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教学目标
1.了解物质三种状态的不同特征,会使用酒精灯。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能力。
2.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提出问题的能力。
2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
3.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相互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理。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使用酒精灯;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
判断温度计的分度值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讲授法、演示法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播放冰川、河流、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创设教学情境,引入物质的三种状态。
提问: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中学习了物质通常存在的状态有哪几种?
(引导学生回答物质通常有固态、液态、气态)
讲述并导入:物质通常有固、液、气三种状态,物质究竟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的温度有关。本章第一节就是讲了物质的三种状态以及温度的测量等方面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一个知识点:物质的三态。
二、内容新授
板书:第二章 物态变化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一)物质的三态
教师出示冰块,问:冰除了有这种状态外,它还能变化成哪些状态?
继续提问:如何使冰块变成另外两种状态呢?
让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热源
归纳总结:要使冰块变成另外两种状态必须给它加热,而加热的手段、方法很多(如:各种热具),实验室里我们常用酒精灯作为热源来加热。引入酒精灯的使用。
(二)酒精灯的使用
让大家观察课桌上的酒精灯,让同学们认识酒精灯并配合课本P28信息快递“酒精灯的使用”尝试点燃和熄灭酒精灯,体验酒精灯的使用过程,然后谈谈是如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
师:用酒精灯给物体加热,应该用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酒精灯的哪部分火焰的温度最高?
实验完成后提问:有谁知道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学生回答,老师演示、讲解酒精灯的使用注意事项:
1、实验演示酒精灯的外焰温度最高
2、不可以用一盏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
3、酒精灯的熄灭方法是用酒精灯的灯帽盖灭,不可以用嘴吹
4、酒精外溢燃烧,扑灭的方法是用湿布扑盖
(三)实验探究:观察水的三种状态及其特征
在掌握了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后,从保温瓶中取出几小块冰块放入学生烧杯内,要求学生相互配合,完成课本P28“做一做”实验,用酒精灯加热,观察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情况,并思考水不同状态时的形状、体积等方面各有什么特征?将实验结果填入教材第29页的表中。
状 态
形状(固定/不固定)
体积(固定/不固定)
师:除了水有三态外,其它物质也有类似的三种状态,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质就是以不同的状态存在的。同学们能否举一些不同状态的物质的例子。
接着播放铁水、干冰、固态碘和气态碘等不同状态的物质画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质的三态。
学生思考:
1、云、雨、露、雾、霜、雪、雹各属于什么状态?
2、平时我们看到烧水时冒的白气、冰箱打开时看到的白气属于什么状态?
3、观察你家厨房中哪些物质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三、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通常情况下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2、水的三种状态分别叫什么?
3、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什么因素有关?
讲述并导入:物质通常有固、液、气三种状态,物质究竟处于哪种状态与物体的温度有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度及其测量等方面的知识。
二、新课进行
板书: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观看了云、雨、雾、露、霜、雪、雹的画面,又进行了水的三态及特征的实验研究,这些物质的形成、物质三态的变化都与温度有密切的关系。日常生活中,你是怎样知道物体的温度的呢?由此,你知道温度所表示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吗?(师生共同探讨)。
师:(出示温度计)对于温度计,你们想了解哪些问题?能否提出来大家一起探究?
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与本节课密切相关的问题,对于相去甚远的问题,教师也应给予鼓励:
(1)温度计有哪几部分构成?
(2)温度计是根据什么原理来测量温度的?
(3)摄氏温度的0度和100度是怎么规定的?摄氏度用什么符号表示?
(4)在使用温度计前应注意观察温度计的哪些方面?
(5)怎样正确读出温度计的读数?
(6)怎样利用温度计测量一杯水的温度?
(7)在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时,常见的错误做法有哪些?
板书:(一)温度计的原理及构造
出示演示温度计
提问:当把这个装置放进盛有热水的烧杯里,猜想一下,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操作验证:把装置放到盛有热水的烧杯里。
提问:现在把此装置从热水中取出,放进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操作验证:取出装置放入冷水中。
提问:
1、为什么会发生上述两种现象?(热胀冷缩)
2、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作的这样一个测量装置名称叫什么?(温度计)
3、现在谁能说出液体温度计的测量原理?(热胀冷缩)
4、看看谁能描述一下这支温度计的构造?
