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武王原名嬴荡,是秦惠文王的儿子,秦始皇的曾祖父。在位期间,尚武好战,联魏伐韩,攻取宜阳;结越制楚,破合纵、出函谷;又平定蜀乱,设立丞相。
贾谊有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其中的“武”即为秦武王,其在位最大的贡献便是收“要害”之郡——宜阳。为什么说宜阳重要?因为宜阳是韩国抵挡秦国最重要的的天然屏障。秦国四周都是山,若想问鼎中原只能出兵函谷关,而宜阳刚好对着函谷关,宜阳拿不下,辎重补给必然跟不上,秦军很容易被切断后路,深入腹地,陷入绝境。
那秦国国力远强于韩国,强攻拿下宜阳似乎也有可能。但问题在于赵国和魏国的牵制,一旦秦国出兵,赵、魏趁机伐之,可是典型的围魏救赵;而且魏国与韩国临近,唇亡齿寒,魏韩早有联盟。秦国如果强攻宜阳,面对的是修建已久的军事重镇,外加魏韩两国的联军,所以秦国出函谷关,问鼎中原,实非易举。
但秦武王却做到了,在那个言论过于自由的年代,不坚定的、只看眼前利益的君王似乎也不少,于是秦武王派遣其左丞相甘茂入魏,以共享韩国的利益为由,晓其以理、动之以情,鬼知道他说了什么,反正最终就是说动魏国君主了,魏国不仅答应不援助韩国,甚至还答应阻挡赵国趁机偷袭秦国,就差没帮着秦国一起打韩国了,放言之,秦国只管撸起袖子干,我魏国给您撑着场子,护着法~
秦武王是喜上加喜,于是让庶长封领兵攻打宜阳,这个宜阳毕竟是韩国的军事重地,宜阳完了,韩国将完全暴露在秦国面前,随时可能面对秦国的骚扰,这文绉绉的晋国后人怎么能受得了野蛮“西夷”秦人的骚扰,各个都是拎着人头来领战功,所以韩国拼了命了要保宜阳。
这仗一打就打了5个月,都把秦武王打的怀疑人生,武王好举重,爽快人,面对这磨人的仗,加之很多朝臣以民生为由反对继续作战,武王油然生退意。但是关键时刻还要看权臣,甘茂力谏,试想一下,甘茂从前线飞鸽传书或者快马疾书写到:“能否出函谷关,成败在此一举,与魏国盟是天赐机会,万不可错过”。武王咬了咬牙,增兵五万,终克宜阳,斩首六万,渡黄河、定三川,迫使韩国割地议和。
但就这样一位颇有彼得大帝雄风的君主,最后却因为举重被砸死了,年仅23岁,令人唏嘘不已,这要是和他哥哥一样在位56年,说不定就直接横贯欧亚了。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秦武王好举重,在国内给很多大力士封了高官,其中就包括孟贲。一日和孟贲入太庙,看到象征周王子权威的大鼎,未曾被人举起过。武王看到一是想挑战高难度,专挑这前无古人的事情来做;二是想显示自己的权威,鼎是自己身份的象征。于是让孟贲举,举到离地一尺,眼眦血流不止,未果;武王笑成孟贲姿势太丑,亲自举,也举到一尺时,脱手砸在自己的腿上,胫骨短了,当晚气绝而亡。
这力能扛鼎的成语就来自这里,不过搭上的可是一位君王的性命,但恰恰是武王早逝,成就了其弟弟秦昭襄王,其内用范雎,外用白起,长平之战打服赵国,剩下的就是收割了。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下次讲秦昭王,范雎的奋斗史可谓是感人至极,记得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