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中国古代军队,难能可贵的贵族精神

中国古代军队,难能可贵的贵族精神

阅读量:3885950 2019-10-28


点击上方 华人传统文化 免费订阅
请大家把我设为“星标”,避免失联!

推荐阅读:(点击标题)
1、放下,放下,再放下
2、我一直在假装修行....
3、末法时代,佛与魔的对话
4、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也不在庙里
5、一定要给孩子看正统文化传统故事
【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洛阳朱村东汉墓壁画 御车图(局部)。
春秋时期的战争,很艺术化。有学者评价,春秋时期打仗,不像打仗,更像是体育竞赛。即使打仗,也体现著礼义,表现著贵族的精神。
周朝军队礼义
周朝时,将礼分为五类: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其中的军礼,就是为战争制定的礼义,其中包括双方征战时,必须遵守的原则。
即使两国交战,也要遵守既定的礼仪。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每军人数不等,有的几千人,有的上万人。通常较大的诸侯国,都有六军,分为左、中、右三军。
如果不宣而战,称为“袭”,被当时的诸侯国引以为耻。因此按照正规的军礼,必须事先“请战”,双方约定好时间。

商后期的铃首曲背弯刀,青铜兵器。
两国交战,三军依次决战,己方左军对敌方右军;己方右军对敌方左军,最后中军对中军。战场上鸣鼓时,敌我双方军队开始进击,前后较量三次,以三局两胜,分出输赢即可,所以杀伤力并不大。这种较量模式很像下棋,也像武术竞技。每次双方进击较量时,其它各军就在一旁观看。
动之以仁义 行之以礼让
当时参战的都是贵族,最低阶层是“士”,是有身份的,普通百姓没有权利参加战争。打仗是一门艺术,有一整套的礼义,只有贵族才能学习。当时打仗,交战双方要互相有礼、有节制,不可肆意杀戮。
在战场上,双方军士保持着“动之以仁义,行之以礼让”的原则,不能使敌军的士兵两次受伤,不能在对方还没有准备好阵势时,就出兵攻击。

如果俘虏了敌国的诸侯君主,同样还要对其行礼,向受俘的诸侯稽首、奉觞和进献玉璧,以示敬重。图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西周的玉璧,为陈设用礼器。
如果俘虏了敌国的诸侯(君主),同样还要对其行礼,以臣子的礼节,向受俘的诸侯稽首、奉觞和进献玉璧,以示敬重。
《司马法?仁本》说:“古者逐奔不过百步。”古代追击逃跑的士兵,不超过一百步,是为军礼。
因为这些军礼,所以古时的战场上,发生过不少现代人会觉得很有趣的事情。
“两棠之役”交战中,楚国追兵竟然协助晋国逃兵逃跑。图为东汉马战车壁画。
楚国追兵 协助晋国逃兵逃跑
《左传?宣公十二年》记载,晋楚两国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方)开战,史称“邲之战”,又称“两棠之役”。当时晋军被楚军打败,晋军溃不成军,匆忙撤退。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简称上博楚简或上博简,内书有《两棠之役》的相关记载。
在逃跑过程中,一辆晋军的战车陷进泥坑里,驭手打马,车也不能前进。
在后追击的楚军,教晋军抽出车前的横木。晋军照做,但车刚走了几步,又不动了;楚军又教他们,要先拔掉大旗,扔掉车辕上的横木。晋军照着楚军说的做,终于逃了出去。
楚军还照样在后面追,但是追到差不多一百步,也就停止了;因为超过一百步再继续追,就属于“非礼”了。晋军的士兵在战车上,还回头对后面的楚军调侃道:“我们(晋国)打的败仗不多,没有你们大国(楚国)的逃跑经验多。”
谁能想到,这滑稽风趣的一幕,竟然发生在战场上,还发生在逃跑者和追击者之间。以现代人的观念来看,真的令人难以置信。
“两棠之役”交战中,楚国追兵竟然协助晋国逃兵逃跑。图为春秋时代马战车结构。
以生命遵守礼义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记载,华向之乱时,武士华豹与公子城(宋平公之子)在赭丘作战。华豹和公子城两车对垒,华豹抢先发箭,一箭射向公子城。不过,飞箭穿过公子成和驭手之间,射飞了,这一箭没射中。
公子城急忙举弓搭箭,没想到华豹动作敏捷,再次对准公子城准备开射。这时,公子城连忙大喊:“该我射箭了,你再多射一箭,岂不是很卑鄙无耻吗?”
按照当时的规则,双方对垒,射箭要轮流来射,一人一下,才算公平。华豹守礼,一听公子城大喊,当即就停下来了。这时,公子城射出一箭,正好射中华豹前胸,当场把其射死了。
牙骨角蚌皮器,镞身呈等腰三角形,剖面亦呈成等腰三角形,镞尖(即箭尖)尖锐。商周时代虽已进入铜器时代,铜兵器相当常见,但价格昂贵。
现代人会认为华豹真是太傻了。可是当时没有人嘲笑华豹,也没有人觉得他的做法太傻。他是贵族,他用生命遵守礼和义,守护身为贵族应有的道德风范。
感谢您的阅读,如果您喜欢可随意打赏,算是对我们的支持和鼓励吧,谢谢您!

传统文化的善心推荐
请点击下方文字查看详情

中国经典神话故事,世界经典童话故事,送给孩子的礼物

何首乌+黑芝麻,强强联手的洗发皂,洗出乌黑浓密好头发!

别再让孩子玩手机了,给孩子看看正统文化传统故事

长白山“仙草”,降火,护肝,排毒都靠它,大家都在喝!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