(应让学生充分讨论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发言作出适当的评判。)
(二)温度计刻度的划分
提问:(手举演示温度计)刚才,有的同学提出,要用此装置测量液体的温度必须有刻度,现在来研究一下温度计上面的刻度是如何划分的。
摄氏温度的规定: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30“信息快递”并讨论0摄氏度,100摄氏度,1摄氏度是如何规定的。
(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度,把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的沸水的温度定为100度,把0和100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份就是1摄氏度)
练一练:列举摄氏温度的错误读法,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练习摄氏温度的读写。
(三)温度计的使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结合课本P30“议一议”回答教师提问。
师:使用温度计常出现哪些错误?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教师简单小结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A、使用前:观察量程和分度植
B:使用时:
会放:液泡与被测物充分接触(不靠底,不靠壁,不靠面)
会读:待示数稳定后读数,视线要与液柱相平,读数时温度计不可脱离被测物
会记:带上单位摄氏度
请同学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完成P30“做一做”并注意测温度前应先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除了我们现在学习的温度计,日常生活中,你还常见哪种温度计?
讲解:除了我们刚才介绍的常见液体温度计以外,实际上,温度计的种类很多,温度计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温度计的发展历史。
(四)体温计
请同学们根据已学过的温度计结合课本P32“WWW”第三题运用比较法了解体温计的构造、量程、分度值及使用方法。
A、构造:与其它温度计相比,它多了一个缩口
B、量程:35℃---42℃
C、分度值:0.1℃
注意:与普通实验用的温度计不同的一点就是使用前要甩一下,读数时可以脱离人体
举例:有A、B两个人,他们的体温分别是38℃和37℃,如果用一支体温计来测量他们的体温,测量过程中不甩动,会有什么结果?
(五)、生活中的物理现象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温度是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同时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隐患,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的“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温室效应”、“热岛效应”及其带来的后果。理解陆游的“城市尚余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所包含的物理知识。
[拓展] 温度计的分类及比较: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探讨了哪些知识?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请一位同学给大家把本节讲的主要内容小结一下。(列举法,比较法等)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第一节 物质的三态 温度的测量
一、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二、酒精灯的使用
三、温度计、温度的测量
1、温度计的原理:测温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2、温度的规定:1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水沸腾时的温度规定为100℃。
3、温度计的使用:选、看、放、读、记
2.2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
1.体验蒸发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蒸发的吸热本质,了解蒸发可以制冷的应用;了解沸腾现象;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现象,记录数据,描绘图象,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体会物理实验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物理变化的方法。
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概括,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教学双边活动、实验操作、探究学习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意志品质;通过对“坎儿井”的了解,激发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水沸腾实验
教学难点
归纳总结蒸发和沸腾的特点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请学生做一个实验
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用充气机向瓶内温水充气。
充气机
要求学生说出观察到的现象。
(瓶内的玩具小人变模糊,出现了雾)
师:你现在能看清这个小人吗?为什么会这样子?
生: 不能看清 。 (学生茫然)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物质有三态,它们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那么瓶内为什么会出现“白汽”,它是怎么来的?要弄清这里的原因,我们来学习汽化和液化。
板书:二 汽化和液化。
活动1:在学生手背和黑板上涂些酒精,观察酒精数量的变化,并注意手背的感觉。
师:酒精哪里去了?手背有什么感觉?
生:没有了,到了空气中去(变成了气体),手背感到凉。
二、讲授新课
板书:一、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师:《牡丹酒的汽化》:在一次酒类展销会上,牡丹酒由于被摆放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几乎无人问津,推销员怒咂了一瓶酒,结果酒精很快汽化,香气飘散,客商们很快嗅到并被它所吸引,知道了它是一种好酒,于是有了很多订单。真是“酒香不怕巷子深”!请你联系生活,列举两个由液态变气态的情境。
生:1、潮湿的衣服变干了 2、把锅内的水烧干了。……
板书: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蒸发: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师:蒸发时对热量有什么要求呢?手感到凉,是什么原因?
