篮球赛场上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
回归篮球,回归自己
花琳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是2009年CUBA总决赛。“学校那时候刚组织完08年奥运会,09年我们使用的是邱德拔体育馆”。
北大的邱德拔体育馆是学校最高规格的体育馆,奥运会的标准,中国的乒乓健儿们就是在这里包揽了奥运会的全部金牌。
这一年,北大女篮第一次闯进CUBA总决赛,又是在主场,学校拉着喜气洋洋的横幅,她们离第一次夺冠只有一步之遥。
大多数人看不到运动员平日里的艰苦训练,这是她们证明自己的时候。她们志在必得。
“几乎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们都过来了。”花琳的一位队友说。
“但我们输了。”花琳的声音压得很低,尤其是“输了”这两个字,她说得很轻很轻,大概是因为这件事在她心里很重很重。
“这个回忆就比较痛苦了。”
当时的赛制是打两场,第一场赢的一方可以获得下一场的主场权利,“我们第一场比赛是在第三方场地——秦皇岛赢了他们七分,可回到北大的主场后,我们输了。”
“我们打得一塌糊涂。”花琳的神情有些落寞,“那个时候完全不是自己了。”
当晚,花琳和师姐赵唐薇在同一间寝室。十一点熄灯了,彼此无话,都以为对方睡着了。一直到凌晨两点多,赵唐薇听见花琳叹了口气,这才发现,原来两个人都辗转难眠。
输掉比赛的那天晚上,花琳和师姐赵唐薇听见“对手”庆功归来,在走廊里大声喊着:“我们是冠军!”
谈到这,花琳顿了顿,只说了四个字:“此生难忘!”
这场比赛对花琳来说很重要,不仅仅是北大女篮第一次进入CUBA总决赛,而且,如果表现得好,花琳会被推荐去国家集训队。
然而,因为这场比赛的失利,花琳错过了这样的机会。
2014—2015赛季WCBA半决赛
正如诗人席慕蓉说:“这世间有多少无法落幕的盼望,有多少关注、有多少心思在落幕之后也不会休止。”
这是花琳到目前为止最大的遗憾。
这场比赛后,花琳开始怀疑自己:“我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打球了。”
人生如戏,上一幕的低谷,往往伴随着下一幕的高潮。没有残缺的遗憾,又何来圆满的喜悦。
时隔一周,花琳代表中国大学生征战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那时,深刻的自我怀疑让她还来不及调整自己的心情,有些抗拒上场,但是该上场还是得上场。1米88的花琳常常会面对着比她高十公分的欧洲球员,可是她并没有因此感到吃力,而是巧妙地打出自己的节奏,让对方非常难防。
“我那时候并没有想过特意要去做些什么,但好像打着打着就找到感觉了。”那一年,花琳是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得分王”,场均30+,篮板数也很可观,场均准两双的数据。
很多人都说花琳像斯科拉,当然不是长得像,而是打球方式。斯科拉,这个39岁的阿根廷人一直以来都以篮下脚步灵活著称。在今年的男篮世界杯上,他面对约基奇领衔的塞尔维亚内线,拿下了全队最高的20分。论体力,他拼不过年轻的小伙子,但是论球商,他绝对是顶级的。
虽然在CUBA的赛场上没能完成心愿,但是她依旧可以在职业赛场上绽放光彩。
“这个表现让我特别惊讶,短短两周的时间,我就重新找回了自己,也找回了我要继续坚持下去原因。我不再为了别人,可能更多的是回归自己。”
在此前的受访中,花琳经常告诉记者,她最喜欢的是踢足球,“这次之后,我好像才知道我心里真正爱的,是篮球。”
球场上的“狮子”,生活中的“大喵”
花琳,狮子座女生,她手机壳上面的图案是一只萌萌的卡通狮子,微信相册封面写着大大的三个字:狮子座。
都说狮子座天生自带领导力,但是花琳的领导方式不是强势的、压制性的领导,而是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得影响别人。
她并不霸道,却很有原则。“我对学生也不会命令她们必须要怎样做,学生如果有想法,可以与我沟通。”如果她觉得学生的反馈是有道理的,她会接受合理的建议和诉求;但是一旦定好了规矩,就不能轻易改变了,这是她的原则。
有人说,当狮子座的人不“霸气”的时候,就像一只又活泼又温顺的大猫咪。
对于一些媒体曾经报道的“她很贤惠,喜欢做饭”,花琳笑说:“肯定不是我说的,我不敢说我做饭好吃。”
因为高中是在北京上的,周末会跟朋友们去家里聚餐,每人都要做一道菜。花琳的妈妈平时喜欢研究些新颖的菜品,她觉得很特别,而且也很简单。每逢朋友们聚餐,她十分乐意进厨房,“就想在朋友面前露一手儿”。
她说话略带一点东北味,花琳笑着解释说,因为身边的队友和朋友很多是东北人,“你不觉得当你想强调什么的时候,东北话很有气势吗?”花琳一句充满强烈肯定意味的反问,把我也说笑了。东北话的确有很强的感染力。
花琳饶有兴趣地说起一则趣闻轶事。原来她所在的队伍有一个内援,是台湾女孩,台湾女孩经常说:“没有了啦~”花琳和队友们刚开始听到这软绵绵的台湾腔时不太习惯。“后来我们把她带着说东北话了,每次她一说东北话,我们就跟她说台湾话逗她。”
“其实她说的还是很台湾味的东北话,还是很温柔的。”说到这里,花琳又笑了。
结缘北大
2005年,升本科时,清华和北大都选中了花琳,她选择了北大,原因听起来很简单:“我一个师姐来了北大,我喜欢跟我师姐在一块儿。”那个师姐,就是赵唐薇。
当然,这只是句玩笑话。
清华有体育班,而北大的体育生散落在各个院系,花琳更喜欢这样的体制,也恰恰是这样的体制对她影响很大。
她坦白地讲,“高中平时训练太累了,课堂上的很多东西容易被忽略掉。因此知识积累比较薄弱。”
北大的整个氛围和环境让她逐渐学会思考,她说,“北大教会我如何去学习。
留美学习期间与同学一起观摩优秀赛事
本科之所以选择新闻与传播学院,最初是因为对视频剪辑和摄影感兴趣。但相对于对拍摄、剪辑技巧这些专业知识与技巧的掌握,花琳更重视的是眼界的开阔和思考能力的提升,“我在北大学到最多的就是对事物的判断和看待方式,学会独立思考和处理解决问题。”
