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杨林柯:与教育拔河

杨林柯:与教育拔河

阅读量:3885313 2019-10-28


点击上面↑↑↑蓝色字免费订阅

编辑按:收到杨林柯老师的新书《与教育拔河》。从《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到《与教育拔河》,杨老师于我而言,也是从兄弟到知己。兄弟反目比比皆是,而知己却是志同道合,与教育拔河,注定失败也要竭尽全力,共勉!
                                                 
                                田国宝
                            2019年10月28日
本书精选了我近几年来发表的教育随笔,也有一些是未曾发表过的。分成五辑,有多篇文章在社会上引起过较大的反响。
 
其实,在我的《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出版之后,我就接到多家出版社的约稿邀请,但出于对读者和自己负责的考虑,没有急于推出下一本书,因为在信息洪流里也不差一本教育类书。我只是把自己的日常工作做好,在微观层面进行教育的坚守,有抵抗,也有妥协。虽然知道在鸡蛋和城墙之间,鸡蛋注定失败,我依然选择站在鸡蛋一边。不过,对抗不是我的目的,在我看来,教育是用来享受的,而不是用来展示的。对抗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教育快乐的过程。
 
于是就有了这一本《与教育拔河》。
 
之所以起这样一个书名,也是受齐宏伟教授《与上帝拔河》书名的启示,加之原来读过中国学者林格先生的《教育是没有用的》和美国学者科顿姆写的《教育为何是无用的》两本书,对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有些愚蠢和不幸恰恰是教育导致的。
 
书的题目中所指的“教育”不是所有的教育,而是特指中国大陆在功利主义思想引导下的“应试教育”。当然,这个标题容易引起质疑:是不是有些不自量力?大国的大教育培养了这么多的劳动者和接班人,你有什么能力和资格与其“拔河”?举全国全民之力也奈何不了它,你一个普通教师又能如何?
 
是的,我多次遭遇过同行和亲朋好友类似的质疑:都这一把年纪了,过好自己的日子,养好自己的身体,多过几年清闲日子。世道苍黄,何必太用力,看那么多同龄人都消失了,你在这个世界上还能混多长时间呢?
 
我也曾这样质疑过自己。但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看到那么多无辜的孩子依然被迫接受这样的教育,那么多家庭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争斗不休,甚至分崩离析,尤其是一个接一个的校园悲剧频繁发生,我的内心就不能平静,就有忍不住的关怀。在一个大多数人只关心自己的社会里,这也许是一个还可以算做知识分子的精神疾病吧,但我认为,知识分子得这种公共关怀疾病的越多,这个社会就越健康,越有希望。
 
中国社会是一个启蒙远没有完成的社会,开放也仅仅只有几十年,新的观念依然没有普及,许多从身份标签上可以叫做“知识分子”的人其实还不是新的知识分子,依然是“传统知识分子”,或者如葛兰西所说的“知识官僚”或“有机知识分子”,尽管有些人的职称地位不低,因其接受的知识信息的陈旧或价值观念的陈腐,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旧知识分子。
 
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的知识和观念不能更新,这个社会就是旧的。改朝换代的“新”不能代替这个社会结构内部的“旧”,就像水面上波浪的动荡,水下依然如故。
 
记得钱理群先生说过:“在中国要启蒙,首先要启知识分子之蒙。”对此话我深以为然。教师是知识分子中一个很大的群体,这个群体的生活观念和行为意识直接关乎这个社会的进步。
 
对于中国教育而言,我认为,硬件和技术都不是主要问题,根本上是人的观念。不是社会决定了观念,而是观念决定了社会;有什么样的观念,就会造成什么样的社会。判断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看一个社会的核心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的危机不仅仅是这个乡土社会的危机,也是教育的根本危机。
 
2015年5月,我的第一本教育随笔集《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辗转数年,艰难出版,随之受到业界和市场的欢迎,半年内加印数次,并入选《新京报》当年的儿童教育类“十大好书”、“大夏书系”当年的十大热销新书,同时进入《中国教育报》推荐的暑期教师培训书目。
 
推动教育变成了推动自己,自己成了教育的起点和终点。因为“教育”是那么无力,这是对现实教育“绝望”的产物。在这里,“绝望”不是一种修辞,而是一种内心的真实,但绝望不是放弃自己。
 
直觉告诉我,绝望才可以做事,因为不抱任何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做多少算多少,不求别人看见,只求自己心安。至于功名利禄一类的事情,那不过是生命的堆积物,最后都归于虚无,没有多少意义。一个人活着,就得有活着的依据,就得在一个巨大的时空中寻找自己存在的位置,不然,永远是一个精神流浪汉。
 
 对当下的教育,你不能完全指望它全面的自上而下的大动干戈,因为制度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得到整个社会的觉醒和认同,需要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教师、每个学校的努力,而最重要的、也最艰难的是观念的变革。没有观念的变革,就没有社会的进步,就没有人格的新生。
 
帕斯卡说,人是观念的奴隶。观念比钢铁还要坚硬,它是一个人文化信仰的核心,其转变非常艰难。除非遭遇生命的巨大挫折、刻骨铭心的苦难或死亡,生命才会有一次洗心革面的机会,旧的自我才会死亡,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这么幸运。
 
世界靠观念统治,人和世界的互动其实也是人和观念的博弈。在某种程度上,人可以用个体的观念对抗另一种强大的世俗观念,并逐步放大个体的自由空间,虽然你最终可能失败,但也别指望它胜过你。人和世界之间,交换轻蔑也是一种交换,因为一个人不一定要为这个看得见的世界去活,世界很大,科学发现,有无数个平行宇宙存在。洞穴是一个世界,海洋也是一个世界,就看你怎么想。
 
当一个人对外界无能为力的时候,他有三种选择:一是看清形势,顺应社会,放弃原则;二是混吃等死,希望别人去改变,自己看热闹或搭便车;三是从自身做起,克服恐惧,逐渐放大自我的光明,谋求某种改变的可能。
 
我认同的是第三种选择。因为一个人的被同化,意味着一个生命的消失,说明他的“自我”并不强大。“只管利害不问是非”的灾民理性只会给社会带来更多问题,愤世嫉俗也于事无补,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自己,成为世上的光,哪怕是萤火虫,也可以携浅浅的萤火,照亮自身,给暗夜一点温暖。
 
其实,从大时空来看,宇宙的质心本就是黑暗的,人类用肉眼能看到的世界是微不足道的,太阳能照到的空间也是有限的,但正因为无数星光,让我们看到另一种光明的存在,一颗星,点燃另一颗星,璀璨的星光构成美丽的夜空。
 
中国教育,正是因为有无数依然默默坚守的人,才给我们一些安慰、一些希望。
   感谢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帮助我的亲朋好友和各位同道,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艰辛努力的陈卓、李伟楠两位编辑,感谢著名学者傅国涌、叶开、田刚、狄马、蔡朝阳、方心田、苏祖祥等师友对该书提出的宝贵意见和不吝赞词的推荐语,感谢“沐春读书会”的赵清风、孔令元老师和所有会员的关心支持和鼓励!
 
所有的思想可能都是偏见,欢迎有价值的批评!
 2019年7月28日于西安
本文为杨林柯《与教育拔河》后记,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当当网购买!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