生:A、酒精的温度低,B、吸收热量。学生回答不一。
师:光靠感觉不准确,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渗透探究、以事实为依据意识)
活动2
把醮有酒精的棉花裹住温度计,待酒精蒸发后比较示数变化。
师:看到什么现象?是什么缘故?(温度计和酒精和室温相同)
生:温度计示数下降。是吸收了热量。
板书:①、蒸发会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板书:②、蒸发的特点:缓和、仅在表面、在任意温度下都可发生。
联系生活,潮湿的路面放晴后变干,说说蒸发的特点。(教师提示并总结)
生:缓和、仅在表面、在任意温度下都可发生。……
生:阅读“火洲”里的坎儿井
师: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坎儿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结晶,它能极好地防止水的蒸发而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试联系如何加快潮湿的衣服变干,讨论一下蒸发的相关因素。(师生配合完成。)
太阳下晒——————提高液体的温度
尽量摊开——————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通风的地方—————加快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板书: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附近的空气流动
联系生活,说说蒸发在生活中应用的三个情境。
(提示:有时要加快、有时要减慢)
板书:④、蒸发的应用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
实验目的:1、探究水沸腾的过程和特点。
2、述其前后情景并找出其温度变化的特点。
3、画出水的沸腾图像
实验器材: 温度计 酒精灯 烧瓶(杯) 铁架台 石棉网 直尺 秒表
实验步骤:1、向烧杯中注入适量水,用酒精灯加热。
2、描述实验中声音和气泡的情况。
3、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一分钟记录温度计的示数。
4、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观察水的沸腾情况。
5、数据分析。
数据记录:
时间/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
温度℃
看一看:
水中气泡在沸腾前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沸腾前,对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沸腾时,继续对水加热,此时水的温度是_______摄氏度,说明水沸腾后温度保持_______。
听一听:
水中声音在沸腾前___________,沸腾时___________。
做一做:
水沸腾后拿走酒精灯,停止加热,水___________,说明水沸腾时要__________热。实验时水到达_____℃,才开始沸腾,所以水必须满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才会沸腾。
水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补充说明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在表中查看沸点表可知,不同物质的沸点是_______。其中水银的沸点是_______,酒精的沸点是_______。故测量沸水应用_______温度计。在表中液态氮和液态的氧的沸点_______,由此可用于分离和提纯气体。
想一想:
1、沸腾是在液体的______和______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联想蒸发说说沸腾和蒸发的区别和联系。
三、本课小结
四、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
一、新课引入
请学生欣赏一组图片——雾、露
师:我们知道雨水来自于蒸发到大气中的水蒸气,那么水蒸气是如何变回液态水的呢?前面的小人怎么会变成模糊的呢?
活动4:
向圆锥形瓶内注入少量温水,稍后,取一干燥的蒸发皿盖在瓶口,并放上一些冰块。(瓶口内出现了朦胧的“白雾”而蒸发皿的底部出现了小水珠)
师:“白雾”是什么?
生:A、水蒸气 B、小水滴
师:衣服变干,是水变成了水蒸气,你能看到白气吗?所以水蒸气应该是无色透明的,故“白雾”是小水珠。由水蒸气变来的。
二、讲授新课
板书:二、液化: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汽化的逆过程。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是属液化现象?(出现白气现象)教师提示并总结
生:露、烧开水冒白气、戴眼镜的人吃饭、冰箱中取出的杯壁出汗、室内窗玻璃上的水珠、剥开冰棍纸后冒白气等。
师:液化的产生需要什么条件呢?
活动 5
向玻璃上直接呵气,加热后再重做这个实验。(加热后液化不再进行)
师:请比较呵出的气与玻璃温度的高低,并分析液化时需要什么条件?
生:要遇低温物体才可实现。教师统一表述。
板书:液化的特点:水蒸气遇冷放热。
师:水蒸气液化时要放热,联系生活,说说液化的应用与危害?(教师提示)
生:可用水蒸气炖食物和蒸饭、烧水。水蒸气烫烧比同温度的水厉害。
师:液化除了降低温度外还有没有方法实现呢?
活动 6
用注射器压缩乙醚气体。(出现液化现象)。
师:先前的向瓶内充气。瓶内的玩具小人变模糊,出现了雾。也是相同原因,
这里是什么原因使其液化?
生:压缩、加压。
板书:液化的方式:有降低温度和压缩气体两种。
师:联系生活说说那些气体被液化了呢?(教师补充)
生:液化石油气、打火机内的气体。医院氧气、火箭内的液氢。空调制冷剂
板书:液化的应用
三、总结并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二 汽化和液化
一、 汽化:
1、定义: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这一过程要吸热。
2、分类:汽化分为蒸发和沸腾两种形式。
(1)蒸发
①定义: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较缓和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在任意温度下都可发生。
③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
④作用:蒸发会吸热,具有致冷作用。
(2)沸腾
①定义: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②特点: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
③沸腾前后的现象:沸腾前:气泡由大变小,声音响度大。
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声音响度变小。
④沸腾条件:液体温度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两条件缺一不可)
二、 液化:
1、定义: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放热。
2、液化的方式: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2.3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1.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知道熔化和凝固现象;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意义
2.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能利用熔化和凝固的知识解释简单现象,解决简单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及理论联系实际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奥秘的情感。通过熔化、凝固对人类有利也有弊,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探究冰、蜡烛的熔化特点。
教学难点
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像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演示实验:
将蜡烛点燃后倾斜一个角度,让烛油滴进一个空火柴盒。
教师提问:
你所观察到现象说明物质的状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观察看到的现象
学生口答:蜡烛的烛油滴下来,在火柴盒中又变成了蜡块
教师总结:
固态的蜡烛和液态的烛油可以相互的转变。
新课引入: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液态变成固态的情况
二、新课教学
(板书)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教师提问:
同学们在生活中发现过哪些熔化或凝固的现象呢?
