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网站首页    行业动态    生物医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化发展之路

生物医药: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化发展之路

阅读量:3643871 2019-10-21



 导语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形成了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湾产业集群,产业链构建基本完善、供应链趋于结构性平衡、价值链处于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时期。医疗器械企业要做强做大,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资源向跨国企业之路发展,应遵循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在国际合作中补足市场经验和做好风险防范工作。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医疗产业链体系相应完善,在符合环保要求基础上产能进一步得到了优化,在应对国内外挑战方面具备了可以完全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医疗公共产品。近期的“芬太尼”事件给我们提了个醒,在更好地处理市场多元化问题上还要做好预案准备。如何在不同领域、不同时期针对处于不同阶段的国际化,从不可预测性演变成从新的不确定性中寻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显得尤为重要。我国企业正处于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跨越的时期,面对新的挑战我们不得不进行深层次思考,以便应对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不断攀升、费用支出上涨问题,并解决如何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合适国家或地区扩大必要的技术或设备投入、在合规体系内解决“走出去”企业在所在国或地区的“本土化”、推动国际合作深化等相关问题。我国企业正处于以信息技术改善以往供应链弊端,重构产业链、价值链和新业态的阶段。使用者与供应者直接沟通,从生产端到用户端的流程短、价格低、价值最大化成为趋势,构筑了医疗器械全球化的新生态链。一、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国际化格局初步形成随着中国经济向更深层次发展,质量控制、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产品可及性和创意新品更加获得市场认可,由“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成为国际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机遇期。然而,发展的道路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问题,如中美贸易关系必然使得国内现有的医药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发生变化。而且,新的前沿医学理念对现有技术的不断延伸以及互联网领域新业态模式的不断涌现,也加速了我国医疗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的步伐。现代医学理念的更新成就了医疗器械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的加快,医疗器械成为最具发展潜力的领域之一。尽管受世界经济环境、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国内外市场价格竞争、各国监管法规趋严趋同等因素的影响,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的意愿仍在加强,步伐仍在加快,在贸易往来、国际合作、对外援助、政府采购的推动下,参与政府项目和各种国际性展会成为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重要平台。“质优、均一、稳定、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产品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出口国别或地区已达200多个,几乎覆盖全球所有国家或地区,出口地区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三足鼎立基本格局保持不变,在巩固传统市场基础上不断开辟新兴市场,产品及营销方式也呈现多元化发展,对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国家出口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南美洲、非洲已然成为更加广阔的新市场。然而,欧美日发达国家市场和地区相对规范,在其他地区或国家仍然存在“三非”现象的背景下,即“非规模需求、非透明管理、非成熟市场”,企业在国际合作中更应采取谨慎性贸易策略和系统性评估。回顾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对外贸易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医疗器械对外贸易达到457.96亿美元,同比增长8.9%,其中,进口额221.65亿美元,同比增长8.89%;出口额236.3亿美元,同比增长8.88%(见表1)。