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打造成模式化的驯服工具,这样会使一个民族的人种退化、个性萎缩,最终导致文明的自我坍塌。如果承认个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这一无奈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每一个鲜活生命的独特历程、丰富情感和追求自由的权利。
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永远保持自由舒展的心灵,怀抱开放而没有答案的价值追问,拥有永远对于既有知识体系颠覆的狂想和前倾姿态。通过这种自由价值的代代浸淫,认知的范式就会快速转换,知识在不断突破中增量,文明成为对生命与自由的洞悉、关怀并随时回应每一个体的具体要求。
《与教育拔河》是古城西安的语文教师杨林柯继《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入选《新京报》2015年教育类“十大好书”)之后推出的第二部教育随笔集。全书围绕“人的教育”展开,包括“成人与成才”“读书与教书”“批判与反思”“救赎与守望”“向内与向外”五个部分。
作者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教师”(钱理群语),30多年在教育一线的摸爬滚打,使他对教育现状感受痛切,对教育问题认识深刻。作者力图引领人们超越应试教育的短视,在多元化的实践中寻找教育的理想,感受思想的乐趣,获得精神的慰藉,让教育“安身”更“安心”。书中既有教育之道的叩问,也有课堂之术的透析;既有批判,更有建设。
本书对于基层教育工作者和中小学家长守护教育常识、理解教育本质、增进教育信心,有着不可多得的启蒙价值。从《推动自己,就是推动教育》到新作《与教育拔河》,杨林柯老师一直真诚地行走在教育路上,在课堂里播撒他的卓识,在书写中记录他对教育的思考反思。
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往往也是个孤独者,尤其在衡水化的中学教育场域中,显得格外的独特。在热闹非凡、名师蜂出的教育热闹场地里,他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一次冷静的思索,一个清醒者的忧虑,一次自我的救赎。读一本好书就是一次美好的相遇,更是一次自我的审视。当当网有售。
无知是人类的一个基本事实,由于对世界的好奇和对自身的怀疑,才把我们的目光从洞口引向广阔的追问。在这个不断的怀疑和追问中,知识得以产生,又在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范式转换中扩大它的增量。
但是因为世界是无限的,个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一个人所获得的知识越多,越是对未知的领域产生敬畏。世界又是既定的,只有永远对世界保持怀疑和追问的人,才能获得世界丰厚的精神馈赠,而那些过早使自己大脑硬盘坏死的人,只能坚信世界只有洞口般大小。
用一种观念对抗另一种观念,虽然你胜不过,但守住底线就是一切。在教育实践中,葆有自己的那一份光亮,哪怕是浅浅的萤火,也能在照亮自己的同时温暖一方夜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