学生口答:雪熔化、冰棒熔化、红烧鱼的鱼汤结成冻……
教师提问:
我能否随意的将冰变成水,然后再将水变成冰呢?
学生口答:不能,需要加热、放入冰箱或拿到北极……
教师总结:
熔化和凝固需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下面我们就来对熔化过程进行探究,在这过程中请同学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
多媒体展示:⑴冰和松香在什么温度下开始熔化?⑵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如何变化?
一、熔化(板书)
全班学生分为两大组,以4人为一小组,按书本第39页“活动2.6”进行实验,同时记录数据于表格中。
巡回指导,控制好时间
多媒体展示:
将几组学生数据键入表格中,插入图形得冰和松香的熔化图像。
教师提问:
对照表格和图像,你们发现冰、松香熔化时温度变化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口答:开始时冰温度上升,到一定温度时,并开始熔化,这是温度不变;过了一段时间,冰全部变成水,温度又上升了。
松香的温度一直在上升。
教师提问:
冰和松香熔化的实验过程中,酒精灯一直在加热,这说明什么?
学生口答:熔化时需要不停加热、吸收热量。
教师总结:(板书)
1、熔化特点
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
教师提问:
同样是固体,冰和松香在熔化时表现出来的特征不同,这是为什么呢?——引入晶体、非晶体概念
(板书)
2、晶体: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教师提问:
就你的了解,你知道那些晶体和非晶体呢?
学生口答:蜡烛、冰、雪、铁……是晶体;
松香、巧克力……是非晶体。
教师说明:常见的非晶体有松香、玻璃、柏油等。冰、各种金属、食盐等都是晶体,它们都有固定的熔化温度。
(板书)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教师提问:
⑴哪种晶体熔点最高?熔点是多少?为什么家庭照明用的白炽灯要选钨丝作为灯丝的材料?
⑵能否用铝锅来熔化铁?
阅读书本第40页“一些固体的熔点”
学生口答:钨,341℃,熔点高,不易熔化。
学生口答:不能。铝的熔点比铁低,铁还未熔化铝就先熔化了。
教师提问:
请大家结合实验思考,冰熔化成水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学生讨论:温度上升到熔点,需要不停地加热。
教师总结:(板书)
4、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
⑴达到熔点;
⑵吸收热量(继续加热)
巩固练习:
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0℃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
学生口答:不能。这是冰不能从周围吸收热量。
教师提问:
凝固是熔化的反过程,你能不能联系熔化过程的学习来推导凝固过程的特点呢?
学生自由讨论
二、凝固(板书)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恰当提示,并进行总结:
熔融状态的非晶体(如松香)在凝固时要放热,温度不断下降;而熔融状态的晶体(水)在凝固时也要放热,温度不变,即有一定的凝固温度。
(板书)
1、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教师提问:为什么书上只给出了熔点表却没有凝固点表呢?
学生口答:熔点是晶体由固态变为液态时的温度,凝固点是熔融态晶体由液态变为固态时的温度,同一种晶体,它的熔点和凝固点应该是相同的。
教师总结:
由同学们推导出的凝固过程的特点我们可以得到熔融态晶体凝固的条件为:
(板书)
2、晶体凝固条件:
⑴达到凝固点;⑵放热。
教师提问:
我们学习物理知识重在能解决实际问题,融化和凝固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呢?