表1 2018年我国医疗器械产品对外贸易类别情况产品类别出口额(亿美元)同比(%)进口额(亿美元)同比(%)医疗器械类合计236.308.88221.658.89医用敷料26.087.484.3518.24医用耗材39.379.1435.3520.7诊疗设备100.777.18151.263.39保健康复60.1910.7921.6531.15口腔设材9.8918.509.0316.15注:根据中国海关数据整理,下同。美国、德国、日本、墨西哥、爱尔兰是我医疗器械进口主要来源地。其中,爱尔兰进口额增长率高达13.41%,达到8.49亿美元(见图1)。从2018年医疗器械进口产品的种类看,医用耗材涨幅明显;中高端诊疗设备类依旧是主要进口产品,如光学仪器、彩超、X射线断层检查仪、外科植入类产品等。图1 2018年医疗器械主要进口国别统计近年来,一批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并购走进国际市场,如:复星医药收购以色列Alma公司,华大基因收购美国Complete Genomics公司,华润医疗收购美国Aurora公司,深圳迈瑞收购美国ZONARE公司,三诺生物收购尼普洛和Trividia/PTS诊断,上海微创医疗收购美国Wright医疗集团的骨科关节产品业务,海外并购已成为企业加快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之一。此外,威高集团、成都新津事丰、振德医疗和国药国际还分别在肯尼亚、巴基斯坦、埃塞俄比亚、厄瓜多尔、波黑投资建厂或在市场上深度拓展商业模式等。二、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存在的问题
(一)技术水平落后和缺乏核心竞争力
尽管我国具备了一定的制造能力,但产品依然存在结构性差距,如技术、材料、装备和工艺水平等方面的差距,缺乏自主创新技术引领下的新概念,难以制造出符合医学技术趋势的高附加值新产品,部分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尚未完全攻克,有的细分领域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有的产业结构过于分散。同时,高端制造装备和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依赖进口,缺乏在先进医疗器械市场的话语权。期待新生代的企业家具有国际视野,一是要增强专利保护意识,二是要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均一性,三是要更加注重实效的学术推广,四是要寻求知识结构相似、具有同质性的合作伙伴,同时发现更多的潜在的异质性合作伙伴形成异质性创新。(二)国外市场的售后服务瓶颈医疗器械企业要真正实现国际化,除了产品符合国际标准、质量均一稳定、技术过硬外,还要具有完善的技术培训和售后服务体系。在这方面,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受发展时间较短、国际营销经验欠缺、品牌知名度不高、危机公关能力不强、企业综合实力有限等因素制约,且企业多以单打独斗形式在境外市场打拼,无法建立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庞大的售后维修维护网点,因而产品的信誉受到一定的影响。(三)自主品牌意识缺乏目前国内有1.6万多家制造型企业,是欧美日企业的总和。早期制造商以贴牌为主,品牌意识缺乏。在国际市场上,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品牌差距非常明显,中国制造的品牌影响力明显不足。品牌的成长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成为知名品牌需要一个漫长的、不断投入的历史过程,无法用急功近利的方式来跨越,中国企业的品牌国际化历程也注定不会一帆风顺,甚至需付出百倍努力和费用。(四)本土企业间的恶性竞争长期以来,众多国内企业在同一种或者同一类型的产品研发上重复消耗资金、在市场上以拼价格为主,恶性竞争使得产业内耗极大,我国本土品牌的国际化形象难以建立。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生代接棒老一辈创业家,要摒弃以价格为手段的同质化竞争,转向差异化的品牌竞争,在结构调整和市场结构多元化方面做好文章,立足全球价值链开展专业化的竞争。(五)人力资源方面面临的国际化瓶颈人力资源方面国际化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短缺,管理水平偏低;二是有行业经验的国际化营销人才量少;三是并购境外企业与母公司文化融合的问题及产品质量体系整合的问题;四是缺少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六)市场准入门槛国际市场对医疗器械产品质量和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各国的医疗器械法规和要求日益趋严和趋同。如,欧洲委员会于2013年发布医疗器械领域的审核和评估建议,对制造商及其供应商飞行检查,即在不预先告知企业的情况下对企业进行审核,以确认企业对法规的遵守和持续性合规。又如,伊朗、斯里兰卡、埃及、巴西等国要求在发达国家装机量在一定数量以上或得到美国FDA认证才可以启动注册程序;美国、韩国、日本、俄罗斯、欧盟等对医疗器械的监管更趋完善,加入了各自特定的准入法规要求,医疗器械需获得监管部门的许可方可进入本地市场,制造商必须提供产品测试报告等以证明产品安全、有效。其中一些国家要求医疗产品必须在当地实验室进行测试或只接受CB(Certification Bodies认证机构质量测试体系)测试报告。2014年以后,欧盟委员会对医疗器械的管控进一步加强,其中一点就是要求公告机构实施对持有CE证书的医疗器械制造商进行飞行检查。