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9步自测帕金森病,谨记「一减二增二平衡」法则~

9步自测帕金森病,谨记「一减二增二平衡」法则~

阅读量:3884158 2019-10-28


2019年10月27日 | 阅读全文约6分钟
本期专家

解读帕金森
帕金森病简称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晚期致残率高,并发症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成为我国居民寿命的第三大杀手,仅次于心脑血管病和肿瘤。

帕金森的病因
纵观就医病患的生活习惯,帕金森病的形成离不开长期接触农药、熬夜、精细米面、红肉高盐饮食。

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受遗传和非遗传因素共同影响,仅有10%的病患有家族遗传史。
其次环境因素是导致帕金森病的重要因素,工业或农业毒素都可导致多巴胺的减少。
神经系统与帕金森病
神经系统老化是重要发病因素,大脑结构中黑质出现病变,导致多巴胺和乙酰胆碱两种神经递质处于失衡状态。
多巴胺分泌一旦减少,便出现运动减少、肌体强直、手脚发抖的症状。

九步自测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包括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尽早了解发现异常,才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运动症状
运动症状分为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
震颤
70%患者以震颤为首发症状,震颤又分静止性震颤和姿势性震颤。
静止性震颤在始于一侧肢体远端,静止时出现或明显,表现为每秒4—6次的“搓丸样”震颤(也叫点钞票)。

部分患者或同时出现姿势性震颤,静止时点钞票,动作时依旧抖。

肌强直
肌强直(也称肌张力增高)是指患者的肢体、颈部或躯干时可觉察到有明显的阻力。
其中包括“铅管样强直”和“齿轮样强直”两种症状,“齿轮样强直”的肌张力时高时低,震颤高静止低;
*齿轮样强直*
“铅管样强直”的肌张力一次性增高,不介于静止性震颤。
*铅管样强直*
行动迟缓
多巴胺的减少和肌张力增高,会导致运动减少的症状,其中包括面部表情的减少(俗称面具脸)、写字变慢变小、洗漱穿衣的精细动作变笨拙、行动速度变慢等等。

姿势步态障碍
慌张的前倾步态(小碎步、快、易摔)以及肢体连带动作不协调。
从以前的大步流星突然变成间距小、脚拖地的小碎步,并伴随前倾趋势往前冲,不易止步,稍不平整路段易摔跤。

非运动症状
帕金森的非运动症状比运动症状更早出现,便秘、失眠、不宁腿、精神状态差、抑郁、嗅觉障碍、
睡眠障碍
出现失眠多梦或是噩梦、大叫,甚至有不宁腿症状,入睡后身体便无法保持正常的休眠静止状态,而是随梦境手舞足蹈、踢人、剧烈颤抖。

精神状态差、抑郁
帕金森患者多半处于焦虑、情感冷漠、抑郁痴呆的状态,其中焦虑抑郁早于运动症状出现。
自主神经出现状况
便秘是最明显的特征,因肠道的蠕动功能下降,导致出现大便困难。
此外还有心慌、出汗障碍、脂肪分泌增多、直立性低血压症状(即站立状态时头晕,甚至晕倒昏厥)出现。

嗅觉障碍
嗅觉障碍是帕金森病患者运动症状出现的潜在临床前指标,高达90%的帕金森病患者出现嗅觉障碍。
认知功能受损
帕金森病患者到了后期会有一定的痴呆症状,精神状态差甚至出现幻觉,听觉。
若及早帕金森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对病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因此陆教授呼吁我们要自我检查、及早发现

帕金森饮食护理
高盐、红肉、高热卡饮食、长期接触农药是帕金森病的危险因素。
因此预防帕金森病要从饮食和生活习惯方面着手:一减二增二平衡!
减少盐量
低盐饮食不仅对预防帕金森病有很大帮助,同时对预防慢性疾病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增加果蔬、运动量
增加果蔬可均衡饮食,以免出现营养过剩情况。
增加运动量可开朗心情、释放压力,还能降低患病风险,男性尤为明显。

每周增加10个代谢当量的中度体力活动,男性帕金森病的风险减少10%,每周增加10个代谢当量的剧烈体力活动,男性帕金森病的风险减少17%。
平衡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
少食含饱和脂肪酸的红肉,并且食用红肉要搭配蔬菜;
平衡以牛奶、猪肉、牛肉、羊肉、猪油为主的饱和脂肪酸和鱼肉、鸡蛋、坚果、橄榄油、花生油为主的不饱和脂肪酸。

平衡精米和粗粮
每一天至少一顿两顿粗粮。
避免每顿吃得太多,吃得太饱,摄入太高热量,同时保证充足睡眠时间,有外伤和手术史的要做好保护工作,以及减少与农药接触。

帕病不可怕,也非洪水猛兽,如果身边有帕金森患者,请多多理解包容,并与他们一起战胜病魔。
健康厨房
天麻炖鱼头
天麻炖鱼头
健脑安神

天麻炖鱼头是一道可预防帕金森的汤膳,特别适宜头晕、震颤、头痛人群以及帕金森患者。
选用有效缓解头晕头眩、可安眠、健脑、降血压的天麻;搭配安神明目的枸杞,健脑安神的鱼头,食材简单易买,功效感人。

将天麻枸杞洗净,捞出铺在炖盅底部,鱼头冲干净放入,再倒1千毫升清水炖煮三小时即可饮用。

周末期间不妨给家人来一碗鲜美的天麻鱼头汤吧~
本期健康掌门人

THE
END
转载请联系我们授权
部分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如有侵权,请告诉我们

热门健康资讯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