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上面的“蓝色字体”,再点击“关注公众号”,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最新文章了,小编每天都会精选优质文章免费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读者们请放心关注。同时在这里,小编也感谢大家的阅读,也希望大家能喜欢小编为你精心编辑的文章,如果您对小编的文章有什么建议,可以滑到文章底部,在文章底部的留言区进行留言评论,小编每天都会来查看大家的留言,虚心接受大家的评论建议,你们的满意就是小编前进的动力哦。每天一点点进步,分享彼此的欢乐,也希望读者和小编都能在这个互动过程中相互成就,共同成长,如果喜欢我们的话就关注订阅吧!如果觉得我们文章不错,也可以在文章的右下角点一下“在看”,这样您的朋友也就可以看到这篇文章哦
她是《大公报》的主笔,是中国第一位女编辑,名闻京津地区;
她是北洋女子公学的校长、当时的女权运动和女子教育的先锋;
她是袁世凯家族的座上宾,是袁总统府的秘书;
她是善于做生意的企业家和闻名大上海的社会活动家;
她是坚持在文学上以文言文创作的诗人、词人,被誉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
谁的一生如此光辉璀璨——她就是吕碧城。
图 | 吕碧城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1883年,吕碧城出生在山西太原。父亲吕凤岐,是光绪三年丁丑科科进士。吕碧城从小生活在书生之气当中,体现出异于常人才能。
吕碧城5岁时,她的父亲在游园随口念了一句:“春风吹杨柳”,吕碧城不假思索便答出“秋雨打梧桐”,令吕凤岐大为惊异。
吕碧城7岁时,在诗词书画上有了坚实的基础。当时的人称赞她:“自幼即有才藻名,工诗文,善丹青,能治印,并娴音律,词尤着称于世。”
在父亲的悉心教导下,吕碧城度过了一段幸福而快乐的童年时光。但很快吕碧城的人生就迎来了一场大变故。
一日,吕凤岐在家中登上假山,因雨后路滑,意外摔倒,竟与世长辞。按照族规,女孩没有继承遗产的权力,一时间,孤儿寡母备受欺凌,族中甚至有人唆使匪徒将主母监禁起来。
在这样的关头,13岁的吕碧城站了出来。她拿起笔,给父亲昔日的好友写信,更不顾女儿家的身份,四处拜访求援。
其中的一封书信到了两江总督樊增祥的手中。樊增祥被吕碧城超人的胆识和情切意真的文字所打动,伸出援手。一时间,徽州的官场风云涌动,各级官员谁也不敢怠慢吕家的三女儿,一场危机及时被制止。
吕碧城去求助两江总督的事迹传遍坊间,一早便和吕家定下姻亲的汪家却在这个时候强行悔婚,汪家认为吕碧城小小年纪竟能搅动风云,过门后势必难以管束,便以匪徒掳掠有辱门风为借口解除了婚约。未过门的女子遭遇悔婚,是奇耻大辱。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能带着女儿们投奔娘家。
青春是一场逃离1904年春天,吕碧城与好友一起去听了女学的讲座,萌生了去天津求学的想法。
当她兴高采烈地描述新学的时候,猛然抬头却看到了一脸愠怒的舅舅,“一个女孩,不恪守妇道寻个好人家嫁了,抛头露面算怎么回事?”年轻的吕碧城愤懑满怀,凭什么男人就可以驰骋疆场、浮沉商海、从文兴国、练武安邦,女人就要隐忍地度此一生?!