2016年,ISO 13485标准也进行了更新改版。不久,IVD指令98\79\EC都将顺应市场的要求,进行改版和调整。美国和欧盟近年还要求企业进行其他认证,如ISO8000、ISO14000、ISO26000等,对合格规范和成本拉升提出了新的挑战。(七)企业对社会责任重视不够近些年,国内企业纷纷“走出去”投资建厂或兼并重组境外企业,但由于我国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意愿不足,企业在境外对劳工福利和环境保护重视程度不够,在出现相应不当后,引发当地媒体和西方媒体的攻击。(八)经商重利倾向太浓引来不必要的麻烦改革开放后,部分企业在市场上穷尽各种手段与其他贸易对手同台竞争,由于产品竞争优势比较明显,一定阶段内还算成功,但由于没有给竞争对手留有足够市场空间,不同市场或区域提起反倾销的事件时有发生,给自身带来相应的麻烦和危险。(九)运用国际规则的本领尚不够强大按照现代化经济体系原则,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还不够强,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要不断推进建设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经济运行体系,遵守质量第一、共赢优先原则,促进市场化、规范化和全球化,用实力彰显能力,通过全球治理手段实现国家利益。(十)国际化竞争力薄弱研发、生产、国际注册认证和市场等方面的短板常使国内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力不从心。在研发方面,一是创新投入严重不足或后继乏力;二是个别产品扎堆投入,产生巨大浪费。在生产设施国际认证和产品国际申报方面,中国现已通过国外高端GMP认证的生产企业尽管增加不少,但因无自有高端产品、国际营销能力不足而长期没有订单,不少企业产能闲置。(十一)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不强国内企业规模普遍较小,产业集中度低,抗风险能力弱,在国际竞争中缺乏产业链整体布局和全球资源整合的战略和能力,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差距明显。在国内市场,外资对龙头企业、拥有知名品牌企业的过度并购削弱或动摇了本土企业自主创新体系的基础和持续性,势必会对产业国际竞争力产生消极影响。(十二)金融资本助推力量作用有限不少企业在融资方面不受重视,渠道少、利率高。尽管行业内资本活跃,但是大部分集中于短期风险投资,而缺少长期关注发展战略的资本,在助推中国产业国际化方面金融资本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十三)缺乏国际化扶持政策目前,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都是自觉自发进行的,缺少政府统筹引导与专项政策支持。现今亟须出台系统性、有针对性的促进中国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外贸、金融、财税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十四)行业公共服务能力有待提高企业国际化发展过程中既需要有关国内外医药产业政策、产业规划、市场准入、监管动态、发展趋势等公共信息,也需要产品研发、专利筛选、技术对接、产品转化等专业技术服务。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尚不足,专业化水平也有待提高,急需专业性的行业组织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三、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合作应关注的问题国际市场上各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宗教差异很大而导致政治安全形势复杂多变。而且,各国经贸、金融和财政政策呈碎片化,市场准入、监管政策、外汇、通关和检验检疫限制多,制约了国际经贸合作效率和发展进程。国际合作中,企业应遵循市场化原则,符合国际惯例,有序防范对外合作风险,强化对所在国的政策风险分析,从商品输出向资本输出、技术输出、服务输出转变,除需要海外同胞协助外,还应寻求咨询机构的科学建议,与其他国家企业分享经验。需要关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一)所在国(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是否稳定所在国(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是否稳定决定投资能否有回报。近来不少国家出现战乱、政局不稳、社会矛盾突出、恐怖活动多发,如利比亚危机造成我国多个项目搁浅;乌克兰、也门、叙利亚、伊拉克等局势动荡,部分国家出现霍乱、疟疾、登革热等致命性传染病,西非地区爆发埃博拉疫情,给我国企业造成较大损失,影响重大。此外,美制裁俄罗斯、伊朗、朝鲜等,对相关投资也造成较大影响。另外,还出现了所在国政府违约现象,如希腊终止出售比雷埃夫斯港控制权、斯里兰卡叫停科伦坡港口城项目、墨西哥取消高铁项目等。部分周边国家疑华、惧华、排华心态严重,如蒙古国、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菲律宾等多次调整产业政策,尼日利亚、澳大利亚、阿根廷等频繁调整财税条款。安全风险具有突发性、被动性,因此要强化与所在国在投资、收益转移、规划对接、金融合作等方面的利益融合,增加政策变动成本、降低违约意愿,要提高风险防范能力,通过完善合同、购买商业保险来应对风险和规避市场风险,进入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管辖范围。