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PB,英文Personal Best的缩写,表达为个人最好成绩,常用于田径、游泳、铁人三项等耐力运动。破4,跑圈常用术语,指全程马拉松成绩进入4小时以内,这个成绩被认为是业余马拉松跑者进阶的一道坎,全程平均配速最低要求5分40秒。4小时12分31秒,平均配速6分钟,2018年10月20日于西安马拉松赛上创下的个人PB,此后将近一年的时间里再未打破,直到2019年10月13日,成绩是3小时58分54秒,地点是中原腹地郑州。2018年11月4日,时隔半个月后的南京马拉松赛上,4小时12分33秒的成绩3秒之差与PB失之交臂。遗憾之美——我的2018南京马拉松记本以为只是经验不足运气不佳没敢放开跑,下一次一定行而且成绩应该能进4小时10分以内即410甚至406。谁知道,一周后也就是2018年11月11日南昌马拉松赛,过度疲劳的身体终于在第29公里提出了抗议,带着近5小时的成绩离开了这座充满英雄色彩的城市。整军备战了一个半月后于深圳卷土重来,目标直指410。前半程一切正常,甚至到了被称为真正意义上的马拉松赛起点30公里处,以当时的状态和经验上来看,都认为PB没问题了。但是,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即使你平时的训练水平已经达到了突破自己的要求,毕竟不同的天气条件,不同的赛道坡度,以及自己完全不知道的身体上一些细微状态变化,都会影响比赛的结果。这,也许就是马拉松运动的魅力所在!
最低要求都没达到,愧对保姆式服务的发小私兔贰
时间来到了2019年的3月24日,樱花盛开的太湖之滨乍暖还寒。经过了1月和2月厦门、香港两站的以赛代练,不求成绩上的突破,只当体验不同的赛事氛围和两次LSD训练后,带着PB408的第一目标以及PB412的最低要求来到了江苏无锡。
2018年4月(农历3月),带着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情怀,鉴真国际半程马拉松赛上,7秒之差未能创造新的半马PB。同年11月的金陵城下,前文已有描述,伤心事不提第二遍。都说事不过三,第三次来到江苏参赛,发小还特地从上海过来为我做私人兔子,保姆式的兔子,连进补给站拿水都给我省了,我就只管向前。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没有任何理由不PB了,甚至得陇望蜀,想着干脆把下半年的目标破4就在这时候解决了。
最终,34至35公里处的突然抽筋让一切化为泡影。对这项运动的认知不足和患得患失的心态导致目标在破4和408之间摇摆不定,当时满脑子就是即使这两个目标都没完成,PB总应该没问题,不常说取乎其上,得乎乎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嘛。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香,越想得到的就越得不到,414的成绩也算是一次领悟吧。赛前目标的制定,依据是天气、赛道、训练水平,天气和赛道是我们无法预测和控制的,现有条件下的训练也无法跑完全程42.195公里,进补给站等模拟实战的情况更是无法做到。这个时候,只能根据以往比赛的经验制定相应的策略了,那么这个策略又依据什么呢?
首先,必须认识到,马拉松本质上是一项极限运动,每一次PB都是要突破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的极限,这个极限在哪里?怎么突破?都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经验总结。
其次,不同的气候条件、赛道坡度,人的极限是不同的,这对所有人都一样。当然,训练水平高的人受外界条件影响相对小一些。综合以上两点,我的PB412,平均配速6分钟,起跑气温10℃,完赛气温18℃,加之西安地势平坦,这几乎是马拉松比赛最理想的外部条件。后来的南京,天时地利都远不如西安,却只差了3秒PB,得出两种假设:一是西安我还可以更快,二是南京的外部条件下那就是我的极限。
事后回想,无锡马拉松我的目标就应该设置在408,这需要平均配速提高8秒,而我的耐力水平还不足以全程配速平均,必须采取前快后慢的策略。要完成这个目标,前半程必须在2小时左右,配速5分40秒,后半程208,配速6分4秒,就这样也仅仅是可能,毕竟是突破极限的行为。如果目标定在破4,那么前半程至少保证轻松跑进155甚至153,后半程207甚至205,心理压力增加,一旦后半程出现断崖式掉速,那整场比赛将前功尽弃,挣扎完赛的体验真的不需要太多(如果是职业选手有可能选择直接退赛保存实力)。最后,还需要那么一点点运气。然而在当时,我并没有这样的概念,可以叫做前快后听天由命。叁
郑州与西安,基本上处在同一纬度,相隔不过几百公里,又都是平原地区,地理气候条件极其相似,是求证之前各种假设的好地方。
2019年10月13日,举国欢庆的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刚过,深秋时节的郑州,时隔半年后再次站在马拉松赛道上的我,坚定不移的采取了前快后慢的策略,目标破4。兵败无锡后,除了日常耐力、速度训练,我还对跑姿做出了调整,使得跑步更经济有效,赛前一个月前半程的测试达到了146,而且觉得仍有余力。参考了前几次经验,这次终于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参赛策略:前半程153,平均配速5分20秒,半程至30公里主动将这一段路程的平均配速降至5分30秒,这样30公里的总时间为2小时43分左右,剩下12.195公里1小时17分,平均配速可以降至6分18秒,完全没有压力。这一策略十分奏效,直到35公里处,平均配速保持在5分33秒,用时3小时14分29秒,意味着剩下的7.195公里需要的平均配速是6分19秒,似乎胜利在望。第36公里开始,小腿有抽筋的先兆,赶紧再降速,6分10秒,又捱过1公里。接下来的2公里,每一次发力小腿肌肉都会提抗议,这2公里的平均配速掉至6分30秒,这意味着最后4.195公里不仅不能再掉速,还得提速。提速,万一彻底抽筋是肯定不能破4了,但是PB肯定没有问题,预计完赛时间406。维持现状,最后1公里再尝试发力,有可能破4,如果实在还是发不上力,成绩可能在402左右,PB还是没有问题,只是心理落差上有所不同。差6分钟,那是实力问题无话可说,差2分钟,那就真实捶胸顿足找各种原因包括后悔为什么不拼一把。于是,我选择了前者,豪赌一把。可是,到了那个时候,所谓的提速就是维持现状不再继续掉速,也还真的做到了,40公里的用时是3小时46分11秒,35至40这5公里的平均配速是6分20秒。时间只剩下13分48秒,最后的2.195公里平均配速不能低于6分17秒。
每次赛道上看到这个数字的牌子总还是会提得起一点速的最后那段路程从赛后的完赛证书上看,平均配速应该是5分47秒,也就是说我已经提速了,但是实际上当时已经神情恍惚,完全感觉不出自己速度加快了,只记得到了远远看见最后一个转弯点,听见志愿者高呼“加油,过弯就剩200米了”的时候,心理反而有点崩溃了,认为这下完了,对我来说4小时零1秒还不如4小时12分30秒,他说200米至少还有500米,他这是为了给大家鼓劲,按照我当时的状态,多300米就是多2分钟,没想到转弯后还真是200米左右,终点线上面的计时牌清晰的显示着刚过4小时,大约4小时01分。在我的印象中,我是在发枪5分钟左右过的起点计时线。实际上我记错了,但是没关系,最终枪声成绩定格在4小时02分38秒,净成绩3小时58分54秒。
完成目标,值得庆幸!全靠老天保佑!
全文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