北大的本科学习经历对于她当教练也有很深的启发,她认为,“如果一个教练员只有专业技能,其实并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好教练。教练员需要在遇到很多事情的时候,知道如何去判断和理解,再用一个好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一个好的教练不仅要有好的专业技能,不仅仅要有好的判断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以及管理能力,并知道如何去整合各方资源,有效地帮助球队。
花琳在读本科期间除了获得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学士学位以外,还获得艺术学院文化产业专业的双学位。“其实体育和艺术是相通的。” 她缓缓地说。
正如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艺术起源于游戏的理论,艺术与游戏之所以相通是因为“无功利性”;体育与艺术都有某种程度的“无功利性”,却又能触及人的灵魂深处。
花琳对于艺术的兴趣,源于北大艺术学院美学家、博士生导师叶朗教授的一次课。叶朗认为,“美”乃是人的心灵与世界的沟通,是万象在人的自由自在的感觉里表现自己,是情景交融而创造的一个独特宇宙,一个显示人生的意味、情趣和价值的虚灵的世界,是心灵与世界完全合一的“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
这些论述,给了花琳很深的启示。
“我觉得有时候学东西,你可能不知道你得到了什么,但是它会留在你身体里,或者你的意识里。”这一番话既有确定的哲理思考,也带有不确定的诗意,让人在哲理与诗意之间去品味与回味。说这话的花琳正在做一种“诗意的思考”,也仿佛进入一个“诗意的人生状态”。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所言:“文学和科学相比,的确没什么用处,但文学最大的用处,也许就是它没有用处。”我想,花琳对于艺术与人生的审美思考,正在于深刻体悟到这无用之大用的价值与意义。
说起感情这件事,花琳说:“可遇不可求,不想将就。”
虽然身边的亲友也会担心她可能被耽误,但她有自己的见地,认为“现在都是新时代的女性”,应该具有新的情感与婚姻观念,不一定到了某一个年龄段就非要谈婚论嫁。
都说爱笑的人通常有好运气。祝福爱笑的、被学生们私下称作“花姐”的花琳早日遇见另一半,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祝福“花姐”的生命像美丽的花儿一般盛放。
身为主教练,花琳真正为学生的人生去着想。她最在意的是学生可以拥有完整的大学生活,除了训练,她希望学生们可以较好地完成学业,去开阔自己的视野。因为她自己就是这样做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花琳对于篮球的挚爱蕴含在她不断的学习之中。2018年,花琳被选派前往美国犹他大学学习进修,完成学业并获得证书。
花琳倡导的体育精神体现在她作为主教练一向的愿望里,“我的愿望是能让团队始终拥有那种团结向上的劲头。”花琳的偶像是郎平,她说,郎平既是技术大师,又是人文大师。郎平在排球教学中的哲学理念,科学用人,以及与学生相处中体现的人文关怀,都是她想要学习的地方。
“明知道赢不了,也要拼到最后。”这是郎平说过的话,也是花琳所坚持的。
“什么是女排精神?我觉得就是凝聚力。女排不光凝聚全国人民,还有她们整个队伍的那种凝聚力。” 说到这,她的脸上放出光芒,整个声调富于激情与诗意。
她脱口而出一句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我与小我,融为一体”。我开玩笑说,“挺押韵的”。她不好意思地笑了。
完成在美学业并获得证书
谈起篮球带来的快乐,她想了想,“最大的快乐,就是篮球本身带给我的快乐。”
诗意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描摹的感性体验,很多人把内在的激情与诗意让位于体育竞技场或者人生竞技场的显性展示,而这二者的结合正是花琳主教练从未放弃的诗意人生。
21年的篮球生涯,有过痛苦,有过快乐;有过挣扎,有过蜕变。但是无论怎样,她对篮球的热爱一直未曾改变。她说:“享受这个过程。”
“她简单,但是爱思考”
“她纯粹,但是有主见”
“她自信,但是很谦逊”
花琳部分代表成绩
2006年—2011年连续五年入选CUBA篮球联赛最佳阵容
获得第七届CUBS最有价值球员称号
2018年 获得CUBA东北赛区优秀教练员称号
2017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运动会
2014—2015赛季作为主力帮助新疆队进入WCBA总决赛
2011年 新闻传播学院优秀党员称号
2012年 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2012年 代表北京大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2009年 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2007年 代表北京大学参加全国大学生运动会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策划 | 张冰
撰稿 排版 | 仇梦晓
北大体育人物系列
北大体育人物系列 | 冯凯杰:闪闪发光的武术“明星”教师
北大体育人物系列 | 车磊:随和谦逊的“健美操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