(二)所在国(或地区)内需市场潜力是否巨大所在国(或地区)内需市场潜力是否足够大决定市场是否值得开发。涉及准入前国民待遇、竞争政策、知识产权、环保、劳工等内容,有针对性地投入资源,合规操作提高透明度与国际规则接轨,加强当地非政府组织交流与合作,健全劳工权益保障机制,减少劳资纠纷风险。(三)所在国(或地区)高素质人才是否聚集所在国(或地区)高素质人才是否集聚决定是否能够设立研发中心,培养并建立品牌理念和体系,形成全球战略意识,将适合当地产业需求的产能转移,扩大产品可及性并开发满足当地需要的产品。(四)所在国(或地区)基础设施是否日趋完善所在国(或地区)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决定是否适合建立制造基地,以及全球产能配比与交通物流辐射周边地区或国家,贸易通关便利化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问题。(五)所在国(或地区)产业配套能力是否日趋增强所在国(或地区)产业配套能力能否增强决定建厂后能否实现产业链完备和供应链转移,形成装配一体化以提升当地的制造水平和能力,体现技术拉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六)世界面临百年变局,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全球经贸格局因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渐成蔓延之势,而面临重大深刻调整,国际经贸规则博弈加剧,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2017年和2018年国际投资持续萎缩。尽管国际营商环境不断改善,但欧美日试图在现有规则体系之外另起炉灶修筑更高台阶,以巩固自身在全球的主导地位。对投资保护(如准入前后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投资准入、公平竞争(竞争中立)、征收补偿、外汇转移和争端解决等加以强化,使得国际投资规则有了新的趋势:一是投资保护力度加大,许多发展中国家也被迫接受高起点的投资保护规则;二是由传统的投资保护义务,吸纳投资市场开发的承诺;三是将环境、劳工、国有企业、跨境数据流动等新议题列为投资范围;四是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同时,注重维护所在国对投资者的监管;五是来自外国的投资安全监管制度被滥用,特别是具有国有资本企业或有政府背景的投资成为安全审查重点。目前,国际投资领域尚缺乏类似世贸组织协定的多边投资条约,国际贸易规则呈现碎片化,主要以双边协定为主。联合国贸发会发布的2018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17年世界各国共签署3322项投资协议,其中,双边投资协定有2946项占到88.68%,我国与134个国家或地区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由于我国实行了高水平的投资自由便利化政策,并建立和完善了外商投资促进机制,营造了稳定、透明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氛围,优化了市场营商环境。上述六点既是企业开展国际合作的关注点,也是企业在知识产权维护、项目核准(备案)、行业许可证取得、投诉工作机制、国家安全审查、投资对等原则、竞争中立原则等方面的纠纷点,同时其他国家在所在国采取的基本方式也值得借鉴和参考。四、我国医疗器械企业提高国际化能力的路径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经过多年努力发展具有了一定的“走出去”的能力和实力,但与欧美日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公司相比仍处于“缴纳学费”阶段,需要结合自身特点,本着创新、共享、共赢的理念对待国际产业合作。加强国际合作,要基于现有的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资本、技术和资源等要素的现状和特点),结合国际分工和贸易现实基础、产业现状,在优势产业与所在国或地区的薄弱产业之间建立合作的纽带和桥梁,实现双方在产业发展、制造技术、管理经验等领域的分工与协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工业化和现代化水平。通过技术溢出,双方的协同发展和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再配置,释放当地经济增长潜能。同时,将当地需求与国内发展动力紧密结合,适应经济新常态。在国际产业合作实践中,依照双方的地理和空间属性进行拓展。一是,资源品初级加工和深加工相结合,在当地收入较低、内需较小的情况下,利用当地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拉动力,转向依靠发达国家的国际市场,结合自身有优势的现代技术制造产品或中间品,缓解因国内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涨带来的压力,代工厂转移,形成贴牌代工生产模式,借助知名品牌的影响力来打开国际市场或转口贸易。二是,利用所在国或地区招商引资政策,营造“洼地”效应,形成最优的投资环境,创建自主品牌,走向竞争力的顶端,实现当地经济发展和“腾笼换鸟”式产业升级。三是,供应链整合,在上下游之间更加充分地利用资金,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从而降低交易成本、物流成本,提高经营能力,形成理念“走出去”、模式“走出去”的产品输出(贸易)和产业输出(转移),按照国际惯例、商业规则与所在国或地区以法律、制度、文化等方式结合起来,在推动产业升级过程中充分利用我国政府的政策优势,在国际产业合作中与全球价值链对接,提升自身产业链在全球市场上的地位。