学生结合书本第41页内容及自己体会谈一谈。
三、本课小结
四、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三、熔化和凝固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现象。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现象。
一、熔化
1、熔化特点:冰熔化时,温度不变,需要吸热;
松香熔化时,温度升高,需要吸热。
2、晶体:具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熔化温度的固体。
3、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4、晶体熔化的必要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吸收热量(继续加热)。
特点:熔化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二、凝固
1、凝固点:熔融态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2、晶体凝固条件:⑴达到凝固点;
⑵放出热量(继续放热)。
2.4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2)对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能用物理的语言进行解释。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
(2)根据观察结果进行间接分析,从而推断出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结合升华和凝华的教学,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
教学难点
升华和凝华是物质的固态和气态之间的直接变化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启发引导法、演示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出示投影片(画面),人们在欣赏文艺演出时,经常会看到舞台上“白烟滚滚”,以渲染气氛。
师问:你知道它究竟是什么吗?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学生:观赏投影的画面并认真地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实验探究:观察“碘锤”中的物态变化
(1)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在巡视指导时要强调两点:
一、是要缓慢加热;
二、是要学生注意观察瓶底有无液态物质出现。
(2)组织各小组学生代表汇报实验观察的结果
学生: 分组实验:
(1)按课本图2—37的实验装置,在锥形玻璃泡内放入少许碘颗粒,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玻璃泡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2)停止加热,使其冷却。仔细观察玻璃泡内又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甲:给固态碘颗粒加热时,瓶内有紫红色的碘蒸气但没有液态物质出现;
学生乙:停止加热
冷却时,也没有出现液态物质。在玻璃泡的内壁出现固态的碘
………
(3)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①:固态的碘颗粒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碘蒸气;
②:气态的碘蒸气要冷却后方可直接变成固态的碘颗粒。
教师板书:
升华: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凝华时要放热。
2.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1)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的实例:
学生举例:如:
(1)天气寒冷时,教室玻璃内表面出现的“窗花”;
(2)霜的形成;
(3)放在衣橱中的卫生球越来越小;
……
(2)组织、指导学生分组讨论课本图2-38、2-39实例。并在(让学生把答案写在纸上进行投影)。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引导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43“生活、物理、社会”,了解人工降雨的原理及过程。师生共同分析其中发生的物态变化过程:升华—→凝华—→熔化。
三.课堂小结:由学生叙述本节所学的基础知识。
四.当堂巩固:(投影)
1.分析教室玻璃内表面“窗花”形成的原因。
2.在低于0℃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变干,为什么?
五.布置作业:
1.白炽灯泡通常做成“梨形”。请查阅有关资料。了解电灯泡做成梨形有什么道理?
2.雾凇是一种冰雪美景,吉林市的雾凇更是特别,它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长江三峡齐名,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奇观。查找资料,找出“雾凇美景为何吉林独俏”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 升华和凝华
一.实验探究-----人工造“雪”
二.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现象叫升华。
升华时要吸热。
凝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叫凝华。
凝华时要放热。
三.人工降雨:
升华—→凝华—→熔化。
2.5水循环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通过水循环导图的认识,归纳总结工作出物质三态之间发生变化的规律。
(2)知道物态变化的概念,能够说出各种物态变化的吸热、放热情况,知道热量是能量代一种形式。
(3)知道水在生活、生产、技术中的各种应用,了解水对人类生命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组织学生考察 “学校或社区附近水资源的污染情况”来认识水对人类生活、生产的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珍贵水资源”的了解,增强节约用水、爱护水淘汰的意识,做到节约用水从点滴开始。
教学重点
物质三态的变化规律、吸放热情况,对水资源的认识。
教学难点
水循环过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法、演示法,讲授法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导语一 师:同学们,面黄奔腾的江河和浩瀚的海洋都是由——(水)组成的,皑皑的冰山雪岭是由——(冰)组成的,飘荡的白云是由——(水和冰晶)组成的,包围地球的大气中还含有大量的水蒸气。
水、冰雪、冰晶、水蒸气,他们都属于水的三态,他们不停地运动着、变化着、循环着,形成一个巨大的水的循环系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一系统——水循环。
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认识水的循环
【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课本图2—39水循环示意图。
水蒸气在高空遇冷时,有的______成小水滴,有的_______小冰晶,形成千姿百态的云
【议一议】
(1)水的三态变化有什么规律?
(2)如果水的三态变化停止了,水循环还能进行吗?自然界的气候将会怎样?
(3)如果水循环停止了,人类的生活又将会怎样?
(4)水循环过程能量是如何转移的?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中水循环示意图,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
学生阅读课本图2—40下面的两段文字,使学生知道物态变化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移。
我们身边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应如何改变?
4、阅读和交流
<一>信息库
(1)海水占96%——不能直接利用。(2)冰川是淡水的主体——利用很少。
(3)河水、湖水、地下水——大量利用的水,这部分水正在逐渐减小。
<二>生活、物理、社会
淡水资源短缺的原因:人口和水资源分布不均,用水量大量增加,水体污染,浪费。
解决措施:节约和合理用水;防止污染;防止水土流失;使海水淡化,扩大淡水来源。
5、课堂小结:板书
第五节 水循环
1、物态变化:物质由一状态转变成另一种状态的现象。
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都是属于物态变化。其中,熔化、汽化、升华吸热;凝固、液化、凝华放热。
吸热时物体能量增加
放热时物体能量减少
2、珍贵的水资源
(1)水对人类的贡献。
(2)人类对水资源的污染。
(3)如何节约用水。添加补充(复备)