于是,在一个清冷的夜里,吕碧城离开了舅舅家,只身一人踏上赴津的火车。没有行李,没有旅费,没有同伴,连火车票都是好心人资助的。可是,那又怎样?做自己是吕碧城早早就为自己写下的人生定义。
21岁的吕碧城,凭借一首《满江红》艳惊四座。吕碧城用才华与气节赢得了英敛之的赞赏,当即恳求她留在《大公报》做编辑。因为吕碧城的加盟,《大公报》销量在京津地区高居榜首。
为了让世间的女子不必再仰人鼻息地生存,吕碧城决定兴办女学!同年11月,天津公立女学堂(后称北洋女子公学)成立。吕碧城任总教习,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女校长。
图 | 北洋女校
1904年的夏天,吕碧城正在看书,门房高举写有“秋闺谨”的名片禀报说:外面来了一位梳头的爷们。寒暄之后,吕碧城发现对方竟是大名鼎鼎的女侠秋瑾。如果说男子对女子的欣赏多少存了几分爱慕与美化,那么,秋瑾对吕碧城的认可则是真正的惺惺相惜。
其实,秋瑾与吕碧城有着许多不同之处。秋瑾主张“革命”,吕碧城主张“立宪”;秋瑾模仿男子,而吕碧城认为男女各有特质,女子真正的自信,是大方地展示自己的美,而非效法男性;秋瑾主张“打倒礼教”,而吕碧城认为礼教是文化的基石,简单粗暴的革故求新,必然带来文化割裂与失根之痛;秋瑾锋芒毕露,吕碧城温和中肯。但这并不会阻碍她们成为至交好友。
秋瑾去浙江联络会党,准备起义,但因消息泄露,被清军逮捕。她至死不屈,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的名句,在1907年7月15日凌晨罹难,年仅32岁。当时人人自危,不敢去给秋瑾收尸。吕碧城冒着杀头的风险,派仆人到绍兴把秋瑾收殓,暂放在卧龙山下,之后委托吴芝瑛、徐自华等人迁葬在西湖边上。秋瑾死后,报社哑然,神州一时噤声,吕碧城的肝胆相照,义烈情长,显得如此动人心魄。
图 | 挚友秋瑾
永远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秋瑾死后,清军到处搜捕同党,吕碧城因与秋瑾有着频繁的书信往来,终于引起了清廷的不满。
当时,吕碧城的钦慕者很多,袁世凯的二公子袁克文就是其中一个。袁克文看过吕碧城的文章,心生倾慕,办公桌上吕碧城的案宗让他心头一动,他找到了袁世凯。让人意外的是,袁世凯也是吕碧城的粉丝,当即说,“若有书信往来就是同党,那和吕碧城还有书信往来的我岂不也是乱党?”清廷法部不敢轻举妄动,吕碧城就此脱罪。
当吕碧城得知是袁世凯为她脱罪时,立刻驰书相报,进府答谢。经袁克文推荐,吕碧城成为了总统府咨议,有权参政,可自由出入中华门。民国第一位能够公开参政的女官就此诞生了。
袁克文常常为吕碧城填词写诗,眼底的情意又怎能藏得住?可吕碧城到底清醒,谈及袁克文,她说,“袁家公子哥儿,只适合在欢场中偎红倚翠罢了。”清醒的吕碧城,永远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图 | 追求者袁克文
当时,袁世凯身边围绕着极力拥簇他称帝的人,吕碧城以一种极为清醒的姿态,表达了自己的态度。然而这种冷静的主张却未能得到袁世凯的采纳。身边的人野心勃勃,当权者对于统治换汤不换药,崭新的局面下,仍然是腐朽陈旧的内核。
于是,吕碧城急流勇退,投身商界,从事外贸生意。
女性独有的魅力,超凡的胆识才干,加上周旋于上流社会的丰富人脉,让她在十里洋场崭露头角。仅仅三年,便积聚起可观的财富。吕碧城不是用清贫故作姿态博取名声的人,她毫不掩饰自己对于华丽生活的热烈喜爱。她将家里装饰得富丽堂皇,恍如欧洲城堡;赴美旅行,她租住最豪华的酒店,被人当做来自东方的公主;出门赴宴,她穿上繁复的霓裳,一次一套,从不重样;登上杂志封面,她顾盼生辉,风度翩然。
用一生的时间去追逐美与自由的是吕碧城。
图 | 吕碧城环游世界
美到极致的灵魂在吕碧城的情感世界里,埋藏着种种伤痛。父亲猝然离世,小妹青春而亡,大姐中年伤逝,自己幼年被退婚......在无常中,吕碧城开始了对命理玄机的思考。
1930年,吕碧城在日内瓦皈依佛门。佛门清净地,她译述佛经,编写了《观音圣感录》、《阿弥陀经译英》等著作,成了女性译述佛经第一人。
战争爆发之后,吕碧城在世界各地辗转弘扬佛法,期盼用宗教来慰藉受伤的世人,灿烂如星,慈悲似莲。
图 | 吕碧城漫游欧洲
在面临一个如此绚丽的女子时,死亡,也生出了几分优雅与庄严。1943年1月4日,吕碧城写成《梦中所得诗》:护首探花亦可衰,平生功绩忍重埋。匆匆说法谈经后,我到人间只此回。
大约心境澄明,对大限的到来也有了感应,二十多天之后,她将佛堂擦拭得一尘不染,当天八点,在诵经中圆寂,安然西去。
第二天清晨,一叶小舟游弋于香港九龙湾,船上僧尼白衣缟素,诵经声中,将吕碧城的骨灰合丸与鲜花瓣一起撒于碧水中。
吕碧城一生未嫁,可是这又怎样呢?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或许是一个女子最美好的姿态。
民国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遗留下来的大家闺秀何其多,但是能够逆流而上的却是矜贵稀有。吕碧城一生的骄傲,不仅仅在于她摆脱宿命,经济独立、人格独立,更高尚地方在于她为千千万万备受封建荼毒的女性同胞做了一个榜样,甚至投身于女性进步的教育事业中。但作为第一批站起来的女性之一,她又背负了女权主义者的贬名。中国女性跪了几千年了,直至今天,偏见愚昧依然存在,女性没有真正意义的完全解放,大多情况下,她们真的女权吗?她们只是在争取一个女人做人的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