(一)加强企业能力建设企业通过仿创结合,消化吸收已有的研究成果,快速积累产品开发能力,通过实施兼并、资产重组、战略联盟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运营成本,发挥规模经济的最大效益。尤其在特定领域有较好基础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使其成为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尽快具备与大型跨国企业进行差异化竞争的能力。(二)突出重点市场、重点领域国际化稳定与发展现有发达市场,利用好“一带一路”建设历史性政策机遇,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加快促进企业国际注册和生产质量体系国际认证,探索和形成差异化国际竞争优势,促进和加快企业国际化步伐。(三)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重视人力资源的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引进方式,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快人才信息化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推动产业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四)充分利用资本力量加速产业国际化积极拓宽资本渠道,利用国际资本市场充裕的资金,采用联合、兼并等手段使企业快速形成竞争条件和能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通过直接投资、海外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加强产业链的分工合作,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和提升综合竞争力,建立区域及全球价值链。(五)为产业国际化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强在市场准入、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监管协调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为企业国际化发展营造良好环境。支持行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信息共享,促进企业在研发、制造、营销、采购等各个环节开展国际合作,形成以技术领先、品质卓越、服务优良为核心的新优势,扩大品牌影响力。出台涉及金融、财税、贸易和产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提高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着眼全球资源配置,鼓励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参与境外投资并购或股权投资、创业投资,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制造基地、国际营销网络和服务培训体系,以此得到新产品,获得新技术、生产许可证和市场营销渠道。(六)发挥行业组织积极作用发挥行业组织优势,开展注册认证、市场准入等方面的政策咨询和技术培训,从实务层面切实促进产品的进、出口双向流动。建立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等专业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在产品引进、合同订制、联合研发、国际并购等方面的深度交流和务实合作。完善行业对外交往的制度框架,配合“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支持企业的工业技术、产品技术、品牌在当地扎根。五、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合作的风险防范随着生产要素在各国之间流动的加快,各国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相互竞争,影响不断加深,尤其知识科技要素的流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新的价值链配置和分布形势,以及由科技进步推动、金融资本主导、跨国公司先行的新全球化利益格局。此外,伴随发达国家国际收支逆差加大,出现了私人债务国家化、国家债务国际化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强全球化的同时,注重世界经济格局的动态变化,从而在利益分配上有所改进。现阶段,已有的高新技术标准、经济运行游戏规则、各种经济协议等基本由发达国家制定,发展中国家只能是这些规则、标准、协议的接受者,而非制定者,甚至都不是参与者。现行的秩序,不仅控制了今天的生产过程,而且控制了明天的科学、技术、经济运行、利益分配的发展趋势。因此,在我们参与国际化的过程中要面对政治、安全、违约、债务、合规、劳资纠纷和舆情等风险,如何化解风险成为当下我们必须积极应对的选项。防范和规避风险,第一,对东道国的社会、经济、文化、风俗、宗教等情况进行熟悉,考察产品市场定位,分析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还是资本密集型,是两者兼之还是三者都有,以打造产品为基础,让中国制造真正转变为中国创造,将着力点放在产品、定价、渠道和营销上。第二,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开拓程度和品牌的口碑相关联,应加强对研发的重视、知识产权的尊重,强化不断创新的精神,奠定品牌“走出去”的基础。第三,国际合作过程中要有域外思维,具有独特发展的思路,敢闯、敢做,重视国际规则运用,海外兼并购以技术引进、扩大营销渠道为主,研发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并加强推广。第四,品牌为企业外在形象的展现,是国际市场的符号,只有赋予品牌生命力的企业,才会真正将品质与服务放在首位。同时将中国传统人文精髓根植在产品中,使品牌背后蕴藏公司的企业文化,更是对中国文化的深层次呈现。第五,国际化水平的高低最根本的落脚点是产品品质,要在技术上与国际化标准接轨,向最新标准看齐,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做到位。除了关注上述风险之外,还要了解关税壁垒、技术壁垒、蓝色贸易壁垒和供应链壁垒,以往跨国企业将竞争焦点放在产业链前端即生产制造环节,通过技术进步和规模效益降低制造成本,并以此维持市场的竞争力。现阶段跨国企业将竞争焦点移到产业链后端即终端需求环节,如最快挖掘用户需求动态,为用户提供最佳体验成为企业获得市场认可的关键。因此,需要挖掘生产制造环节的增加值,将过去流水线式的生产加工组装模式,转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智能化的新生产制造流程,使得生产制造环节具备更大的控制权,大幅提升制造环节增加值在其产品总价值中的比例,在分工中获取更高的附加值。由于生产活动趋向本地化与区域化,大大缩短了生产链条,加之数字技术推动生产服务方式向灵活、自动化方向转变,促进了制造过程的各个流程与信息新技术的深度再融合,从而推动了全新的智能化升级,使得中间品的离岸生产活动占整个生产活动的比重有下降的趋势。完善中间产品知识产权制度,强化研发、设计、创意等服务环节,促使“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深化。六、我国医疗器械企业国际化合作的范例(一)复星医药在瑞士设立欧洲控股子公司上海复星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复星医药)2017年10月在瑞士琉森州设立欧洲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股份公司(FosunPharmaceutical AG),作为复星医药在欧洲的总部。这一总部首先将协助把复星医药集团的产品带给欧洲患者。此外,在发展业务的同时,他们还将积极寻求并购机会。(二)成都事丰医械在巴基斯坦设厂成都市新津事丰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成都事丰医械)2006年起与Nisa Impex(Pvt)有限公司合作分三期投入建厂。2007年开始开展进出口贸易合作,2009年成为巴基斯坦第一家通过注册的中国医疗器械公司,经过双方十多年的共同市场耕耘,产品已辐射巴基斯坦四个大省和大部分军方医院。巴方提供生产所需的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市场资源,中方提供技术、装备。主要生产一次性使用留置针、输液器、注射器、注射针和其他管类医疗器械共14个种类100多种规格。其中,血袋白细胞滤器,将使巴方摆脱长期依赖日本进口的现状。(三)威高集团开发东非市场威高集团2015年10月在非洲大陆进行战略布局,威高集团项下威高国际公司作为在非洲开展海外业务的窗口已经在东非肯尼亚、北非埃及、西非尼日利亚和南非建立威高非洲整体的营销网络。威高国际通过销售前置的模式,设立威高东非公司并将其作为“桥头堡”来直接参与当地政府的招投标。威高东非公司也与当地的政府机构进行医疗设备合作,并通过当地的售后服务团队以全系的产品解决方案来支持和增加客户在设备销售方面的信心。(四)国药国际参与厄瓜多尔医疗设备集成供应2014年12月和2016年10月,中国国际医药卫生公司(国药国际)与厄瓜多尔卫生部签署了两期“医疗集成供应项目合同”。该项目是厄瓜多尔卫生部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展的第一个医疗设备集成供应项目,实施范围覆盖厄瓜多尔全国130家公立医院,是对厄瓜多尔公立医院系统医疗设备水平的一次整体提升。项目内容涉及医疗设备的供货、安装、培训以及维护服务等各个环节,设备包括数字X线设备、彩色超声仪、监护仪、呼吸机、麻醉机、医用家具等95种产品,数量超过50000台套,设备金额超过1.21亿美元;设备提供两年免费质保。目前已经完成全部设备的安装交付,大多数设备进入收费质保阶段。(五)国药国际参与波黑多博伊医院建设和器械供应2019年3月14日,国药国际签订波黑多博伊医院设计、施工及器械供应项目,该项目是波黑乃至中东欧国家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展的第一个医疗工程交钥匙项目,工期为36个月,项目内容包括设计、施工、医疗器械打包供应及培训各个环节,为中波两国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了有益尝试。(六)振德医疗投资埃塞俄比亚医疗用品生产制造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振德医疗)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并结合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在埃塞俄比亚投资建设医疗用品生产制造项目。项目生产产品将同时供应埃塞俄比亚市场和其他国家的市场。
来源:中关村医学工程转重庆中心
说明:信息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订阅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立即与我们联系,我们将迅速采取适当措施。

在线QQ咨询,点这里

QQ咨询

微信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